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龍
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當代教育要以“堅持健康第一”的原則,提升學生健康素養,增加體育鍛煉時間。但大部分中小學校都屬于“麻雀”型學校,缺乏足球場地資源。場地不足成為制約校園足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小場地開展校園足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充分利用小場地,合理進行基本體能訓練
足球是一項對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有極高要求的高負荷運動項目,優秀的體力與耐力,保持機體靈活性,以良好狀態成為完成比賽的必要條件。基本的體能訓練對場地大小要求并不高,合理利用“小場地”即可完成基本的身體素質訓練。假設在一塊60m×40m的小場地內,以場地中心為圓心,可以安排圓形的行進間內基礎體能項目(如敏捷梯練習、跳小籃架練習、標志點間折返跑等),或者小場地的四角可以進行原地性的基礎體能練習(如柔韌性練習、平衡性練習、力量性練習等)。同時也可以借助體操墊,進行平板支撐、仰臥起坐、仰臥蹬車、仰臥屈膝等訓練來發展核心力量,通過深蹲、跪臥撐、俯臥撐等訓練來發展下肢力量。在“小場地”條件下,可以用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力量訓練,選擇適宜的器材,比如用體操墊完成肌肉、韌帶、關節拉伸,用標志桶、繩梯、小跨欄等進行以腳步移動為側重點的體能訓練。有研究表明,足球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的心率通常在180-200bpm之間,“小場地”訓練中的足球運動員心率相對低一些,約為170bpm左右。相比常規訓練,小場地訓練對學生而言,運動負荷強度更高,可有效提升運動員進行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的能力。
二、強化足球技能訓練,適應“小場地”環境
考慮到“小場地”的可用空間有限,為了有效避免技能練習過程中發生碰撞、干擾,建議以多人組合的形式有序地進行技能訓練。在帶球訓練環節,圍繞球性練習進行原地撥球、推拉球、踩球等訓練;圍繞運球和腳內側踢球設計多個傳球+跑動方案。每種方案各有特色與優缺點,具體要根據場地條件、訓練人數開展。可適當將一些趣味性控球游戲融入其中,比如“運球找朋友”,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到足與球技能訓練中。還可以進行幾個增強式技能訓練,比如弓步跳、橫向跳箱、膝蓋跳箱、滑冰跳躍、連續跳躍等,這些訓練也不需要大場地,只要堅持訓練幾回就能感受到這些技能動作在足球訓練中的作用。另外,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戰術意識培養,借助標志桶這一器材進行原地假動作練習,或利用標志桶進行內跨外撥、外跨內撥等原地踩單車練習。
三、研發小場地足球校本課程,展現“小場地”魅力
很多中小學校園足球運動都存在場地小、教學設備有限的問題,給校園足球發展和相關體育課程開展造成了一定困難。對此,可以嘗試開展小場地課堂。這需要體育教師立足于學校真實情況,積極研發有特色的小場地足球校本課程。具體步驟為:明確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制定教學計劃、設計評價方案。其中教學目標可細分為階段性目標、技術戰術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教學內容可細分為顛控球、運球與運球過人、踢球、接球、頭頂球、搶斷球、基本戰術與規則等。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形象地給學生展示和足球相關的技能,組織學生在小場地足球課堂中參與游戲化教學活動,讓學生對各種運球技術建立基本的了解,比如踩球、撥球、勾球、左右跨撥球、傳切球、射門等。
四、組織多元化足球賽事,最大化小場地教學效果
積極推進校園足球活動有助于學生更加多元的感受足球運動項目的魅力,組織足球賽事活動是達成學習知識與技能、促進情意發展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積極跑動、頑強拼搶有利于磨煉學生不懼挫折、克服困難的意志。多元化賽事的組織能讓學生樹立相互協作的意識,還能更好的感受集體、團隊的力量。在保持足球賽事多元性的前提下,一方面需要致力于在校內或校際開展足球賽事,以競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投入足球運動的熱情,并在此過程中更好的了解小場地足球競賽。與此同時,通過足球友誼賽拉近與周邊學校之間的關系,為校園足球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足球運動中。另一方面,聯合家長舉辦小場地校園親子足球賽,通過運動來拉近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一改家長們對足球運動傳統的觀念認識,基于足球運動項目認識上的重塑和學習信心的樹立,才能更好地實現小場地足球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