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宜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城南書院校區)考察時強調:“學校的辦學宗旨,既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又要引導學生立志報國。”5月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時再次強調:“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再次凸顯了愛國主義教育在學校辦學、學生求學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當前我國共有高等學校3074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做好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意義重大。
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涵養學生愛國之情。家國同構,愛國如家。一方面,筑牢思政課程這個“主陣地”。學校要重視馬院、思政課程的建設,嚴格按照“八個相統一”要求加強思政課程改革創新,大力加強“五史”教育,弘揚君子文化、傳承家國情懷,唱好英雄贊歌、講好紅色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另一方面,耕好課程思政這塊“責任田”。明確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結合專業特點和課程設置,一體貫徹、分類推進,使經世濟民、強農興農、科技報國等愛國情懷如鹽入味、如雨浸潤。最終達到愛黨和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統一。
堅持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相統一,激發學生強國之志。國之所需,志之所向。一方面,引導學生從世界潮流和國際比較中把握中國發展的歷史邏輯,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例如,經濟上的中國速度與西方速度、疫情中的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在對比中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在部分領域存在的差距,認清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例如,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領域存在的中西差距,使學生拓寬國際視野、看到國之所需、迸發強國之志。
堅持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相兼顧,鍛造學生興國之才。學如弓弩,才如箭鏃。一方面,高校應加強一流專業建設、優化專業培養方案,弘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使學生能夠學一門、精一門,習得一技之長,具備立身處世、技能報國的基本才干。同時積極落實強基計劃等,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另一方面,注重對學科交叉視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適當開設交叉學科,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研究,通過“人文交流月”“交叉項目組”等形式提升學生的人文關懷、創新思維、科研能力,使之成為既有“硬實力”又有“軟實力”的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
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增長,砥礪學生報國之行。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思想理論、專業知識的課堂教學這個前置工作不可少,但最終的成果要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愛國之情最終要體現為報國之行。學校應著力搭建平臺、提供機會,鼓勵學生走出“思想實驗室”,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情懷融入復興實踐中。一方面,做好經費、師資、技術等支持,組織學生大力開展常態化的“三下鄉”“返家鄉”“揚帆計劃”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種入實踐土地,在服務人民、社會中體察國情、社情,進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積極打造產、學、研、用一體的平臺,鼓勵支持學生參與到各項事關國計民生的橫向、縱向課題中,實現個人成長需求與國家發展需求的有效對接,在原創導向中助力核心技術攻關,在市場導向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總之,高校要積極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優化機制、完善路徑,教育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融個人理想于祖國前途、尋人生際遇于民族命運,錘煉本領、磨礪心智,努力成為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