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英
一、學校勞動素質評估系統的構成
首先,“為誰評”解決的是素質評估的目標問題,即通過勞動教育培養怎樣的人?培育學習者哪些核心素質,假如將素質評估比作一條船舶,那“為誰評”將確定這艘船的前進方向。第二是“誰來評”,這關注的是哪些主體去評判學生的勞動素質,評估主體應該較長時間接觸學生,對學生有相當程度的認識;第三是“評什么”,也就是評的內容是什么?從哪些方面來評價學生;“怎樣評”關心的是勞動素質評判的方法問題,評估的方式是不是科學客觀,影響勞動素養評價的結果!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學校勞動素質評估系統是由評價目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估手段這四大元素組成的有機整體。論文主要探討“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內容”這三方面。
二、政策依據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并與德智體美四育相融合;新課標進一步確定了勞動教學的評價要求,強調綜合評價:強調評價內容多維、測評方式多元化、測評主體多元。既要重視勞動基礎知識技能,更要重視勞動價值觀、勞動習慣和品格、勞動精神;既要重視勞動成果,更要重視勞動過程表現。注重平時成績評估和學段綜合評估結合,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結合。以老師評分為主,引導學校、其他專業老師、家長等投入到評分中。
三、“評價目標”——立德、增智、強體、培能、鍛志
1.堅持“立德樹人”的目標。學校對學生的勞動素質評估應該把個人的道德發展視為第一目標;在勞動過程中,學生要了解勞動的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以此推動他們的三觀的建立。在勞動教學的活動中,培育孩子們吃苦耐心、熱愛勞動的勤勞品質,是立德樹人的主要表現;同時,通過勞動教學推動智育、體育和美育的健康發展,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增智、強體,是勞動教育與智育、體育的完美融合。如我校開設了小學生栽培勞動課程,學生們在栽培黃瓜的過程中,記載了黃瓜的生長過程也掌握了黃瓜的生長習性。在老師的引導下,識別氮磷等肥料的不同功能,進一步積累生物、化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澆水、施肥等勞作任務,又進一步提升身體素質。
3.“培能”更多是以勞動成果體現。筆者認為勞動課程應該盡快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必要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術,從而提升勞動素質,提高勞動效率和成果,讓學生更好地完善自我、服務于他人和社會。
4.“鍛志”是勞動教學的精神升華。學生們從漫長的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受到訓練,實際上是磨練意志。
四、“評價主體”——老師、父母、學生本人
1.教師?!袄蠋熓莿趧铀刭|評判的第一人”。老師特別是進行勞動教學的老師是勞動教學的主要實施者,主導者。在實際的教育中,勞務教學大多由班主任執行,班主任不但了解大量的勞務理論知識和勞務技術,同時也熟悉班集體孩子的體能和道德素質。所以,筆者覺得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必須作為勞動素質評判的第一人。其次,老師在進行勞動教學中,已經確定了課程的教學內容與任務,在執行的過程中長期考察學生的情況,做出的判斷是客觀正確的;最后,老師具有很好的反思能力,能在評估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教學,以便進一步推動學生勞動素質課程的發展;所以,老師在學校勞動教學課程評估中應該作為多元評判主體的核心。
2.學生。首先,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勞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直觀地體會到自身的掌握情況;其次學生的自主評估也能彌補老師評價的缺陷,老師在評估的過程中,由于班級學生數量較多,有時也會忽視一些重要的信息。其三,學生通過自主評價明確評價準則,通過比較評價準則發現自身的缺點,以便改變自身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態度。最后,學生的自我評價也會促進教師教學活動。
3.家長。首先,在走進學校以前,兒童的勞動技術、勞動觀念等都是在家庭生活中習得的。所以,兒童的勞動基礎許多時候是由家長打下的。通過觀察,部分一年級的學生在老師沒有勞動教學前已經學會收拾自己的書本;第二,孩子在校內習得的勞動思想、勞動知識、勞動技能都會反映到了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第三,父母作為學生的親人,更容易在家庭生活中直觀觀察到兒童勞動表現。所以,家長有必要作為學校勞動評估的主體。
五、“評價內容”——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勞動精神、勞動習慣
1.勞動觀念與勞動精神評價。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我校通過“小天鵝相遇向日葵”“妙手繪勞趣”“實踐獲真知,勞趣促成長”“巧手生智慧”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明確勞動動機、端正勞動態度,進而增強勞動意識。利用多樣勞動實踐活動,變單一傳授技能為與藝術素養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讓學生具有正確的勞動動機和勞動態度是學校設計勞動教育評價的第一個目標維度。如校內實踐部分的班級勞動實踐,每班做到人人都有自己的小崗位,在班主任的組織下,通過小組討論、班級小干部例會等方式決議通過勞動崗位職責、勞動標準、完成時間等細則。每學期定期評選“最美勞趣小天鵝”,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勞動意識,通過全員多途徑參與勞動教育,在勞動實踐中形成勞動價值體認。
2.勞動技能評估。勞動技能主要是學會基本的勞動理論與技術,合理運用勞動工具,創造勞動成果所需要的構思、動手技能和協調意識,等等。在學校進行的勞動教學中,開展了各層次勞動成果展示;一年級進行折疊衣服勞動技術展示,二、三年級進行疊被子的勞動技術展示;四年級進行垃圾分類勞動能力展示,五、六年級進行包餃子勞動成果展示;分階段、分層級的勞動技能評價更適應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狀況。
3.勞動習慣的的持久性評估。科學研究證實,勞動習慣對中小學生的影響尤其重要,培養好勞動習慣的孩子更易于應對將來社會的變化和適應自身的職場需求。勞動習慣并非一朝一夕養成的,好的勞動習慣體現為:可以自覺自愿、認真負責地對待勞動,可以安全規范、堅持不懈地投入勞動等。因此評估時應注意評估間隔的時間。我們覺得習慣持久性的評估應當是一學期一評,以老師和父母的評估為主。
【注:本文系2022年江門市中小學校德育科研課題“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研究”(課題編號:2022 JMLD00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