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2-10
作者簡介:陳琳(1987—),女,甘肅平川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河道管理與河道采砂與建設。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河道環境的惡化問題凸顯,污染與淤積成為制約水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基于河道整治現狀,深入分析了疏浚技術的機械選擇、施工過程管理和效果評估等關鍵要點,探討了河道疏浚技術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效果,為城市水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河道疏浚;河道整治;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TV851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3–0-0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河道環境面臨著日益嚴峻挑戰,包括河道污染、淤積等問題。為了有效改善河道生態環境,提高水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河道整治成為當務之急。然而,河道整治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運用多種技術手段。聚焦于河湖疏浚施工技術的關鍵要點,深入探討其在河道整治中的作用。
1 河道整治現狀
1.1 河道污染與淤積問題
當前,城市河道整治面臨嚴峻的污染與淤積現狀。河道污染主要源于工業排放、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形成了多重污染源頭。大量有機物和重金屬物質的輸入使水體長期處于高濃度狀態,嚴重威脅了水質安全和生態平衡。
此外,河道淤積問題也日益凸顯,主要原因在于大量的固體顆粒物在水體中沉積形成淤泥,這導致水道淤積程度不斷加劇。淤積不僅降低了水體的輸沙能力,增加了洪水風險,還影響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河道污染與淤積相互作用,使整個水環境系統陷入惡性循環。深入剖析上述問題對于制定有針對性的整治方案、提升水體質量以及實現可持續水資源管理至關重要。
1.2 河道整治的必要性與挑戰
河道整治在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勢在必行,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河道整治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污染源的不斷增加使得河道污染問題更加突出,對水環境質量提出了迫切要求;第二,河道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其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第三,水資源的有限性,相關部門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河道資源,保障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1]。
河道整治所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第一,污染源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污染物的來源和傳輸途徑,并需要采用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技術手段進行防治;第二,河道整治過程中需要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不當的整治措施可能導致資源浪費或者環境負擔加重;第三,不同區域、不同河道的特殊性使得整治工作也必須具有差異性,相關部門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整治方案。因此,河道整治必須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多重因素進行,以全面提升城市河道的質量和生態功能。
2 河道疏浚施工技術要點
2.1 疏浚機械選擇
在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中,疏浚機械的選擇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工程效率和環境影響。針對流體狀淤泥,鏈斗式、耙吸式、絞吸式挖泥船被認為是較為適宜的選擇,具有良好的處理效果。
鏈斗式挖泥船通過鏈斗的連續運動,能夠較為均勻地攪動底泥,將淤積物拋向船體上,然后通過輸送帶或螺旋輸送器將淤積物卸載到岸上或指定地點。這種機械適用于泥沙較為均勻的河道,但在處理流體狀淤泥時效果有限。而耙吸式挖泥船采用耙頭將底泥攪拌起來,然后通過吸管吸入,再通過輸送管道將淤泥輸送到指定位置。這種機械對于流體狀淤泥的處理效果較好,尤其適用于淤泥含水量較高的情況。
最為推崇的是絞吸式挖泥船,其水下環保鉸刀可以絞碎封閉外罩內的底泥,然后通過泥漿泵進行抽出與運送。由于底泥攪碎過程在封閉外罩內進行,基本不對外部水環境造成影響,有效避免了底泥中的污染物釋放。同時,絞吸式疏挖過程中對疏挖厚度的控制較為方便,且鉸刀與泥漿泵安裝在挖泥船上,保持了疏浚過程的連續性與高效性。因此,對于含水量極高的表層流泥,絞吸式挖泥船是最理想的選擇。
2.2 邊坡支護技術
在河道疏浚施工中,邊坡支護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術,其目的在于保障疏浚工程的安全穩定進行,防止因坡體滑塌而引發的次生災害。邊坡支護技術應充分考慮河岸土質、水文條件以及施工環境,采用合適的支護措施,確保疏浚工程的順利實施。
