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去做”。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進入智能化時代,家里的洗衣機、掃地機、洗碗機等智能產品代替了人們的勞動,長此以往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幼兒動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低、自己的事情不會做或不愿做等情況較為普遍。因此,提倡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幼兒勞動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活動讓家長了解培養幼兒勞動教育的意義
在我們幼兒園,每個學期都會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學校案例教學、家教沙龍活動。教師提前了解家長們的需求、家庭教育的困惑等,針對家長的問題,教師有計劃的組織家長們進行學習。通過家長會讓家長們了解孩子的在園生活,了解幼兒園培育幼兒的方向和學期計劃,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共同培育幼兒。
在家長學校案例教學活動開展之際,教師提前通過調查了解家長們的困惑、大部分幼兒近期出現的相同問題,再組織家長到園參加教學活動。比如近期家長們都有發現幼兒在家不愿意勞動的情況,我們通過觀看班級幼兒家庭案例、進行案例分析問題造成的原因、出示班級幼兒關于家庭勞動的調查結果,組織家長們分析幼兒不愛參加勞動造成的原因,再通過家長們一起分享自己在家遇到幼兒不愛勞動情況的做法。通過家長的共同探討出謀劃策,分享自己家庭育兒的妙招等,讓其他家長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二、結合班級主題課程活動,通過一日生活活動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
通過班級主題課程飼養小動物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在班級主題活動《動物農場》深入開展下,幼兒喜歡飼養小動物,于是我們就飼養了幾只小雞。在小雞到來之后,也有很多的勞動,比如:給小雞喂食、喂水,給小雞清理糞便、清理食盆,照顧小雞等都成了我們班的日?;顒樱谑俏覀兘柚@些活動,讓幼兒共同參與,成為小雞的主人,每天輪流照看小雞、喂食等,幼兒不但非常喜歡小雞,還愿意主動承擔這些任務,讓孩子參與其中也能鍛煉幼兒的勞動能力。
通過區域活動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引導幼兒生活自理或參與家務勞動發展其動作。幼兒園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動區,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讓幼兒有很多機會參與制作活動。本班的生活區是鍛煉幼兒動作控制、照顧自己等,從抓、捏、舀、剪、穿、切等基本動作開始練習,到日漸復雜的程序性的活動,孩子在反復練習中鍛煉手部的肌肉協調,并提升專注力和領悟力。結合我們班主題教育《動物農場》課程的開展,我們在生活區創設切菜喂雞、煎雞蛋、給小雞喂食等區域活動,讓幼兒通過洗、切、擦、喂等活動,提升他們的勞動興趣,從而鍛煉他們的勞動能力。
幼兒園創設種植園、勞動實踐基地等讓幼兒參與勞動,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幼兒園為每個班級提供了一塊土地,班級布置自己的種植園,從翻地、鋤地開始,由幼兒自主決定種什么,從栽種到收獲,每天由幼兒負責照顧蔬菜,為蔬菜澆水、施肥、捉蟲等,最后采摘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帶回班上進行烹飪,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從而切實讓幼兒體驗勞動的快樂,感受豐收的喜悅。
三、通過家園合作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
布置家園合作小任務。每個周末我們老師會通過班群信息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重要意義,鼓勵家長在家中也要讓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比如洗菜、摘菜、洗襪子、擦桌子、掃地等,這些是幼兒園常做的事情,回家做也能讓孩子更加自信,還能鞏固所學勞動技能。
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園家社三位一體共同聯合,為幼兒創設更具有社會性的活動,家長積極創設條件帶領幼兒參加公益性社會勞動體驗,如參與照顧社區孤寡老人、清潔社區環境、撿垃圾等,社區可為幼兒頒發證書等給予肯定。
減少科技勞動產品的使用。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生活科技產品不斷出現,洗衣機、掃地機、洗碗機等取代了人們的勞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但是這些產品的出現,也會讓家長忽略培養幼兒的勞動能力。作為家長,還應積極鼓勵幼兒參與家務勞動。
家庭應為幼兒提供固定的勞動任務,通過反復的練習,讓幼兒掌握勞動技能,堅持不懈地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家園溝通,科學合理有效地指導幼兒的勞動行為,充分調動幼兒的勞動積極性,讓幼兒在家園共育的融洽平臺上,進一步提升勞動能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