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巧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評價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樹立新的評價標準和觀念,以“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適應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需要。在開展“輕叩詩歌之門”的語文跨學科學習時,我將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個體差異,以互動化、多元化、動態化的評價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評價內容多維度——“橫看成嶺側成峰”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每個學生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個人的能力、性格、特長各不相同,我們須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實行動態的差異評價,從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的評價,使評價真正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潛能,悅納自己,擁有自信。在進行“賞四季”的詩歌資料交流匯報時,我發現小煌等好幾位同學由于編排能力較差,不敢上臺展示自己的手抄報,甚至連手抄報都不敢拿出來,擔心受到嘲笑。于是,我先在投影儀上展示了小煌的手抄報,讓學生們說說這張小報的亮點。“字寫得很工整。”“版頭的美術字設計很有新意。”“小報內容豐富。”……我讓他們把這些話寫在優點卡上送給小煌同學,在大家熱情洋溢的贊美中,拘謹內向的小煌第一次自信地走上了講臺,向大家致謝。隨后,我讓學生們談談在評價自己和他人方面的看法。在漫談中,我們得出共識:評價應從參與熱情、活動態度、合作精神、組織能力、反思水平等方面綜合考慮,從不同角度發現自己或別人的閃光點,從不同層面發覺自己的進步。
二、評價方式多樣化——“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如在活動評價時,我一般采取簡捷方便的實時評價,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時給予鼓勵、調控及引導,推動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但當孩子限于生活經驗或個性特征,不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缺少內省,缺乏自悟時,我則采取延時評價,耐心地等他有了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內化為自己的理解時再給予評價,從而使活動“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進行“古詩新創”的板塊活動時,小灝所在的“劇本小組”發生了“內戰”。個性倔強的小灝因為其他組員不同意自己的構思,與他們爭得臉紅脖子粗,并氣沖沖地找我評理。聽完雙方陳述,我也覺得小灝的構思更似漫畫作品,不適合編課本劇,但考慮到他本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犟脾氣,我沒有立即評價,只是讓他們各編一個版本“PK”一下。結果不出所料,小灝的劇本以零票數慘遭淘汰。此時,我建議他按改編成漫畫作品。后來,他與“小畫家”小佳聯袂制作的漫畫作品《賞春游春》在成果展示時,被評為“最有創意作品”。他本人也從中學會了虛心聽取意見,與人和諧相處。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萬紫千紅總是春”
跨學科學習多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因而給教師收集評價信息造成一定困難,也不利于學生進行反思評價。我們應該努力嘗試建立一種“學生自主合作評價、家長介入評價、社會參與評價、師生共同評價”的多元主體評價體系,從而充分肯定學生活動的價值,營造體驗成功的情境,激發和維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使評價更為客觀、公正。學生收集信息,撰寫了研究報告后,我讓他們請家長當自己的第一位讀者,并進行星級評價。而后在班里組織了“研究報告”展覽,讓全班同學用貼星星的方式作出評價。并將他們內容豐富多彩的研究報告送交相關部門或個人,如將“關于校外廢氣污染危害的調查”送交環保局,把“學生厭學原因調查”遞交學校教務處,印制“小學生近視原因調查”發給班內近視的同學,并誠懇地請求相關人員作出評價,提出自己的意見。當我把反饋信息發到孩子們手上時,班內歡呼雀躍,尤其是接到回信的孩子更像得到獎牌一樣,高興得又唱又跳。舉辦手抄報展覽,我們在旁邊放置了“讀者留言卡”,供閱覽者填寫并投入小信箱;學生利用班會課時間分頭到低中年級教室舉辦“珍惜眼睛,保護視力”小講座時,當場舉行有獎問答活動;學生借助學校“七彩童年廣播站”開展的宣傳活動還未開始,調查組的同學已將調查問卷送到各班同學手中,事后根據回收的問卷評出了最喜歡節目、最喜歡演員、最有意義節目……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