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鄉村教育振興和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鄉村教師的生存環境和教師結構有所改善,但鄉村學校教師仍未擺脫“來不了”“留不住”“難發展”的現實困境。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實現鄉村教師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應增強政府政策供給,健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保障制度;完善社會支持體系,倡導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氛圍;抓好學校民主管理,賦予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權;激發教師內在動力,提高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教師;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525.1?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009-5128(2024)06-0067-07
收稿日期:2024-03-04
作者簡介:封杰,男,陜西子洲人,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師專業發展、教學管理研究。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振興的重要力量,對于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激勵和保障振興鄉村教育政策,鄉村學校辦學硬件設施得到顯著改善,但鄉村學校教師“來不了”“留不住”“難發展”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前景不明、動力不足、路徑不清是導致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差、流失率高、教師專業發展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亟須解析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困境,探源其專業發展的動力,打通其職業發展通道,實現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新時代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
(一)外部環境方面:鄉村教師外部生存環境支撐不力
社會認同、國家政策扶持以及學校支持是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才能夠更好地支持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然而,當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外部環境仍不容樂觀。第一,鄉村教師的社會認同度低。當前,教師的敬業精神和教學技能在鄉村地區家長中的認可度也相對較低。許多家長更愿意投入較多的資金,將孩子送往城鎮學校接受教育,而不愿意讓孩子留在鄉村的免費學校就讀。這一現象反映出家長對鄉村教育質量的擔憂,以及對城鎮教育資源的偏好。學校的學生越少,教師的影響力越小,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越難提高,學校和教師的社會認同度越低。[1]第二,教育政策的失衡與保障制度的缺失。當前,黨和國家實施的是以輸入優質師資為主的教師政策、以改善教育條件為主的教師政策和以提高職后培訓的教師繼續教育政策等三大類支持性政策。[2]雖然這些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鄉村學校的辦學環境,給鄉村學校發展輸入“新鮮血液”,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鄉村學校“造血”問題。一方面,鄉村教師教育政策失衡。一是薪酬待遇不公平。鄉村教師的薪酬待遇通常較低,與城市教師相比存在明顯差距。這使得許多教師不愿意到鄉村從事教育工作,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二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相比城市教師,鄉村教師往往面臨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包括教學資金、教學設備、教輔材料等,在教育政策實施和資源投入方面存在差異。三是職業晉升機制不健全。許多鄉村教師缺乏職業晉升的機會和空間,導致他們的職業發展受到限制。同時,鄉村教師職業保障制度缺失。一是培訓機會少。由于鄉村學校自身的困境,鄉村教師往往面臨缺乏系統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的情況,使得以學校為單位的校本研修存在“教師研修少同伴、專業發展少引領、研修過程少技術”等現象。[3]二是人力資源支持不足。缺乏專門針對鄉村教師的人力資源支持政策,導致鄉村教師在工作中缺乏相關的支持和幫助。三是崗位保障不完善。鄉村教師的職業穩定性和保障機制相對薄弱,沒有得到足夠的保障和支持。
(二)教師個體因素:鄉村教師職業認同不足和專業發展意識淡薄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角度來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職業認同不足和專業情感淡漠與其在滿足需求層面上的不足有關。
第一,在生理需求層面:一是在住房條件方面,鄉村地區的教師住房條件普遍較差,有些鄉村教師只能居住在簡陋的校舍,甚至沒有固定的住所。鄉村教師缺乏舒適的居住環境,會影響其生活品質和工作狀態。二是在基礎設施方面,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缺乏便利的交通工具、醫療設施和商業設施等,鄉村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面臨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等問題。三是在薪酬水平方面,鄉村教師的薪酬水平普遍較低,有些地區甚至遠低于城市教師,導致鄉村教師的經濟收入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2021—2022學年)》顯示,以學前教育教師為例,大部分鄉村學前教育教師的薪資在1 501~2 500元之間,超過60%的鄉村學前教育教師沒有“五險一金”的保障。
第二,在安全需求層面:一是在公共安全方面,鄉村學校通常位于偏遠地區,環境較為原始,存在安全隱患,如交通安全問題、自然災害風險等,鄉村教師面臨意外事故的風險,特別是在交通不便、道路狀況較差的地區。二是在社會安全方面,鄉村地區社會治安狀況不如城市,鄉村教師較容易受到治安事件的影響,例如盜竊、搶劫等。此外,一些偏遠地區存在社會矛盾和沖突,鄉村教師需要面對這些挑戰。三是在醫療保障方面,鄉村地區的醫療條件和醫療資源相對較差,鄉村教師在生病或受傷時面臨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且很多時候需要長途跋涉到縣城或者更遠的地方尋求醫療幫助。
第三,在歸屬與社會需求層面:一是鄉村教師在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感方面會感到欠缺。由于鄉村教師的工作環境相對較為艱苦,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不如城市,導致他們在社會中處于邊緣化狀態,缺乏與其他社會成員的融合和彼此認同。鄉村教師常常感到與城市教育工作者的差異,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二是缺乏來自社會和職業圈的心理支持和認可,缺乏與同行交流的平臺。鄉村教師由于所處地區人口稀少,鄉村教師會面臨社會交往和互動不足的問題,缺少社會活動的機會和資源。與城市教育工作者相比,鄉村教師專業上的卑微感與邊緣化不僅使他們成為專業化的失敗者,而且使他們成為“村落生活中的‘異鄉人”,“鄉土社會的‘陌生人”和“村落事務的‘邊緣人”[4]。
