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雙龍 郭峰
[摘要]實踐教學能力是高校思政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利于落實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教育方針政策,也符合當前高校思政教師面向“內涵式發展”的現代要求。筆者認為,擁有出色實踐教學能力的高校思政教師,既對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實現育人目標具有積極意義,又對促進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價值、現狀并探究提升路徑,認為當前部分高校思政教師面臨信息思維保守、信息知識儲備不足以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水平不高等現狀,高校應加強融媒體技術培訓學習、重視融媒體技術運用以及強化政策引導,以提升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實踐教學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融媒體;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在媒體融合和智能化傳播的發展背景下,數字技術和融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革命性變革,開辟了線性、組合式及交互式的多樣化高校思政教學新路徑,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方式,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信息的獲取,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效率。同時,大數據和信息化的融合也創新了信息傳遞方式,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能性,這不僅有利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發展,還能夠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從而提高高校思政教學的整體質量。
一、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價值
第一,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關系著國家“大思政課”建設的深化。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思政教育資源豐富性、互動性日益增強,這為高校思政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思政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高校思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這不僅要求高校思政教師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而且要求其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整合融媒體資源,從而提升高校思政教學的互動性和學生的參與度[1]。從國家“大思政課”建設的視角來看,“大思政課”指在高等教育階段,高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通過各類課程和活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對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提出了必然要求。因此,高校思政教師要利用融媒體工具,如網絡課堂、互動平臺等,拓寬思政教學渠道,創新思政教學方式,使高校思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式更加多樣,從而提高高校思政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確保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全面覆蓋并深入人心。
第二,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前,融媒體的發展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法。高校思政教師要應用融媒體技術,采用視頻、微課等形式,更好地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高校思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第三,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是推動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改革深化的必要前提。在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必須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具備跨媒體的信息整合能力,能夠篩選、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材料,并利用融媒體技術,掌握網絡互動技巧,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2]。此外,高校思政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新媒體制作微課、進行直播等,使思政教學更加生動、直觀,增強思政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從而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對教育教學的要求。
二、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現狀分析
當前,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的發展,既對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融媒體技術應用能力成為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給高校思政教學帶來了挑戰,又為創新高校思政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不僅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也促進基于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思政教學改革的深化。
第一,信息思維保守。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在思政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未能充分認識到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的重要性,時代前沿意識不足,導致無法將實踐信息資源與思政教學建立有效聯動,從而影響教學的實效性。同時,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部分高校思政教師更傾向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也較少將融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從而無法充分利用融媒體環境提供的廣闊平臺和資源[3]。此外,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發展形勢不敏感、思維方式較陳舊以及容易陷入程序化思考,還缺乏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手段應用于教學活動和理論指導過程的意識。
第二,信息知識儲備不足。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量呈現爆炸式增長,而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對相關技術了解不深、對信息篩選能力不強、對信息深度加工和創新應用能力不足,導致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難以有效地從繁雜的信息中提取有價值的內容,無法創新思政教學內容,從而影響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不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第三,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水平不高。當前,部分高校思政教師缺乏創新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對學生個體差異和實際社會環境變化不敏感,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脫節,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影響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和參與度,無法滿足不同背景、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此外,面對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社會問題和熱點的不斷涌現,部分高校思政教師無法將社會實踐融入教學,未能有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理論知識[4],實踐教學效果欠佳。
三、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路徑
(一)加強融媒體技術培訓學習,提升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
當前,融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這要求高校思政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還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和先進的教學技能,以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教學環境。因此,高校思政教師要深刻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積極掌握和運用新技術,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模式,既包括掌握多媒體制作、網絡平臺管理、數據分析等基礎技能,又準確把握融媒體環境下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網絡行為習慣以及研究如何在融媒體背景下有效開展高校思政教學的策略。
