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借助綜合活動能發展學生的量感。研究者以“度量衡的故事”主題活動教學為例,根據要求確定目標、內容和評價等,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度量衡、感悟計量單位、查找成語中的計量單位、組織主題活動墻報展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度量衡。
[關鍵詞] 主題活動;度量衡的故事;量感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綜合實踐分為主題式和項目式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度量衡的故事”是第二學段主題學習活動的內容之一,筆者開展了主題活動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度量衡,還能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發展量感。
一、“度量衡的故事”主題活動的要求
“度量衡的故事”主題活動的“內容要求”:了解中國在秦代統一度量衡的事件,引導學生查找資料,理解度量衡的含義,加深對數量和計量單位的理解,豐富和發展量感。
“學業要求”:學生能夠搜索資料,理解度量衡的意義,增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初始測量方法是根據日常需要,理解測量的本質是數量多少的表達,知道計量單位是人為建立的;了解計量單位的發展歷史,知道科學發展與準確度量的關系;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不同的量進行分類、整理和比較,豐富和發展量感。
新課標提供了“度量衡的故事”主題活動的樣例,據此,筆者做了如下設計:(1)了解度量衡。引導學生研究有關度量衡的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了解度量衡的歷史。(2)感悟計量單位及其發展歷史。通過活動中的核心問題讓學生了解度量衡的發展歷史,理解統一度量衡的必要性。(3)查找成語中的計量單位。引導學生查閱工具書(如成語詞典),找出帶有計量單位的成語,了解成語中的計量單位在古代的具體含義,并換算成現代計量單位。要求學生運用文字、算式和圖像等來呈現這些成語中的計量單位的含義。(4)組織主題活動墻報展。安排學生集中展示作品,相互交流學習,豐富學生對計量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培養量感。
基于對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樣例的理解,筆者嘗試整合數學、語文、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科學和美術等學科,通過跨學科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度量衡的故事。
二、“度量衡的故事”主題活動的實施
綜合與實踐領域主題活動的實施包括查閱資料了解度量衡、感悟計量單位和查找成語中的計量單位、組織主題活動墻報展等子活動。“度量衡的故事”主題活動的目標:(1)學會查找資料,了解計量單位的發展歷史,借助生活用品了解最初的計量方法,領悟計量單位從多元到統一、從粗到細的過程。(2)了解度量單位統一和細化的過程,加深對度量單位和度量方法的理解,豐富和發展量感。(3)感受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體驗跨學科學習的樂趣。
1. 活動一:查閱資料,了解度量衡
這個活動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度量衡,筆者整合了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安排了2課時的教學活動。第1課時是讓學生了解度量衡的含義,感受統一度量衡的必要性。
師:(播放《羋月傳》視頻片段)同學們,羋月的姐姐在去秦國的路上病倒了,羋月拿著藥方去買藥,結果沒有人看得懂藥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能看懂楚國文字的人,但是不敢配藥給羋月,這是為什么呢?
生1:因為文字不一樣,藥材的計量單位也不一樣,所以羋月不能拿到藥材。
師:看來統一度量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你們知道有關度量衡的哪些知識?我們一起上網查一查相關資料。
生2:我知道了“度”表示長度,計量物體長度的器具;“量”表示體積,計量容積的器皿;“衡”表示重量,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
第2課時是讓學生繼續借助網絡工具查找含有度量衡的成語典故,并記錄在學習單中。
2. 活動二:感悟計量單位
這個活動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統一度量衡,筆者整合了數學和科學等學科,安排了1課時的教學活動。
師:同學們,假如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距離叫作“一尺”。用你們的“一尺”量一量這根木條的長度,有幾尺?
師:剛才有的同學說是8尺,有的同學說是6尺,為什么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呢?
生3:每個同學的“一尺”是不一樣的。
師:是的,所以古人創造了尺子。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把尺子,請你用尺子量一量這根木條的長度。
(有的學生說30厘米多一些,有的學生說3分米多一些,有的學生說30厘米7毫米)
師:雖然我們都是用尺子在測量,但是測量單位越小,測量的結果就越精確。
3. 活動三:查找成語中的計量單位
這個活動的核心問題是幫助學生了解含有長度單位的成語典故,筆者整合了數學和語文等學科,安排了1課時的教學活動。
師:同學們,你找到了哪些含有長度單位的成語典故?
生4:我找到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通過查字典我知道了“跬”在古代稱“半步”,一只腳邁出去的距離,相當于今天的一步。“里”是長度單位,1里是150丈,合500米。我測量出我的“一跬步”大約是20厘米,1千里=500000米,所以1千里大約是2500000跬步。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你們從這個成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5:做事情如果不是一點一點的積累,是不會成功的。
師:同學們,你們找到了哪些含有質量單位的成語典故?
生6:我找到了“半斤八兩”這個成語,通過查字典我知道了古代的1斤等于16兩,半斤就是8兩;所以“半斤=八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1斤等于10兩。
師:同學們,你找到了哪些含有容量單位的成語典故?
生7:我找到了“才高八斗”,通過查詞典我知道了是用來形容曹子建文才出眾,天下文才總共一石,他自己占了八斗。后來用“才高八斗”比喻才學極高。
師:同學們,這些成語引用了數量和單位,都有什么作用呢?
生8:有了數字和單位,表達起來更加清楚和具體了。
4. 活動四:組織主題活動墻報展
在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圖像、文字或視頻等方式記錄主題活動的過程和感受。
師:同學們,大家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了主題活動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大家可以觀看同學的作品,并為你認為最棒的5幅作品貼上小紅花。
師:剛才大家都欣賞了同伴的作品,誰來說說你喜歡誰的作品,為什么?
生9:我為這幅作品貼了小紅花,因為他用繪本記錄了好多個成語故事,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生10:我為這幅作品貼了小紅花,因為他的作品中詳細介紹了度量衡的發展歷史。
師:同學們,請用評價量表評價一下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吧!
三、“度量衡的故事”主題活動的評價
主題活動的評價是伴隨著活動的實施同步進行的,不僅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及結果,還能幫助學生總結經驗。在主題活動的評價中,教師要注重過程與結果并重,評價主體多元和評價方式多樣。“度量衡的故事”主題活動的評價見表1。
總之,主題活動要有驅動性問題,讓學生帶著思考進行學習;要設計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學習;要及時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讓學生鞏固知識和提升能力;要有機地融入跨學科的元素,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要設計好評價量表,讓學生能合理地評價自己的表現。
作者簡介:李秋普(1976—),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