對于河道岸坡,常用的支護方式包括擋土墻和護坡梯田。擋土墻是通過設置垂直或近似垂直于坡面的結構體,對岸坡進行支撐,減輕坡體壓力。護坡梯田則是通過在坡面設置梯田狀的支護結構,減緩坡面流水速度,降低坡面侵蝕,提高邊坡的穩定性。這2種支護方式在具體應用時需根據岸坡高度、土壤類型和坡度等因素進行選擇。
對于水下邊坡,采用懸臂梯田支護是一種常見的技術手段。懸臂梯田通過設置延伸入水中的橫向支撐結構,形成一系列梯田狀的坡面,有效降低水流沖刷對坡體的影響,提高邊坡穩定性。此外,采用懸臂梯田支護還可以促使泥沙在水下均勻分布,減緩底部淤積的形成,有利于水下工程的順利進行。
在具體實施中,邊坡支護技術還需要考慮工程的長期穩定性,因此在材料選擇、結構設計和施工工藝上需注重細節。合理選擇坡面支護材料,如混凝土、鋼筋等,結合地質勘察數據進行結構設計,采用適當的施工工藝,如懸臂澆筑、防波堤等,以確保邊坡支護的穩固可靠[2]。通過科學、合理地利用邊坡支護技術,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施工風險,確保河道疏浚工程的安全、高效實施。
2.3 河湖底泥的運輸技術
河湖底泥的高效運輸是疏浚工程的關鍵環節之一,直接影響工程進展和效益。在運輸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綜合考慮泥沙性質、運輸距離、環境保護等因素,采用科學、合理的運輸技術,以確保泥沙安全、高效、經濟地運送到指定地點。
對于泥沙的裝載階段,可選用挖泥船配備泥漿泵進行聯合作業。通過泥漿泵將底泥吸入泥艙,形成泥漿混合物,便于后續的泵送和運輸。在裝載過程中,需根據底泥的顆粒大小和水分含量合理地設置挖泥機械參數,確保底泥的有效裝載和泥漿的穩定性。
泥沙的泵送階段是整個運輸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常用的泵送方式包括離心泵和潛水泵。離心泵適用于長距離、高揚程的泵送,其結構簡單、維護方便,適用于底泥顆粒較小、泥漿濃度適中的底泥;潛水泵則適用于泵送較為濃稠的底泥,其通過潛入水中直接泵送泥漿,適用于疏浚深度較大、水域復雜的條件。
2.4 余水處理技術
在河道疏浚過程中,余水處理技術是確保工程順利進行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環節。余水指的是在疏浚作業中因為操作需要而產生的水體,合理高效的余水處理對維護水生態平衡至關重要。針對余水的產生,可采用臨時圍堰或擋水墻的方式進行封閉隔離,以防止余水外流。在這一階段,需要根據疏浚現場的水流特點和泥沙運移情況,科學設置圍堰位置和高度,確保有效圍堰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小對水域環境的影響。
對于被隔離的余水,工作人員應采用綜合處理措施,包括沉淀、過濾、消毒等技術。通過合理設置沉淀池和過濾設備,可以有效去除余水中的泥沙顆粒和懸浮物,凈化水質。在需要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消毒技術,保證余水排放的水質符合環保標準。
在實際工程中,工作人員還應根據余水的水質特點和環境要求,選擇合適的處理藥劑,確保處理過程中不會對水體生態造成二次污染。同時,要實時監測余水的水質指標,及時調整處理工藝,確保達到排放標準。
2.5 疏浚土處理
疏浚土處理是河道疏浚工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著工程后期的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和資源回收。在疏浚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泥沙淤積物,通過科學、合理的處理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第一,疏浚土的分類與分選是疏浚土處理的首要步驟。通過先進的分選設備,將泥沙淤積物按照顆粒大小、密度等特性進行分級分類。這有助于后續處理的差異化,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粗顆粒的疏浚土可用于土地回填、園林綠化等工程,而細顆粒的疏浚土則可用于制備建筑材料、磚瓦等。
第二,采用適當的物理、化學處理手段,對疏浚土進行固化或改性處理,提高其強度和穩定性。這有助于減少土壤的流動性,降低其對水體的次生污染風險。在處理過程中,應考慮土壤的成分特性,選擇合適的處理劑和方法,確保土壤處理后符合相關環保標準。
第三,對于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疏浚土,應采用有效的修復技術,將有害物質固化或還原,以防止其對土地和水體環境的污染。這可能涉及復雜的化學處理過程,需要科學的實驗室分析和技術支持。
3 疏浚施工過程的管理與監控
3.1 項目計劃與進度管理
在河道疏浚施工的項目計劃與進度管理中,首先需要進行全面而詳細的工程規劃。這包括對整個疏浚項目的分解,將復雜的工程任務劃分成可管理的小任務,并明確每個小任務的工期、資源需求以及關聯關系。通過使用專業的項目管理軟件,可以建立工程的工作結構分解(WBS),確保每個階段的任務都被清晰定義,從而為后續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導。
在項目計劃中,應當合理安排各項任務的先后順序,考慮到疏浚機械的運輸、設備的安裝、底泥的運輸等多方面因素。要制訂合理的工期計劃,確保各個環節之間的協調和流暢,同時考慮到可能出現的不可控因素,如天氣變化、設備故障等,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3]。
在進度管理方面,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項目管理軟件實現對施工過程的實時監控。這包括對疏浚機械的運行狀態、施工人員的工作進度以及底泥處理等關鍵環節進行監測。同時,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遞,以便及時調整項目計劃,解決可能影響進度的問題。
關鍵任務節點的控制是項目計劃與進度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對關鍵節點的嚴格監督,可以保證各項任務按計劃有序進行,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予以解決。整個項目計劃與進度管理的過程需要密切結合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以確保疏浚工程能夠高效、有序地推進。
