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山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進行觀測、探索、總結出來的智慧的結晶,是傳統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價值。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就特別強調:“加強對傳統歷法、節氣、生肖和飲食、醫藥等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確指出:“利用二十四節氣,開展介紹節日歷史淵源、精神內涵、文化習俗等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傳統節日的體驗感和文化感。”因此,從文化育人的視角出發,加強對傳統節氣文化思想價值的探究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東莞市歷史悠久的傳統品牌學校,東莞市石龍中學向來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教育資源,多措并舉,扎實推進文化育人工作走深走實。2022年7月,學校組織申報了廣東省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新強師工程”)《新時代傳統節氣文化德育價值的實踐研究》。伴隨著該課題研究的持續推進,學校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校情實際的傳統節氣文化的教育實踐路徑。
一、校本課程:涵詠傳統節氣詩詞歌賦
傳統節氣文化向來是古典詩詞關注的重要題材。有鑒于此,為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和人文素養,學校組織語文學科骨干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最美四季:傳統節氣詩詞欣賞》,努力為學生打開觸摸傳統節氣文化脈搏的一扇窗。像韋應物《觀田家》:“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陸游《時雨》:“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在這些詩詞中,詩人多層面地呈現了特定節氣下旖旎多姿的自然美景和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在這些詩詞中,作者不論是表達對自然萬物的熱愛和社會人文的關注,還是抒發特有的人生感慨和家國情懷,往往都具有涵詠不盡的文化韻味。因而,這些作品也就具有了較高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教育意義。在每節課上,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盡情領略節氣詩詞的意象之佳、意境之妙和意蘊之美,全面系統感知節氣的文化內涵。除了正常課堂教學之外,授課老師還適時針對性地開展以“清明”“中秋”和“冬至”等為主題的詩詞朗誦會,讓學生在詩詞的誦讀浸染中深化對二十四節氣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精神內涵的理解和認識。
二、校園活動:體驗傳統節氣文化內涵
傳統節氣源于農事活動。斗轉星移,時過境遷,要想全景式再現古代的農事場景已經不太現實。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沉浸式體驗傳統節氣的文化內涵。為此,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搭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平臺。如借助主題班會和全校升旗儀式等活動,常態化開展傳統節氣文化教育,向學生宣講傳統節氣背后的故事;結合地理學科的天文歷法知識,在春分日開展日晷制作及應用實踐活動;結合語文寫作能力培養,開展“我和傳統節氣文化”主題征文活動;結合美術與書法等學科,舉行傳統節氣風物繪圖及書寫大賽;結合學校科技藝術節的相關安排,舉行傳統節氣猜燈謎活動。
這些活動大多融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為一體,著重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獲得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走近傳統節氣文化、探究傳統節氣文化的熱情與興趣。與此同時,學校在相應的櫥窗展板上不定期推送傳統節氣文化知識,也有利于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氛圍。另外,還由團委組織開展“青聽·傳統節氣文化微講堂”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團員中定期開展各節氣的宣講分享活動。學校還邀請廣東省資深記者、詩詞作家、文化學者黃日暖老師蒞臨學校主講二十四節氣,讓學生從更高層次、更寬視野上去解讀傳統節氣文化。
三、社會實踐:領悟傳統節氣思想意義
在農耕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農事生產的節奏與大自然的節律是同步的。傳統節氣可以很好地指導農業生產如何不違農時,日常生活如何更有規律。如果脫離了勞動和生活實踐,傳統節氣就失去了其原本的價值和意義。勞動和生活是傳統節氣文化最鮮明的底色。在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學校積極踐行勞動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導學生參與制作節氣時令美食(如立春之臘味蘿卜糕、驚蟄之木瓜燉雪梨、冬至之冬團與咸丸等),并帶回學校與同學分享。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節氣美食所折射出的健康生活和中醫養生的文化理念,追念返璞歸真的生活情趣,培養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從而喚起學生對自然節令的敬畏感,以及熱愛生活和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
利用周末假期,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讓學生感受特定節令下的農事勞作;在清明節前后組織學生外出踏青,引導學生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帶領學生前往革命英雄紀念場館開展“緬懷先烈,致敬英雄”的主題祭掃活動,讓學生懂得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在冬至節,安排學生放假回家,感受傳統節令習俗中注重家族團聚等人倫情感內容在現代傳承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學校還借助研學教育實踐的活動平臺,拓寬節氣文化育人的渠道,如清遠英德路線“走進茶園,對話茶農”活動,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深入了解相關節氣下茶事勞作。
不忘來路,不輟前行。課題研究工作開展近兩年來,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堅持統整資源、以點帶面的原則,通過內外聯動、多措并舉,深入挖掘傳統節氣文化的育人價值,積極拓寬傳統節氣文化的育人平臺,能夠讓學生觸摸節氣文化的脈搏,感受節氣文化的魅力,培養他們對傳統節氣文化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激發他們熱愛、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