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數感的自然發展標志著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基于核心素養的視角培養學生數感,應從適切的情境展開,讓學生經歷自然體驗的過程;應以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的數感自然呼出;在應用與拓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數感的自然發展。
[關鍵詞] 數感;核心素養;視角
培養學生的數感十分重要,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何謂數感?數感就是對數、運算以及應用的一般性感知與理解,這樣的感知與理解可以助力學生快速準確地做出數學判斷。這是解決復雜問題的有效策略,因此,數感從根本上來講是一種數學素養。筆者基于核心素養的視角,闡述培養數感的教學策略,以饗讀者。
一、從適切的情境展開,讓學生經歷自然體驗的過程
無論是從現實中抽象出數,還是回歸到現實去理解數,或是借助運算工具去解決問題,學生形成數感都需要經歷自然體驗的過程,需要在數學思考中掌握知識與技能。想要讓學生親歷自然體驗的過程,教師就需要從適切的情境展開,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氛圍,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動中自然體驗數感。
案例1? 20以內數的認識
學生學習“20以內的數”要以“10以內的數”的認知為前提。在“10以內的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創設情境,助力學生理解基數和序數的含義,為其后續學習10到20各數奠定基礎。事實上,對于本節課的教學,“10的認識”不僅是教學重點,還是教學難點。教師唯有突破這一重難點,才能使學生后續學習11到20各數時能水到渠成地將“10”看作一個計數單位,從而認識到11到20各數均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助力學生清晰感知數位。基于以上思考,筆者從具體學情出發,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師:圖中是什么?(課件出示圖1)
生1:鉛筆。
師:請1名學生一支一支地數,一共有幾支鉛筆?(學生爭先恐后地嘗試,得出結果“10支”)
師:現在我們將這10支鉛筆捆成1捆,這1捆有幾支鉛筆?(教師邊解說邊課件演示,如圖1)
生(齊聲答):10支。
師:現在圖中是什么?(課件出示圖2)
生2:卷紙。
師:請一個一個地數,一共有幾個卷紙?(學生爭先恐后地想要嘗試,得出結果“10個”)
師:現在我們將這10個卷紙裝1袋,這1袋有幾個卷紙?(教師邊解說邊課件演示,如圖2)
生(齊聲答):10個。
師:再回到圖1所示的鉛筆圖,左邊的鉛筆我們是一支一支地數的,有幾個一?
生(齊聲答):10個一。
師:右邊的這1捆是10支,也就是幾個十?
生(齊聲答):1個十。
師:左邊和右邊的鉛筆數量是否相等?
生(齊聲答):相等。
師:這里橫線上可以怎么填?(課件出示問題:10個一??? 1個十)
生(齊聲答):可以填“是”。
以上案例中,教師用直觀的鉛筆和卷紙引導學生揭示“10個一是1個十”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其中數學化與抽象化的過程,回到生活去理解和認識“20以內的數”。實踐證明,有了這樣的鋪墊,學生在后續認識11到20時,借助小棒、計算器等輔助工具,其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好。這里正是由于有了熟悉物品的呈現,有了一系列活動的引導,才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透過熟悉的物品看到了數的本質,促進了數感的逐步形成,進而培養了核心素養。
二、以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的數感自然呼出
學生數感的自然形成與實踐活動的開展是不可分割的。教師要聯系學生身邊的事物,設計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和解決問題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去感受數的意義,切實體會數在表達與交流中的價值,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接觸實際問題,體驗自主表達理解、個性化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數感的呼出自然而順暢。
案例2? 10000以內的數
事實上,“10000以內的數”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過大,學生缺乏直接經驗。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上“做手腳”。筆者在教學時精心設計了探究環節,旨在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感。
師:先讓我們來看這樣一段視頻。(教師播放視頻:一天,“小學數學報”走到了珠穆朗瑪峰的腳下,雄赳赳、氣昂昂地對珠穆朗瑪峰說:“珠峰小弟,想不想和我比一比誰高?”珠穆朗瑪峰先是一愣,接著哈哈大笑道:“自然是我高!”“小數報”神秘一笑:“那可不一定!”)
師:你們覺得它們誰更高?(學生給出觀點珠穆朗瑪峰高)
師:一定是嗎?
生1: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4.43米,一張小數報無論怎么擺放也無法超過1米。
生2:可以將很多很多的小數報疊起來,再和“珠峰小弟”去比。
師:哇,你居然替“小數報”想到這么好的方法。事實上,我們無須很多很多張報紙,只需要將一張小數報對折很多次就可以了。(學生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
師:看來你們是不太相信。一張報紙的厚度約1毫米,我們將它對折一次后高度是多少?
生3:2毫米。
師:繼續對折,折多少次后報紙的厚度能超過“珠峰小弟”的高度?下面請每個小組合作學習,算一算到底需要折幾次。(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生4:對折10次就已經有1024毫米了。
生5:是啊,大約1米了。
生6:當對折到23次時,這張小數報已經高8388米了。
師:再對折一次呢?
生7:那就超過珠峰小弟的高度了,難怪叫它“珠峰小弟”……
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合作學習為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數感,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以上案例中,教師將教學智慧深藏于課堂,將學生數感的培養滲透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探索和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獲得良好的數感體驗,在數學探究過程中自然呼出數感。
三、在應用與拓展的過程中促進數感的自然發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想要讓學生數感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通過應用拓展的過程自然地把教學引向深處,使學生數感的發展渾然天成。
案例3? 分數除法
教師要自然地發展學生的數感,讓學生在應用與拓展中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基于此,筆者在應用拓展環節設計了一個問題:編1個中國結需要使用米的彩繩,用2米長的彩繩去編中國結,可以編幾個?
師:誰能列出算式?
生1:2÷。
師:非常好,下面請同學們自主探究算法,看一看誰想出的算法多?思考這個算法的依據是什么?又有什么優勢?哪些算法具有普遍意義?
……
以上案例中,教師在應用拓展環節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和創造算法。學生在問題引導下,有的運用轉化法,有的通過聯想,有的采用畫圖的方式,有的從除法意義、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與除法關系、倒數意義等方向思考并解決問題。學生在應用和拓展的過程中發展了數感,同時優化了思維品質。
總之,學生數感形成的過程是長期的,數感的發展是漸進式的。教師要站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高度,讓數感的發展成為學生自主思維的結果,自然地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在數感培養之中。
作者簡介:施亮(2002—),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