第四,在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層面:一是職業發展空間不足,鄉村教師由于所處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缺乏提升學術水平和職業技能的機會。二是教學資源和支持不足,由于鄉村地區教育資源有限,鄉村教師面臨教學資源和支持不足的問題,難以滿足其個人的教學需求和發展需求。三是缺乏個人成長空間,鄉村教師在偏遠地區工作,缺乏與優秀同行交流學習的機會,缺少學術研究和成長的空間。
二、新時代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
教師專業發展動力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各種力量相互博弈而形成的推動教師專業前進和發展力量的總和。[5]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是一個復雜多元的過程,它既受到教師個人內在動機的驅動,也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積極影響。為了有效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們不僅需要激發教師自身的內在動力,鼓勵他們不斷追求專業成長和教學創新,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和優化教師工作環境中的各種外部資源和條件,為教師的專業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一)內部動力
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部動力源自教師個體的自覺、主動和能動性,它體現了教師在追求專業成長過程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這種內生動力,也被稱作內驅力,是一種根植于教師內心的心理動力,是推動教師不斷進步和實現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6]121美國心理學家克拉克·赫爾(Clark Hull)也認為內驅力是一種源于個體生理或心理需求的內在喚醒狀態,它激發個體采取行動以滿足這些需求。這種內在的動力推動人們去追求目標,實現自我滿足和發展。因此,可以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激發新時代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內生動力的生成,推動其專業發展的自主實現。
第一,在認知層面,以增強身份認同喚醒鄉村教師職業情懷。教師身份認同是整個教師發展得以實現的邏輯基礎。[7]6身份認同既包括自我身份認同,也包括社會身份認同。自我身份認同是教師對“我是教師”這一身份的認知、理解和肯定,它是教師專業發展內生動力生成的首要前提。教師先應確立清晰的自我身份認知,這是他們通過專業發展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職業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只有當教師對自己在教育領域的角色和使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同,才能更有動力地投身于專業成長,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和職業滿足。[8]社會身份認同是教師對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認同感,它會進一步強化自我身份認同。近年來,鄉村教師長期邊緣化的現實處境造成鄉村教師身份認同危機,使得一些教師在職業生涯中遭遇了職業歸屬感的疏離、職業認同感的減弱以及專業發展內生動力的不足等問題。因此,亟須重構鄉村教師正面的自我及社會認知和評價,強化其職業身份的自我和社會認同,喚醒他們發自肺腑的對于其職業價值的肯定和對工作崗位的熱愛。
第二,在情感層面,以厚植職業情懷生發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主體意識。無論是從事何種職業,唯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有研究顯示:鄉村教師的職業情懷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職業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較強,而職業熱愛感相對較弱。同時,鄉村教師職業情懷的各維度在年齡、教齡、學歷、職稱、學校類型和工資水平上呈現出顯著差異。[9]這表明鄉村教師的情感投入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通過多種途徑幫助鄉村教師建立和加強對鄉村教育事業的職業情懷和熱愛,從而促進其專業發展,并提升教育質量和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鄉村教師只有具備了深厚的職業情懷,才能在其專業發展過程中全心全意地投入、義無反顧地堅持。
第三,在行為層面,以提升專業能力夯實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可以定義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有效管理和協調自身與教育活動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和教書育人目標的實現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力量。[10]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通常包括教學能力、自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學能力是鄉村教師完成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具體包含課堂教學能力、作業批改及指導學生健康成長的能力。自學能力是鄉村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和通過進修學習自覺學習專業知識、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科研能力是指他們在鄉村教育教學實踐中,能夠主動發現、深入分析并有效解決教育問題的專業技能。這種能力不僅涉及對教育現象的敏銳洞察力,還包括對問題的系統思考、科學探究和實踐創新的能力。[11]
(二)外部動力
除了教師內生動力外,教師專業發展也離不開外在拉力的規約與激勵。[8]在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外部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政府政策的驅動、社會組織的支持以及鄉村社會環境的吸引力。
第一,在政府層面,以強化政策保障驅動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加快鄉村教育振興步伐,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力爭早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面向鄉村教師出臺專門的政策文件,文件從師德建設、教師補充、生活待遇、教師編制、職稱評聘、教師流動、能力素質、榮譽制度等8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這是新時代加快推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的政策根源。