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倫
抑郁心理是一種情緒狀態,通常不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或環境的改變而逐漸緩解。與抑郁心理相比,抑郁癥的癥狀更為持久、嚴重,且常常無法自行緩解。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和兒童的抑郁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學校如何有效干預學生的抑郁心理問題,避免出現危機,已成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小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原因探索
1.家庭因素:家庭環境不和諧、父母關系緊張、家庭暴力等問題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2.學習壓力:過重的學習負擔、考試壓力、競爭壓力等可能導致孩子產生焦慮和抑郁情緒。
3.社交問題:與同學關系不好、被欺凌、孤獨感等社交問題可能使孩子感到沮喪和無助。
4.心理因素:一些孩子可能本身就具有較為敏感、內向或易焦慮的性格特點,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5.生活變化:如搬家、父母離異、親人離世等重大生活事件可能引發孩子的抑郁情緒。
6.電子產品過度使用:過度沉迷于電子產品,缺乏真實的人際交往和戶外活動,也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7.身體健康問題:某些身體疾病或慢性疼痛也可能導致抑郁情緒的產生。
二、學生抑郁心理問題的輔導策略
1.加強家庭教育。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父母過高的期待、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不和諧的家庭關系都是導致學生憂郁的原因。面對這樣的學生,有必要與其父母進行溝通,改變父母的教育方式,進行和諧有愛的家庭教育,重視聆聽與溝通,是打開小孩子心靈的窗口。
2.提供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利用榜樣的作用,對抑郁學生的言行、心理、思維進行引導,使學生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方向,以便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鼓勵學生建立學習伙伴關系,互相幫助,最好成為好朋友,從而對緩解學生的抑郁情緒大有幫助。
3.正確的宣泄。小學生在面對不良情緒時,往往會有無法控制的無力感。這個時候,我們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情感宣泄,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甚至讓其大哭一場,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回歸自尊感,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
4.鼓勵積極參加活動,體驗成功。成功給人帶來幸福,教師要給抑郁的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鼓勵他們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幫助他們調節情緒,體驗成功,改善心理健康,擺脫抑郁。老師要善于發現小孩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獲取到成功的價值,在同伴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減小自卑情緒。
5.促進評價,建立自信。小學是心靈健康成長的重要階段,在重視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時要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的感受,關注學生的變化,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擁有幸福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平時沉默寡言、沒有自信的學生,老師更應該注意,當他們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作為老師一定要及時鼓勵和肯定,讓他們逐漸獲得自信。
6.樹立正確的考試觀,減輕學習壓力。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排名和分數。考試不理想時,教師要及時鼓勵,激發信心,消除對考試的恐懼和考試失敗的自卑感。特別在素質教育發展到今天,要淡化分數對家長和學生的身心影響,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重視學生個性差異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年輕一代。
7.加強自我意識的培養,擺脫抑郁心理的牢籠。鼓勵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學會控制自己。引導學生學會聊天、交際,和朋友傾訴讀書的煩惱,不僅能減輕心理壓力,還能調節抑郁狀態,從而放松心情,愉快地學習。
8.避免恐懼。鼓勵學生遇到問題告訴自己信任的人,可以是父母、老師、同學或朋友,并一起分擔與解決,問題得以解決會減少身心的負擔,壓力自然而然減少了。
9.尋求幫助。老師在做抑郁學生心理輔導時,要注意區別學生的抑郁等級,若是抑郁情緒嚴重者,要告知家長到專業的醫院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疾病的及時治療,造成嚴重的后果。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