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霞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教學策略;師德建設
引言: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基礎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基本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也擔負著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導價值觀的德育使命。新課改以來,德育逐漸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然而受應試教育慣性等因素影響,一些教師對語文德育缺乏重視,德育流于形式,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深入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對于彰顯語文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語文學科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很多經典篇目如《木蘭詩》《少年中國說》等都表達了忠孝愛國、砥礪奮進等高尚情懷。語文教學通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鑒賞這些篇目,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提升道德修養(yǎng),這是發(fā)揮語文學科德育功能的內在需求。
德育教育強調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fā)主動學習的興趣,這對于全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改善語文教學質量大有裨益。只有將德育理念融入語文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才能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德育教化的有機統(tǒng)一。
小學語文教學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塑造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形象,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培養(yǎng)高尚情操,這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可以說,德育教育關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
當前,受升學壓力和應試教育慣性影響,不少語文教師對教材德育內涵關注不夠,在教學中更看重字詞訓練、考點講解等知識技能,而忽視了品行培養(yǎng)等德育目標。這種“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使得語文教學“缺乏靈魂”無法達成全面育人的目標。教學目標的偏頗直接導致德育在教學實踐中被邊緣化,淪為“花架子”“點綴品”,流于口號和形式。
通過考察發(fā)現(xiàn),許多語文課堂的德育教學內容趨于單一化、說教化。同時,在德育教學方法上也較為單調枯燥,以“布置—講授—歸納”的灌輸式為主,忽視了情境創(chuàng)設、實踐體驗等更富感染力的途徑方法,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種內容和方法的單一化,大大削弱了德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仍以考試分數(shù)為主要指標,對學生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非智力因素關注不夠,缺乏科學系統(tǒng)的德育評價標準和評估辦法,教師對學生的德育狀況缺乏全面細致的了解。此外,學校、家庭、社會對德育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德育評價的外部環(huán)境缺乏支持。這種重智輕德的評價導向,容易使教師和學生產生“德育可有可無”的錯覺,忽視德育效果,也給語文德育教學改進帶來困難。
教材是開展語文教學的基本依據(jù),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載體。教師要透過教材字里行間去發(fā)現(xiàn)蘊含的豐富德育因子,理解文本的道德意蘊,精心設計融入德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比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可以設置“愚公精神”的討論,引導學生體會堅毅不屈、永不言棄的可貴品質。
單一說教式的德育教學往往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收效甚微。教師要樹立互動、體驗、合作的教學理念,采用多種多樣、喜聞樂見的方法,將德育教育寓于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之中。此外,教師自身要積極參與,通過講故事、談心得等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德育不能僅停留在課堂,還要面向生活,讓學生走出教室,參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生動活潑的實踐,讓學生在與人交流、為他人服務、投身集體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班級德育的有效開展,關鍵在教師。教師要帶頭加強師德修養(yǎng),提高道德覺悟,嚴格要求自己,做學生的表率。要虛心向優(yōu)秀同行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進德育方式方法,以“潤”的方式感化學生。同時要與家長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重要的德育使命,教師要高度重視并自覺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質。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持之以恒地探索,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德育元素,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在身體力行中加強修養(yǎng),最終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這對每一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們加強學習、增強德育意識、提高德育能力,努力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路人,用智慧和愛心點亮每一個學生的未來!
[1]楊正江.加強小學語文教育 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J].教學與研究,2020,54(24).
[2]陶詩羽.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03):238.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北關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