2020年,《計劃》實施5年周期到期,為持續強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教育部等六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在《計劃》的基礎上,根據新時代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出了新的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這份文件不僅是我國教師隊伍建設規格最高、內容最全面的指導性文件,而且在第22條中,特別針對鄉村教師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意見》強調,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解決鄉村教師面臨的各種挑戰,并強化政策支持,以確保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專業成長得到有效促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些高規格的政策文件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納入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現代化整體布局之中,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和專業發展做出了明確規定。以上政策文件為我們加快推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在社會層面,以社會全面支持助力教師專業發展。社會環境支持體系是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外生力量,除了政府政策驅動外,鄉村自身以及高校、企業等社會組織都需要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一方面,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改善鄉村教師教育教學環境,助力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拋開鄉村社會發展,單純去談鄉村教育,其實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當前,鄉村教育存在教師流失和學生流失難以扭轉的雙重困境,亟須通過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強化鄉村文化建設、全力辦好鄉村學校,為鄉村教師生存與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吸引農民工回流,引導和支持他們就近就業創業,也是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樣既可以增加生源,又能滿足學生的物質和情感需要,還為家校共育提供了有利條件,這都給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帶來了強大信心和希望。另一方面,高校應建立專門的培訓計劃,為鄉村教師提供相關的專業培訓和技能提升課程。這些培訓可以涵蓋教學技能、教育理論、課程開發、教育技術等方面,以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水平。企業通過發展鄉村產業、提供資金和設備捐贈等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社會組織可以設立獎學金、資助計劃,鼓勵鄉村教師參與專業發展和學習,激發其專業發展的動力。新聞媒體通過宣傳鄉村教育振興過程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關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營造良好的輿論支持氛圍。此外,還需要社會慈善機構、志愿者積極參與鄉村教育振興和助力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為鄉村教師提供心理輔導、健康關懷等服務。
第三,在學校自身層面,以鄉村學校大力支持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在支持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制度、條件、活動、文化和情感這五個方面提供支持與幫助,可以為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制度支持有助于指導和規范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為其提供發展的框架和保障。條件支持則提供了追求專業發展所需的資源和設施,為鄉村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實質性保障。在活動支持方面,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培訓、學術研討會和教學交流活動,為鄉村教師提供展示和提升自我的機會。此外,文化支持可以形成一種有利于專業發展的文化氛圍和環境,激勵教師不斷學習和成長。最后,情感支持將為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關懷。總之,這種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將有力地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整體教育水平,推動鄉村教育事業取得更大進步。
三、新時代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一)增強政府政策供給,健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保障制度
教師專業發展的外部動力主要源自政府的政策推動與制度支撐。雖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鄉村教育振興的政策文件,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但仍未從根本上扭轉并解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亟須進一步增強和優化政策供給,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政策與制度保障。
第一,強化激勵政策供給,保障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高鄉村教師社會地位,需要從國家政策層面頒布一系列從提升教師工資待遇到完善教師福利補貼等完整的相關政策。一是建立獨立的鄉村教師編制體系,切實解決鄉村教師的編制身份問題。有學者提出教師編制制度是鄉村教師供給不足的根源[12]。事實上,正式的教師編制不僅為鄉村教師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還為他們的職業發展,如職稱評定和榮譽獲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有學者提出,鼓勵地方政府在遵守現行編制管理規定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設立教職工編制的“周轉池”制度。該制度旨在對現有的教職工編制資源進行有效盤活,以靈活應對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的實際需求。[13]二是大幅提高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確保鄉村教師工資標準高于城市教師。研究表明,自2008年績效工資制度實施以來,鄉村教師的薪酬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工資發放也更加穩定可靠。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物價上漲、房價攀升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等因素,共同導致工資的實際購買力相對下降。這一現象凸顯出鄉村教師工資水平整體偏低的問題依然存在,亟待進一步解決和改善。[14]三是及時繳納各種補貼金,切實解決鄉村教師住房、醫療、養老等問題,確保鄉村教師在物質生活上的“安全感”。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促進鄉村教育發展,不遺余力地提升鄉村教師的物質生活條件,以增強鄉村學校的吸引力,只要鄉村學校的吸引力不足,就不斷提高鄉村教師的收入水平,直到城鄉學校對人才吸引力的天平趨于平衡。[15]
