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隨著小學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語文核心素養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中的“表達與交流”作為衡量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相應的習作教學也就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從本質上來說,學生的習作屬于個體內在的心理活動,特別是受心理學中的情緒和情感因素影響較大。但是,實際的小學習作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合理地應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效引導學生在積累素材中打好習作的基礎,在大膽想象中實現敢于表達、樂于表達,最終體會習作的快樂,培養出習作的興趣。
關鍵詞:心理學情緒和情感小學生習作興趣
新課標指出,小學習作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生活等經驗,幫助他們善于觀察,產生興趣,樂于表達。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應用心理學理論特別是情緒和情感知識,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注重習作內容的趣味性,正確運用反饋和講評,充分借助教師的自身體驗,促進學生在情緒、情感方面的共鳴,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積累習作素材,鞏固學生的習作熱情,最終提高小學生的習作學習效果。
一、情緒、情感在小學生習作活動中的價值
習作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質量,而且關系到他們思維水平的發展,從本質上來說,它依靠的是學生積極的心理活動。無論是口頭的表達還是書面的寫作,學生都需要經歷一定的思維活動,這些活動既可以是學生在前期觀察過程中的,也可以是學生表達過程中的。同時,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水平還不夠完善,雖然具備表達的主觀意愿,但是日常的表達并不能完全符合語文學習的要求,特別是在教師一味地傳授習作理論知識的時候,他們會產生害怕、畏懼的心理,慢慢地會失去習作的興趣。總之,小學生的習作主要受個體的情緒、情感控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單純地開展習作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而應誘發學生積極的、肯定的情緒和情感,促使他們感到愉悅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因此,我們有必要明白情緒、情感在小學生習作活動中的價值。
(一)能夠誘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眾所周知,個體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腦力勞動,只有積極地投入才可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緒的影響,他們開心的時候就愿意認真思考,學習的效果會明顯增強,反之,當他們感到憤怒、抑郁的時候,就很難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同樣,學生在情緒方面的變化,隨時都有可能對習作過程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我們在習作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時期所完成的習作質量不盡相同的情況,這就與他當時的情緒有密切關系。例如,我班李同學曾經寫過一篇習作——《我的家庭》,獲得了班級大多數同學的肯定。我詢問其中的原因得知,原來這篇習作描寫了她在父母離異之后的獨特經歷,她對于家庭溫暖的體驗比其他同學更為深切,這給她帶來了習作的力量,其習作有最真實的情感。當然,李同學之所以完成這篇優秀的習作是因為她有了心靈的創傷,情感是比較低落的,需要教師加以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導,幫助她走出父母離異而產生的陰影。
(二)能夠推動學生的習作活動
個體的情緒、情感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產生表達的積極想法,而且能夠指導學生的認識過程,推動學生的習作活動朝向更加深入的層次發展。我們知道,學生在習作中需要觀察、想象,觀察是他們積累習作素材的基礎,只有平時用心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學生的習作才可能生動、具體,才可能有真情實感。而學生的想象可以說是觀察之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學生在完成習作的時候,需要對身邊的事物進行一定的篩選,哪些素材可以運用在相應的習作中,需要學生通過想象來確定。以上的觀察、想象等都需要學生在情緒、情感方面的投入,由此可見,每次的習作過程都是學生思維水平不斷推進的過程,一次次這樣的經歷之后,習作水平才可能得到提高。
總之,小學階段的習作需要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提取、加工、組織大量的信息,單靠教師的習作教學技巧是很難完成的。作為教師應該重視情緒、情感的積極作用,并將其合理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以此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最終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二、合理運用情緒和情感培養小學生習作興趣的策略
(一)充分聯系教師自身體驗,促進學生情緒、情感共鳴
良好的心情有助于學習積極性的發揮,而消極的情緒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果學生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中,會變得膽戰心驚、日趨消沉。小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他們經常會將教師的要求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上課時,教師保持高興、愉快的狀態,學生才可能安心學習。相反,教師若無精打采,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作為教師,應在課堂上給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帶領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學習。
例如,我在教學統編本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習作《“漫畫”老師》時,就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上課伊始,我跟學生講述自己在小學、中學時都給老師畫過“漫畫”,而且被老師發現了,最終在老師的批評教育之后端正了學習態度的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我還特別加入適當的神態與動作,讓學生產生“老師原來也跟我們一樣……”“我們的老師真的很調皮……”等想法。我通過這種自曝的方式,將自己曾經給老師畫“漫畫”的事情公之于眾,以此打消學生習作開始前的顧慮,讓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放松,使師生在情感上找到共鳴點、共振點、互動點。隨后,我就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大膽分享自己給老師“畫漫畫”的經歷。而部分同學沒有類似的經歷,我則臨時將習作的內容稍微進行變換,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給老師“起綽號”的經歷。就這樣,學生在開心快樂的氛圍中完成口頭上的習作。通過我和學生的總結,得出準確地為老師畫“漫畫”的具體要求:選定老師、選定時間、選定特定的事情。但是,作為五年級的學生,僅僅完成口頭上的習作是不行的,我將此次習作布置成為一篇家庭作文,讓他們將自己分享的寫成一篇習作。