3.2 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
在河道疏浚施工過程中,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是保障工程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首先,對疏浚機械和設備的質量進行嚴格檢查,確保其符合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在底泥處理過程中,要建立質量監測體系,對抽取的泥漿進行化驗分析,確保底泥處理的效果符合環保要求。
在安全管理方面,首先要進行全員安全培訓,確保每位工作人員都了解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并掌握相應的安全操作規程。在現場,要設置明確的安全警示標志,劃定作業區域,確保施工現場的安全通道暢通。對疏浚機械的操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其操作技能,減少事故的發生概率。
在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的實施過程中,要建立監測與反饋機制。通過定期檢查和評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在底泥處理階段,要加強對處理設施的監控,確保其正常運行,防止因設備故障引發的安全事故和環境污染。
同時,要建立應急預案,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進行充分預演,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通過持續的安全檢查和質量評估,確保整個疏浚工程的施工過程既高效有序,又能達到嚴格的質量和安全標準。
3.3 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保護
在河道疏浚施工過程中,為了最大程度減少對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需要全面地評價和保護生態環境。首先,在前期調查中,詳細了解疏浚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包括植被分布、野生動物棲息地、水質狀況等。
其次,在施工前,制定詳細的環境管理計劃,明確施工區域的邊界,并采用防護措施,減少底泥和泥漿對周邊環境的擾動。選擇合適的疏浚機械,減少噪聲和振動,防止對周邊生態系統的影響。在疏浚施工過程中,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對底泥處理后的水質、植被覆蓋等進行監測與評估。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對施工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為了生態保護,應在疏浚區域進行植被恢復工作,選擇能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進行綠化。同時,對可能受到干擾的野生動物進行保護,確保它們的棲息地不受到破壞。此外,在底泥處理后,可采用生物修復技術,引入具有吸附和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促使殘余的有機物得到有效分解,降低對水質的影響。
4 河道疏浚技術措施的應用效果
4.1 改善水流通道
河道疏浚技術的應用效果之一是顯著改善水流通道,通過精準的疏浚施工,有效清除底泥和淤積物,使河道斷面恢復原有形狀和設計標準。這一過程有助于提高河流的輸沙能力,減小水流阻力,從而增強水體的流動性。
通過疏浚施工,能夠消除河道中的狹窄和淤塞部位,確保水流暢通,減少水流阻力,降低水位,提高河流的穩定性。改善水流通道有助于預防河流泛濫,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減少水質污染的風險[4]。
4.2 凈化水體質量
河道疏浚技術的另一個應用效果體現在凈化水體質量方面。通過合理施行疏浚工程,可以有效清除河底底泥和淤積物,減輕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物積累的現象,從而顯著提升水體凈化效果。
在疏浚過程中,通過對淤泥的精準處理,可有效去除水體中的廢棄物、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防止其進一步擴散和沉積,有助于維持水體生態平衡。凈化水體質量不僅改善了水中微生物的生存環境,而且還提高了水質的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
此外,減少水體淤積也有助于削減底泥中的氧化還原物質釋放,減緩水體富營養化的過程,有效降低水中藻類的繁殖,減少藻類等好氧生物的耗氧量,從而促使水體自凈能力的提升。
4.3 保護河岸生態環境
河道疏浚技術還有利于保護河岸生態環境。通過科學施行疏浚工程,有效清理河床和岸邊的淤積物,有助于維護河岸的穩定性和生態平衡。
在疏浚過程中,對岸邊淤積物的處理需要謹慎操作,以免破壞河岸植被和動植物的棲息地。采用合適的工程手段,如挖掘機械、支護結構等,確保在清理過程中最大程度地保護河岸植被的完整性,既能有效防止河岸的滑坡和坍塌,又有助于保留河岸的自然生態特征。
參考文獻
[1] 鞏梓辰.河道疏浚技術措施在河道整治中發揮的作用[J].上海建設科技,2023(4):56-57.
[2] 何云斌,劉書敏,林嫙,等.河道底泥環保疏浚技術與處理措施[J].化工設計通訊,2022,48(3):174-176.
[3] 李長雨.河道疏浚技術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2022,50(2):172-174.
[4] 趙志均.河道清淤疏浚施工技術的控制措施研究[J].低碳世界,2019,9(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