第二,優化完善鄉村教師激勵制度,拓展教師專業發展通道。當前,鄉村教師存在階層固化、“來不了”“留不住”“難發展”等突出問題,嚴重制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為破解以上難題,應強化如下激勵措施:一是優化職稱評聘制度。鄉村教師職稱指標應根據鄉村學校的實際予以政策傾斜并優先考慮。二是健全城鄉教師間的合理流動機制。為調動鄉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和政府應滿足鄉村教師合理的流動訴求,明確規定鄉村教師城鄉輪崗、換崗、調動的年限、條件、資歷等,激勵鄉村教師通過提升專業能力實現合理流動。三是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國家應制定不同層級的教師榮譽制度,大力表彰為鄉村教育發展做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增強鄉村教師的榮譽感。
(二)完善社會支持體系,營造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一,強化鄉村社區支持。一是鄉村社會要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增強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加大對鄉村教師先進事跡的挖掘和宣傳,大力營造關心關愛鄉村教師、支持鄉村教育的鄉村文化氛圍。二是重塑鄉村教師“新鄉賢”角色。轉變鄉村學校的封閉辦學觀念,將其定位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在地化”公共文化中心。鄉村學校不應僅僅是追求升學率的應試堡壘,而應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鼓勵并支持鄉村教師深入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大局中,通過他們的智慧和努力,引領鄉村社會風尚的變革,開創鄉村發展的新境界。[16]三是強化鄉村教師的“大教育”理念,倡導通過“幫扶”與“家訪”等有效方式,構建起鄉村教師與村落家庭之間更加頻繁和開放的互動橋梁。這種積極的溝通機制不僅能夠加深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信任與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家長對鄉村學校教育質量的信心,鼓勵他們選擇讓孩子就近接受教育。同時,這種深入的家校合作也將進一步激發鄉村教師的職業熱情,為他們的專業成長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
第二,爭取高校、企業、社會公益組織、志愿者的大力支持。改變當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除了政府的政策保障外,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和大力支持。高校要加強鄉村教師的培養、培訓,為鄉村教師提升學歷提供優惠條件,同時也要積極開展鄉村教育振興、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研究,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企業應積極參與鄉村振興,通過發展鄉村產業,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吸引青年回鄉就業創業,帶動生源回流。社會公益組織和志愿者應從辦學基金募捐、條件改善、師資培訓、情感支持等多方面加大幫扶力度,協助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步伐。
(三)抓好學校民主管理,賦予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權
學校是教師生存發展的重要場域,學校管理理應充分支持和鼓勵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讓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專業發展中掌握主動權,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
第一,堅持“以師為本”的辦學理念。學校要營造“以師為本”的服務文化,努力為教師在培訓、進修、職稱評審、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中提供便利。同時,學校領導要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和交流,精準掌握教師的不同需要和合理訴求,實施有效幫扶和激勵,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及時化解教師的消極情緒,讓每一位教師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二,實行民主化管理。校長要提升校長領導力,堅持民主治校、和諧管理思想,充分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鼓勵和引導鄉村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發展的愿景、制度等有關決策的制定和實施,激發教師的自我管理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共同營造一種輕松自在、團結和睦的學校環境,形成鄉村學校內部治理合力。
第三,強化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性。學校管理應該賦予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充分尊重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并賦予他們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權利。同時,應該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和專業培訓活動,支持鄉村教師的合理流動,并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完善支持教師專業發展體系,為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
(四)激發教師內在動力,提高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鄉村教師個體發展的核心要素,它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至關重要。自主不僅能夠促使教師將專業發展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更是教師邁向卓越,甚至成就為教育家的關鍵因素。[17]為了從根本上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質量,我們必須倡導和支持教師走向自主發展的道路。
第一,增強自我專業發展意識。雖然鄉村學校硬件設施得到顯著改善,但其他方面的條件仍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形成一定的障礙。因此,鄉村教師要遵從自己的初心,要學會以理性的態度審視自我,籌劃未來,并學會控制當下的思維與行動[18]218,制定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時間表和路線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二,增強自主反思。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必須經過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反思是這一過程最好的催化劑。約翰·杜威將培養反思習慣視為教育的核心目標,認為這是教育的終極追求。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波斯納提出了著名的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強調了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鄉村教師應根據鄉村學生的現實狀況和成長需要,優化教學方法與內容,反思成功的經驗與存在的不足,切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培養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不僅要成為自我反思的楷模,更要化身為堅持不懈的學習者。