沈兵
[ 摘 要 ]一次函數行程問題是對一次函數知識應用的體現,問題可分為元素對應圖象型和元素共用圖象型兩類,探究解析時均可以采用解圖“三步法”.文章開展方法解析,并結合實例強化探究,以期對師生的教學或備考有所幫助.
[ 關鍵詞 ]一次函數;行程;方法;思路;圖象
一次函數行程問題是初中數學的重點問題,問題中將一次函數與圖象相結合,可全面考查學生對一次函數的性質與圖象的掌握情況,以及解圖能力.從函數中的元素與圖象的對應情況來細分,可將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元素對應圖象型,即每個元素分別對應圖象;另一類是兩個元素共用一個圖象.兩類問題均可以采用解圖“三步法”來破解.
1.思路構建
用解圖“三步法”求解一次函數行程問題,顧名思義分為三步,即看、找、變,看圖識條件,找圖挖信息,變圖構思路,具體如下.
第一步:看,看橫、縱坐標分別表示的意義,題設中通常會給定條件,該步需要結合圖象理解條件.
第二步:找,找圖象中的關鍵點,包括起點、終點、轉折點,同時確定每個點所代表的實際意義,理解點背后的含義.
第三步:變,探尋分析圖象里的變化趨勢,結合題意理解每段圖象的實際意義,挖掘其中的隱含信息,如速度變化、變更方向等.
2.解法總結
求解問題時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一是使用函數的實際意義,結合追及、相遇等問題列方程或不等式解題;二是使用函數的解析式,直接利用圖象的實際意義,推理分析.具體求解時也可綜合兩種方法,靈活變通.
1.元素對應圖象型探究
元素對應圖象型,即問題中的元素均有各自的對應圖象,通常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對應不同的圖象,圖象中含有多條直線.使用解圖“三步法”求解元素對應圖象型問題時,重點是對圖象的解讀與信息獲取,需要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轉化為相應的條件,下面講解示例.
例1 已知快車和慢車分別從A市和B市同時出發,勻速行駛.先相向而行,慢車到達A市后停止行駛,快車到達B市后,立即按原路原速度返回A市(調頭時間忽略不計),結果快車與慢車同時到達A市.快、慢兩車距B市的路程y1,y2(單位:km)與出發時間x(單位h)之間的函數圖象如圖1所示.
(2)求a的值,并解釋圖中點M的橫坐標、縱坐標的實際意義;
(3)試分析快車與慢車迎面相遇以后,再經過多長時間兩車相距90 km.
【圖象分析】
下面針對一次函數的圖象,采用解圖“三步法”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第一步,看,確定坐標軸所表示的含義.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縱坐標表示的是兩車距B市的路程,橫坐標表示的是車的行駛時間.
第二步,找,明晰圖中關鍵點的含義.圖象中x=0時,兩車均沒有出發,則兩車之間的距離就是A,B兩市之間的路程.
點M:為兩直線的交點,表示的是兩車在出發2 h后相遇.
點P:為快車所代表的直線與x軸的交點,表示的是快車和B市之間的距離為0,表明快車到達B市.
點Q:為兩車所代表直線的交點,表示兩車距離B市均最遠,表明兩車同時到達了A市.
第三步,變,探尋圖象中變化趨勢的含義.根據圖象的變化趨勢可知:慢車和B市的距離在一直增大,說明方向不變.而快車和B市的距離先變小后增大,說明快車達到B市后立刻返回.兩車最后一起到達A市,說明相同的時間,快車行駛的路程是慢車的2倍,即快車速度是慢車速度的2倍.
【過程解析】
(1)根據函數圖象中數據的意義,可直接得出A,B兩地之間的距離,即A市和B市之間的路程是360 km.
(2)已知快車與慢車同時出發,又同時到達A市,分析可知:在整個行進過程中,相同時間內,快車走了兩個A市與B市之間的距離,而慢車只走了一個A市與B市之間的距離,所以可推知快車的速度是慢車速度的2倍.
設慢車的速度為x km/h,則快車的速度為2x km/h,根據題意可得2(x+2x)=360,可解得x=60,2×60=120,則a=120.所以點M的橫坐標、縱坐標的實際意義為:兩車出發2 h后,在距B市120 km處相遇.
(3)根據第(2)問可知,快車的速度為120 km/h,到達B市后又回到A市的時間為360×2÷120= 6(h).慢車的速度為60 km/h,到達A市的時間為360÷60=6(h),如圖2所示,下面結合圖象分段討論.
【解后評析】
上述為元素對應圖象型一次函數行程問題,探究時采用了解圖“三步法”,把握坐標軸的含義,理解其中的關鍵點,分析變化趨勢挖掘隱含信息.求解時采用了把握圖象信息,構建方程求解的策略.
2.元素共用圖象型探究
元素共用圖象型,即問題中的元素共用圖象,通常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共用一次函數,此時縱坐標一般表示兩車或兩人之間的距離.對于該類問題,同樣可以按照解圖“三步法”來分析,需要重點關注共用圖象的信息.
例2 在一條筆直的公路上有A,B兩地,現有甲、乙兩人同時出發:甲從A地步行勻速前往B地,到達B地后,立刻以原速度沿原路返回A地;乙則從B地步行勻速前往A地(甲、乙兩人到達A地后均停止運動).
如圖3所示,圖象為甲、乙兩人之間的距離y(單位:m)與出發時間x(單位:min)之間的函數關系,請結合圖象解答下列問題:
(2)求解圖中a,b,c的值;(3)求解線段MN的函數解析式;
(4)在乙運動的過程中,何時兩人相距80 m?
【圖象分析】
下面針對一次函數的圖象,采用解圖“三步法”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第一步,看,確定坐標軸所表示的含義.坐標系的橫坐標表示出發時間,縱坐標表示兩人之間的距離.
第二步,找,明晰圖中關鍵點的含義.
點E:時間為0,兩人都沒運動,那么兩人之間的距離就是A,B兩地之間的距離.
點F:縱坐標為0,即兩人相遇.
點M:甲到達B地.
點N:點N前后的變化率不同,說明乙到達目的地.
點P:兩人之間的距離又一次變成0,說明兩人都到達A地.
第三步,變,探尋圖象中變化趨勢的含義.
線段EF:表示兩人相向而行并相遇.
線段FM:表示兩人相遇后繼續往前走,兩人之間的距離增大.
線段MN:甲到達B地后返回,是一個追及問題,兩人之間的距離減小.
線段NP:乙已經到達A地,甲一直走向A地,兩人之間的距離減小.
【過程解析】
(1)分析圖象可知,開始時甲、乙兩人之間的距離為1200 m.由于甲從A地出發,乙從B地出發,兩人開始時的距離為A,B兩地之間的距離,所以A,B兩地之間的距離為1200 m.
(4)設經過x min兩人相距80 m,兩人相遇前和相遇后都可相距80 m.
相遇前:1200-(60+80)x=80,解得x=8;
評析:上述為元素共用圖象型一次函數行程問題,探究解析時同樣采用了解圖“三步法”——解析圖象確定兩人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后續采用待定系數法求解析式,聯立方程求解點的坐標.
一次函數行程問題充分體現出了一次函數知識的應用,使用解圖“三步法”解析問題時,要注意把握圖象中點、線的變化,理解其背后的實際意義.教學時,教師應注意一次函數行程問題的分類探究,引導學生關注問題特征,掌握分步解析圖象的方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