(二)注重學習內容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往往要依賴于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小學生更喜歡色彩鮮明的、幽默詼諧的習作內容,不喜歡陳舊的、空乏平淡的內容。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在教學的時候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資源,以富有趣味性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習作,這樣才可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學統編本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二十年后的家鄉》時,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視頻,并且進行整合,通過電子白板把二十年之前的我們學校的圖片呈現給學生,并且告訴他們,我們學校所在的地方曾經是一片荒地,他們所在的小區曾經是一排排低矮的平房。這樣,讓學生具體地感知我們的家鄉在這二十年的巨大變化,再引導他們合理想象二十年后家鄉可能發生的變化,從而很好地完成此次習作。
再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愛護眼睛,保護視力》雖然屬于“口語交際”部分,但也是寶貴的習作教學資源。在學習完成之后,我借此要求學生以《眼睛的話》為題寫一篇小習作,學生看到這個顯得趣味盎然的習作題目,立刻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情緒、情感。有的學生在習作中寫道:“嘿,小伙伴們,你們認識我嗎?我從你們在媽媽的肚子里就有了,我白天的時候會眨呀眨的,晚上的時候我會合上,有的時候還會流出小水滴,我害怕特別強烈的太陽,喜歡美麗的事物……”有的學生寫道:“人們都說我是靈魂的窗口,可不少小朋友卻不能保護好我,他們不是長時間盯著電視,就是抱著手機打游戲,我是一刻也得不到休息,終于,我爆發了,讓他們看東西的時候開始變得模糊起來……”他們不僅介紹眼睛的動作,還舉例說明為什么有些學生會近視,最終明白保護視力的重要性以及正確的方法。
(三)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主動積累習作素材
習作并不是憑空想象,也不是隨意地編故事,即使是科幻文學作品,也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實際。小學階段的習作更是如此,我們不僅要激發學生寫的興趣,讓他們明白“為什么寫”“怎么寫”,而且應該讓他們明白“寫什么”。這里的“寫什么”就是所謂的素材。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盡可能積累更多的習作素材。某次語文課,天空中突然飄起了雪花,我想,何不抓住這個大好時機讓孩子們飽覽冬日美景呢?于是我讓孩子們走出教室去欣賞,去觀察雪花。孩子們當時非常興奮,他們伸出小手去接漫天飛舞的雪花,有的放到嘴里去品嘗,大家好像第一次見到這個場景一樣高興得手舞足蹈。之后,我趁勢引導孩子們進行說話練習:“同學們看今天的雪花像什么?”他們紛紛舉起手:“像棉花糖”“像鵝毛”“像柳絮”……甚至還有學生引用“燕山雪花大如席”來形容。我讓他們把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寫下來,他們寫得特別開心,而且比平時順暢多了。可見,只有親身經歷過的生活場景,寫起來才不感到困難。
(四)正確運用反饋和講評,鞏固學生的習作熱情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針對學生素養水平和個性特點提出意見,及時反饋和講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對習作缺乏興趣的時候,教師要努力想辦法激發;學生產生了習作興趣之后,教師應該加以保護。小學生習作的批改與講評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它不僅是錯別字的審閱和等級的評定,而且是保護學生習作興趣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教師批改的程度往往決定學生習作的成敗,教師講評是否到位往往關系到學生繼續寫下去的熱情。因此,教師要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必須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通過自己的精心修改,使學生的劣作變佳,使佳作變得更佳。教師在講評的時候要做到滿腔熱情,根據學生的實際習作情況,抓住所有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不僅如此,教師還應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地自評習作,才可能提高習作教學質量。例如,在《我想對您說》的習作批改中,我發現李同學這樣寫道:“父愛是偉大的,但是我卻很早就失去了它……
爸爸,您聽見我的呼喊嗎?我給您帶生日禮物來了,您心愛的女兒給您送來了她剛剛獲得的‘三好學生獎狀,還給您送來了……”于是,我在班級公開講評的時候,征求李同學的允許,只說習作是隔壁班同學的作文。全班同學在我情感充沛的朗讀過程中,感受到小作者的復雜心緒,也體會到優秀的習作需要真情實感,從而更好地鞏固了同學們的習作熱情。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習作教學中,合理應用心理學知識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促進學生的更好的觀察、體驗生活,在興趣與快樂中完成高質量的習作。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努力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并且將其運用到習作教學中,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體會習作的快樂,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谷民發.素養結構化:有效表達的實踐路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習作素養的系統建構[J].語文建設,2022(18):19[CD*2]22.
[2]朱奕潔.心理學在小學作文課中的滲透[J].作文成功之路,2022(36):62[CD*2]64.
[3]顏琳.基于心理學理論的小學語文統編教科書想象習作的實施策略[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2(2):51[CD*2]55.
[4]王冰麗.認知學習理論視角下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策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5]劉為,曾艷嬌.深度學習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單元式整體教學設計思路與要義——以習作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為例[J].華夏教師,2023(10):64[CD*2]66.
[6]張小蘭.小學生習作批閱方式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學苑教育,2022(2):57[CD*2]58,61.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