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興波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不僅要關注自己的“教”,還要指導學生明確“為什么學藝術”,設計與學生經驗、社會現實和當地文化資源相關聯的情境與任務,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理解各項藝術的形式美和意蘊美,感悟藝術學習的意義與藝術實踐的價值。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挖掘育人價值,讓學生體驗藝術魅力、培養實踐能力、獲得文化認同、培養優良品德,這才是我們音樂教育的落腳點。那么,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從多方面、多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實踐與體驗,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和載體,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和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從而使音樂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情操、心靈等教育方面起到真正作用。
一、切忌沒有情境,要注重“師生共情”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音樂情境,是激發學生深度參與學習過程的有效途徑,所以在音樂課堂中,情境的創設是很關鍵的,老師針對教學內容設定特定的情境,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情境創設,就是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適合學生并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所以“師生共情”就是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與老師產生共鳴,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授人音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第六課《采花》時,我設計“花的世界”情境,帶孩子們走進花的世界,通過欣賞花、認識花、演唱花、了解花的用處、欣賞南坪小調等,使孩子們整節課都徜徉在花的世界之中,既感受到“花開滿園、四季采花”的情境,又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切忌固化思維,要注重“方法靈活”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師要靈活多變,要研究教材、研究學情,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只是一味的教師教、學生學,那就偏離了音樂教學的軌道和本質。我們更應該關注音樂本身,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互動、游戲、融合、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才是主要的。如在教授人音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第八課《家鄉贊歌》時,我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祖國河山的美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的風俗或名勝古跡,在教授完歌曲后,我讓學生唱一唱家鄉的歌曲、畫一畫家鄉的美景,不僅讓學生對歌曲學習有了興趣,更培養了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切忌就事論事,要注重“學科融合”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試試與多學科融合,將語文、數學、信息技術、美術、科學等內容融合到音樂教學中,不但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非常切合當今教育“五育融合”的理念。通過相應的音樂體驗與生活實踐、姊妹藝術或相關文化相關聯,將其巧妙結合到音樂課堂教學相應的環節中,這樣不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還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凸顯了音樂課堂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功能。如我在教授人音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下冊第一課《古風新韻》時,除了教會學生演唱書本上的兩首歌曲外,我讓學生找一找還有沒有其他古詩詞改編的歌曲,并試著在語文書上找一首古詩,集體一起來譜曲并演唱,這時候,孩子們五花八門的曲調都編出來了,課堂學習氣氛也非常熱烈。我還嘗試與孩子們策劃開一個“古詩詞朗誦音樂會”,可以演唱古詩詞,可以朗誦古詩詞,可以為古詩詞配樂表演等等,孩子們熱情高漲,個個躍躍欲試。
四、切忌先入為主,要注重“審美感知”
對于一首歌曲或者樂曲,每個人的理解也會不同,所以我們在教授新歌,或者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切不可先入為主,不要一開始就跟孩子們講歌曲中唱的是什么內容,或者要表達的是什么思想,這樣會固化孩子們的思維,不妨讓孩子們聽完后或者唱完后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們無論上的是欣賞課還是唱歌課,都要注重學生聆聽習慣的培養,其實聆聽習慣的培養也是審美感知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聆聽音樂發現美、感受美,還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品質。所以,好的聆聽習慣對于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而我們有時候只注重引導他們如何表現音樂,而忽略了聆聽的重要性。如在人音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上冊第五課《童趣》中,在欣賞《小狗圓舞曲》和《跳圓舞曲的小貓》時,我先不告訴孩子們樂曲的標題,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聽,這對于低年級好動的孩子們來說有點難度,讓孩子們聽完后再告訴老師和同學聽到了什么。然后我再出示標題,讓孩子們復聽,想想小狗、小貓在做什么,編一編小故事。這個時候,孩子們充分想象,各種各樣的故事都會出現,我覺得這就是尊重了孩子們的理解和想象力,讓他們自主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當然也會獲得不一樣的課堂效果。
五、切忌形式花俏,要注重“師生表現”
我們在觀測或者評價一節課時,不僅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還要看老師的課堂表現。一節好的課,應該是師生關系和諧、融洽的,教師上課張弛有度、游刃有余,學生聽課積極參與、認真思考。課堂中師生關系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要想學生有好的表現,教師也要注重自己的表現,那教師如何表現呢?我覺得要注重兩點:一是要將師生互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思想的碰撞,才能讓課堂有生命力;二是教師的課堂設計很關鍵,不能將課堂設計的太滿,內容設計的太多,一定要留給孩子們多點互動和交流的時間。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的時候我們只注重教學環節一環扣一環,或者只注重課堂氣氛熱熱鬧鬧,或者想著要將一節課設計的內容一定要上完,而忽視了內容的實際有效性、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課堂教學的價值目標。我們不妨試一試采用簡單的方式、簡單的設計,可能一樣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授人音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四課《月亮月光光》時,我就不建議使用打擊樂、表演或者舞蹈這些形式,應該創設寧靜、祥和的氛圍,讓孩子們安靜的演唱、安靜的聆聽,體驗歌曲所表達的意境。當然,不是說整節課就采用單一的演唱形式,我們可以讓學生聽一聽廣東童謠《月光光》或者《搖籃曲》《小夜曲》等,讓學生對比,感受不同歌曲的相同之處或者不同之處。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