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燕
教學反思是對已完成工作的梳理和總結,也是對將要展開的教學活動的思考和預設。對于教師而言,教學是動態優化和進步的過程。在深度教學視域下不斷融入教學實踐的感悟和經驗,有利于教學思維、教學主張的形成與發展。基于此,教師可遵循常態化教學的“課例拍攝-剪輯處理-觀察分析-優化設計-實踐檢驗”的思路,利用“問題解決學習模式”,通過“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在應用中評價問題”三個階段審視自身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活動,形成課程的新思路和新技術,實現自我反思,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一、對自己的課堂進行切片處理
教師拍攝并觀察自己上常態課的錄像,利用視頻切割軟件和技術,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剪輯和處理,形成教學研究所用的教學片段。從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二個層面入手,將課堂劃分為n個環節。選擇最為典型的教學環節來進行觀察,可以是優秀的教學環節或是不足的教學環節。每個教學環節相對于整節課來說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教學設計活動,體現教師某一個教學技能。
二、運用“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在實踐中評價問題”3個步驟進行觀察、記錄與分析,形成教學改進方案
筆者在一次省、市級名師工作室聯合活動中觀摩了兩名骨干教師執教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科書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3章第2節“細胞器—系統的分工合作”第1課時。本節課兩位教師都將教學內容分為“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和“動植物所含細胞器的不同”兩個環節來處理。因為學習背景、課堂習性差異,兩位教師顯示了不同的課堂特點。下面就以“問題解決學習模式”以“細胞器之間的分工”這個教學環節來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
1.“在情境中提出問題”——開篇來自問題,學習來自興趣。案例1從課本出發,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克勞德分離細胞內不同組分的方法”,展示離心機,以問題鏈“用什么方法→離心的原理是什么→為什么要差速→分離出哪些細胞器”引入。案例2從生活出發,通過視頻展示電視機生產線流程,提出問題:工業生產上各部門的分工有什么意義?細胞中復雜的生命活動是如何分工的?怎么做到既協調又不相互干擾?【反思】教育的真諦在于喚醒,深度學習首先是觸及心靈深處的學習。案例1的教學情境“離心機”的出現可以吸引同學們的眼光,但沒有動手實踐就缺少體驗,對問題的回答也就止于教材。案例2的教學視頻有著視覺的沖擊但沒有生活的經驗,沒有找準學生心靈的觸發點,例如新奇處、困惑處、共鳴處、挑戰處,且提出的問題缺乏思維性。課堂觀察發現并沒有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這三個問題,因此該情境問題的創設僅僅起到了引入課題的效果。【改進方案】深度學習與否首先取決于深層動機的激活。以“一個病毒的勵志演說”視頻來展示新冠病毒從傳播到被免疫系統消滅的過程作為開篇,從整體上展示細胞的整體結構和多種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從生物學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的防疫政策,做好自我保護和健康監測,積極參與疫情防控。接著通過同位素標記氨基酸探討分泌蛋白合成的動畫激發學生研究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分工與協作的思想。
2.“在活動中解決問題”——過程關注活動,體驗培養思維。案例1的活動設計是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學生觀察教學圖示,認識各種細胞器,比較動植物細胞亞顯微鏡結構的異同,然后小組進行合作交流,將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寫在疑問卡上提交給教師。教師整理匯總后進行講授。案例2的活動設計將“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的自主學習放到了課下,讓學習者通過查詢有關資源分別研究各種細胞器的分布、構造與特性,做成PTT報告介紹研究結果,完成細胞器識圖分類的任務。【反思】切身感受與高階思考,是深度學習設計的二個重點,它們都必須依托特定的情境并在問題的探究解決過程中才能發生。案例1學生學習與活動僅限于教材,解決的問題并沒有深入到知識的內核,更多還是以教師的講授來傳遞知識。案例2的學習活動相比較而言就更為豐富些,創造了協作、討論、展示和互動的平臺。【改進方案】探究活動一是兩人一組完成實驗探究“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①選什么材料進行觀察?②為什么線粒體要染色,葉綠體不用染色?③除了線粒體和葉綠體,你還看到了什么細胞器?④為什么有些細胞器看不到?⑤這兩種細胞器有什么異同點?探究活動二是小組合作完成細胞結構模型建構。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