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營養午餐”主題活動設計中,研究者將待解決的問題分解為三個子問題:“營養知識知多少”“今日午餐搭配合理嗎”“如何搭配一周午餐”,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子問題,在設計午餐食譜的過程中學習建構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營養午餐;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
“營養午餐”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綜合與實踐”領域第三學段的內容,教師可以按照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進行活動設計,其適合在六年級上學期開展。在項目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完整的設計和規劃,綜合運用百分數、扇形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等知識及其他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在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有反思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1]。
一、主題活動目標
1. 讓學生會用扇形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等表示數據,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數據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
2. 讓學生嘗試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應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模型意識和創新意識。
3.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初步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的習慣。
二、主題活動規劃
根據《2022年版課標》對本活動的“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筆者采用長短課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學習活動,各課時的活動主題及任務安排如表1。
三、主題活動實施
1. 關鍵課例1:入項研討,形成項目計劃
根據驅動性問題,學生產生了一系列困惑,提出了與其相關的許多問題。師生共同梳理問題序列,提煉核心問題,羅列尚需學習的知識、制定標準和學習計劃[2]。
活動1:問題驅動,厘清任務。
(1)頭腦風暴,分解形成子問題。
學生觀看午餐浪費現象視頻,生成驅動性問題:如何設計既營養又受歡迎的午餐食譜呢?每個人在問題卡上寫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去掉重復的問題,留下重要的問題將其粘貼到黑板上。
(2)問題歸類,形成項目問題鏈。
教師引導學生將問題卡進行移動、歸類,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是和“喜好、營養、搭配”有關的問題,并將歸類后的問題記錄下來,如表2。
活動2:代入角色,形成方案。
各組根據崗位職責表進行組員分工,設計項目方案,并準備匯報。學生書寫方案時,可采用氣泡圖、流程圖、文字敘述等多種方式呈現。
活動3(課后):根據課中提出的問題,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調查和收集資料。
設計意圖:借助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發現、提出與項目相關的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完整的設計和規劃。在項目規劃時,讓活動與每個學生產生關聯,充分調動其自主性,提高其學習興趣。
2. 關鍵課例2:營養知識知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用問題“營養標準是什么”“菜里面有哪些營養成分”來引領學習,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和工具,支持其進行個性化的探索。
活動1:學習營養知識,解析營養成分圖表。
(1)分析、整理各小組課前收集的關于營養的材料。
(2)依托視頻明確營養標準,并深入了解營養標準。
師生共同觀看營養標準的視頻:人體每天需要七類營養素,其中能量的供給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類。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可知:12歲學生一天大約需碳水化合物300克、蛋白質75克、脂肪58克,將其合理分配至一日三餐之中,早餐約占全天的30%,午餐約占全天的40%,晚餐約占全天的30%。
(3)完成“12歲學生午餐主要營養素含量表”,并繪制扇形統計圖。
活動2:借助App查詢,挖掘食材的營養特征。
(1)借助App,獲取食材的營養特征(任務見表3)。
(2)相互觀察,再次分析、交流食材營養素含量的特征。
(3)梳理繪制,形成營養成分手冊。
設計意圖:基于課前調查,綜合所有數據,分析12歲學生午餐營養需求,進一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用扇形統計圖呈現各自所占比例。結合觀察、分析等方式了解常見食材中的營養物質含量,感受均衡營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3. 關鍵課例3:我的午餐搭配合理嗎
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收集學校食堂或者家里一周的午餐食譜,運用統計圖表整理調查結果,對一日午餐進行分析和調整。
活動1:以問題驅動,形成解決思路。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我的午餐搭配合理嗎”這個問題,分解出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①了解每種食材的營養素含量;②計算午餐所有菜的營養素含量;③調整午餐營養素含量,使之符合標準。
活動2:借助百分數,梳理食材營養。
學生進行分組計算一天的午餐營養素含量,全班師生共同交流、分析。
教學片段1
師:在計算營養素含量的時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生1:菜的重量是100克,三大營養素含量直接查就可以;不是100克的,需要計算。
生2:有的菜只有一種食材,有的菜是由多種食材組成的。
師:這個發現特別獨到。先看一種食材的菜,比如土豆絲的營養素含量是多少?