在知識更新換代日益加速的今天,教師必須通過堅持不懈的閱讀和學習,來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更新教育理念,以滿足時代發展對教育的新期待。唯有持續地追求學術深度和廣度,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展現出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無限可能。鄉村教師應積極投身于教育研究文獻的自主研讀中,深入理解教育教學及課程改革的新目標與新要求。為了適應教育領域的新變化,他們需要加快步伐,調整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廣泛閱讀和終身學習的過程中,鄉村教師應自覺堅守育人初心,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從而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更強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總而言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是鄉村教育振興的重要環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關心。一方面,政府應該增強政策供給,健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保障制度,加強激勵政策和優化評聘制度。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管理激勵,賦予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權,營造良好的支持環境。同時,社會各界應加強對鄉村教師的支持,建立良好的支持體系。只有在政府、學校、社會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才能得到有效推進,鄉村教育才能實現全面振興,鄉村學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吳亮奎.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矛盾、特質及其社會支持體系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5(24):47-52.
[2]? 劉再春.鄉村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構建研究:基于15所鄉鎮中小學的調查分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2):64-72.
[3]? 張濤.鄉村教師互助式校本研修共同體創新實踐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101-106.
[4]? 張濟洲.農村教師的文化困境及公共性重建[J].教育科學,2013(1):51-54.
[5]? 朱陶.論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生成路徑[J].寧夏社會科學,2013(3):158-160.
[6]? 葉浩生.心理學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 容中逵.教師身份認同的理想之維:一項教師發展史的文化社會學考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8]? 鄭繼超,董翠香,董國永.新時代高校公體課教師專業發展:動力分析與路徑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2):94-106.
[9]? 唐智松,王麗娟,謝煥庭.鄉村教師職業情懷的現狀與特征[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9(5):64-74.
[10]? 吳志華,柳海民.論教師專業能力的養成及高師教育課程的有效教學途徑[J].教師教育研究,2004(3):27-31.
[11]? 姜麗娟,劉義兵.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內生動力的生成及培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5):79-83.
[12]? 賴昀,張學敏.制度變遷視角下鄉村教師供給困境的編制制度創新[J].教育學報,2020(2):97-108.
[13]? 張學敏,尹春杰.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2(10):146-153.
[14]? 容中逵,杜薇.鄉村教師難以穩定供給的系統辨癥與診斷施療:兼論以師范生分配為主體的鄉村教師供給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23(6):55-60.
[15]? 俞兆祥.不要讓鄉村青年教師有被世界拋離的感覺[J].人民教育,2022(8):11.
[16]? 李濤,白雪蕾,楊桐彤,等.如何讓更多鄉村“大先生”扎根泥土、助力振興[N].光明日報,2021-07-22(7).
[17]? 李江.走向自主: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現代教育論叢,2016(4):73-79.
[18]? 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 馬小俠】
On the Motivation and Path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Rural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FENG Jie1,2
(1. School of Education,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China;?2. Faculty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Rural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teacher workforc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er structure of rural teachers have improved a lot, but the reality of being “unable to come”, “unable to stay” and “difficult to develop” are not changed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is problem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policy supply for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uarantees for rural teachers perfect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creating a positive atmosphere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strengthen democratic management in schools giving rural teachers autonomy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timulate teacher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enhance the autonom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New era; rural teacher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