第一,構建系統的融媒體技術培訓體系是高校思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基石。這要求高校設計與實施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層次分明的培訓課程,圍繞融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內容創新等方面,幫助高校思政教師熟悉并掌握多媒體制作、網絡資源整合、在線互動交流等關鍵技能[5],如如何使用視頻編輯軟件制作教學視頻、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論壇增強課堂互動性、如何整合開放教育資源(OER)豐富教學內容等,并注重培訓的實用性和前沿性,鼓勵高校思政教師探索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此外,高校還要加強培訓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使高校思政教師能夠在模擬或實際教學場景中應用所學技能,提高技術應用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如通過微電影形式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案例,使高校思政教師學習如何策劃、拍攝和剪輯微電影。
第二,加大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轉型力度,對高校思政教師提升信息素養至關重要。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豐富多樣的數字教學資源,如電子書籍、在線視頻、虛擬仿真實驗等,為高校思政教師提供更加直觀、互動的教學素材,鼓勵高校思政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主動開展學習和深入理解思政內容,如:通過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系列短視頻,充分展示具體的社會案例;開發與國家歷史、文化相關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幫助高校思政教師引導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體驗歷史事件,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此外,高校還應鼓勵和引導高校思政教師參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創新,通過實踐探索,積累個人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教學能力。
第三,強化個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高校思政教師實現教學模式創新的關鍵。在融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師要靈活運用網絡平臺、社交媒體、云計算等,實現教學內容的實時更新、教學互動的多元化以及教學評價的精準化。其中,云計算技術的應用是高校思政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關鍵,其能夠拓展師生互動的可能性,并提升教學資源的可訪問性和管理效率。通過云計算技術,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將教學資源上傳至云端,讓學生隨時隨地訪問課件、教案、視頻等資料,并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時間、頻率、內容、互動等在線學習行為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情況,包括成績的量化、學生參與度、課堂活動的質量等多維度的評價,從而實施更加個性化的教學。
(二)重視融媒體技術運用,強化高校思政教師信息服務實踐教學能力
融媒體技術可以集合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媒介形態,通過網絡平臺實現信息的集成傳播,這對提高高校思政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提升融媒體信息服務能力,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也有助于提高思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在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師要深化自身對融媒體技術特性和運用規律的理解,掌握多媒體內容制作、編輯和發布的技能以及數據分析和網絡互動的能力[6],既通過個人的自主學習和實踐,也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支持。具體而言,高校可以通過建設專門的融媒體實驗室、組織系列融媒體技術培訓,鼓勵高校思政教師參與融媒體教學研究和實踐項目,快速提升他們在融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能力,如在實驗室內配備專業的視頻制作和編輯設備、音頻處理軟件以及動畫創作工具,引導高校思政教師開展多媒體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制作。
強化高校思政教師信息服務實踐教學的能力,關鍵在于高校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信息資源,為高校思政教師提供個性化、動態化的學習支持,建立一套符合融媒體特征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該體系應當能夠全面評價高校思政教師在融媒體技術運用、內容創新、學生互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表現,指導他們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法和策略,如可以設置指標評價高校思政教師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資源是否豐富多樣、是否有效利用數據分析工具來跟蹤學生學習進度和成效等。高校應通過定期的評估和反饋,幫助高校思政教師明確自身在融媒體教學方面的優勢和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此外,高校思政教師還應利用MOOCs(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SPOCs(小規模私人在線課程)以及其他在線學習管理系統,進行高質量融媒體平臺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通過網絡教學社區等形式,加強與同行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融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新模式、新方法。
(三)強化政策引導,形成融媒體技術推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長效機制
高校強化政策引導能夠幫助高校思政教師明確融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目標定位,確立融媒體環境下教學模式的轉型方向,進而構建一套促進思政教學內容與形式創新的政策體系,其中包括對高校思政教學內容的融媒體化改造指導、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要求以及對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的調整與完善。在政策制訂層面,高校要充分考量融媒體技術的特性,如互動性、多媒介性、個性化等,以技術特性為基礎,重新定義思政教學的教學資源開發、教學過程管理以及教學效果評估等關鍵環節。具體而言,高校應在政策層面鼓勵高校思政教師掌握并運用多媒體制作、網絡平臺管理、數據分析等技能,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靈活運用融媒體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呈現和學習互動的有效促進[7]。同時,高校也要給予相應的支持,包括更新教學設備、改善網絡基礎設施等,確保高校思政教師在良好的條件下開展融媒體教學活動。此外,高校強化政策引導還應關注融媒體技術在思政教學中應用的可持續與深化,鼓勵高校思政教師深入探索融媒體技術與思政教學內容深度融合的新路徑,通過專業研修班、教學觀摩交流、科研項目支持等,提升個人能力,實現專業成長,從而在融媒體時代有效推進高校思政教學的改革與創新[8]。
四、結語
綜上所述,融媒體技術的高度融合與廣泛應用,不僅為高校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和平臺,也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高校思政教師應發揮核心作用,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不斷探索和實踐,提高個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利用融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提高思政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銘賾,張靜怡.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5):109-115.
[2]周秀華.高校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池州學院學報,2022(05):39-41.
[3]蔡榕津.高校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路徑[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05):172-175.
[4]范方紅.高校思政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新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0):37-39.
[5]李欽.“教育數字化”視閾下高校思政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2):136-138.
[6]杜林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世紀橋,2023(10):66-68.
[7]趙浚,趙源源.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升教學技能的實踐策略[J].新余學院學報,2023(05):102-109.
[8]劉立亞.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遇、困境及進路[J].世紀橋,2023(0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