生3:算式是17.8÷100×90,先求出100克土豆中碳水化合物的占比,再乘以重量。
生4:我有不一樣的方法,算式是90÷100×17.8,先求土豆的重量占100克的百分之幾,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就是百分之幾。
師:對比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生5:都是在算占比的情況。一個是先算營養素的重量在100克中的占比,一個是算食材的重量在100克中的占比。
師:對于多種食材組合的菜,它的營養素含量可以怎么計算呢?
生6:比如青豆玉米,先把菜拆分為青豆和玉米,再分別計算三大營養素是多少,最后將兩個食材的營養素相加求總和。
活動3:數據對比,午餐搭配我調整。
教師引導學生將計算出的午餐數據和營養標準進行對比,并嘗試調整。學生主要有三種調整方法:替換菜肴、更換食材、調整配比。在充分交流之后,教師及時追問“有沒有哪類人群適合今天的食譜”,使其意識到生活中特殊人群是需要特定食譜的。
活動4(課后):微挑戰“為特殊人群設計食譜”。
設計意圖:分析關鍵問題“今日午餐搭配合理嗎”,整理出解決問題的清晰步驟,再逐一有序解決。圍繞解決關鍵問題,學生用統計圖表整理調查結果,用百分數表達相應數據,并進行分析交流,發展了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4. 關鍵課例4:如何搭配一周午餐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跨學科技術支持,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制作調查問卷、收集信息、處理數據。根據調查結果,讓學生綜合考慮自己喜好、營養等多種因素,分析菜品和調整搭配,最終形成既符合學生喜好又符合營養標準的一周午餐食譜。
活動1:調研喜好,推動有效搭配。
(1)跨學科支持,設計、制作、發布電子問卷。
信息技術教師結合“數據處理”單元的教學內容,給予學生技術支持,在課上設計、制作問卷,最后擇優發布一份電子問卷,全班作答。
(2)數據分析,確認可用食材。
教學片段2
師:結合問卷星的調查結果,可以用復式條形統計圖呈現調查的結果。
師:認真觀察復式條形統計圖,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海鮮類最喜歡酸菜魚,肉類最喜歡酸湯肥牛,蔬菜類最喜歡土豆絲。
生2:海鮮類第5名是香酥帶魚,肉類第5名是醬鴨舌,菜類第5名是清炒白菜。
生3:總體來看,都比較喜歡吃肉,不是很喜歡吃蔬菜。
生4:根據調查的結果,可以選擇排名比較靠前的菜進行搭配。
活動2:對標搭配,形成午餐食譜。
(1)小組合作,嘗試初步搭配一日午餐。
各組嘗試先搭配一日午餐,重點分享午餐搭配的方法,相互借鑒和學習;然后繼續搭配其余幾天的午餐。
(2)畫廊漫步,小組間相互提出修改意見。
設計意圖:借助跨學科的信息技術支持,得到學生食譜喜好的調研數據,形成復式條形統計圖表,讓數據可視化。基于審辯思考,讓學生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驗,提升數據意識。
5. 關鍵課例5:成果展示
活動1:信息技術支持,生成電子食譜。
在全校推廣階段,為方便宣講,學生提出需要用多種形式介紹方案。比如,電子表格式的食譜,方便查閱;電子海報形式,圖文結合更清晰;用扇形統計圖,能知道各營養素占比情況。基于這樣的需求,信息技術課上教師結合“數字化學習”單元的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指導。
活動2:專家思維,食譜聽證會。
各組學生進行走班宣講和推廣食譜,校方召開食譜聽證會,讓食譜設計者與餐飲專家團隊(包括后勤校長、食堂負責人、食堂廚師長等)面對面交流,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和調整食譜方案。
設計意圖:學生依托信息技術支持生成電子菜單,促使思維認知再次輸出和碰撞,形成全面系統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在成果輸出階段,學生與專家面對面接觸,使自己的建議能促進食譜方案有效地迭代優化。
四、主題活動評價
評價是“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項目活動進展過程中,教師要嘗試評價等級描述的角色化表達,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進行角色代入,如表4,并對完成度、應用性、獨特性進行專項評價[3]。
項目化學習評價指向目標的實現,在評價形式上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在評價主題上小組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教師要結合評價目標,采用學生自評和小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開展主題活動的評價(如表5)。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張華,任燕,廖偉. 小學大觀念教學設計與實施[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
[3] 劉莉.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的理解與思考[J]. 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3(03):9-12.
作者簡介:鄒安琪(1988—),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獲溫州市優秀教師、溫州市教壇新秀、全國部級優課、浙江省“基礎教育精品課”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