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武漢市為例,深入探討了大學生創業就業的現狀及挑戰。面對 “走出去”現象,武漢市政府積極啟動 “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吸引更多大學生留在本地發展。通過實地調研和案例訪談,發現大學生創新創業在政策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深入剖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旨在為百萬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支持
21世紀,創新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僅有助于培養個人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還能為社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2015年的中國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旨在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造就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1]通過推動賽事成果轉化,促進 “互聯網+”新業態形成,主動服務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2]武漢現有高等院校89所,在校大學生168萬余人。然而,武漢市 “走出去”現象嚴重。近5年來,只有不到50%的學生留漢就業。為吸引和留住武漢豐富的人力資源,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2013年7月,武漢市政府提出了 “青桐”項目。從創業氛圍、創業支持、創業資金支持、稅收優惠、創業培訓和創業保障機制等六個方面規劃鼓勵大學生在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創業。2017年2月,“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提出,讓大學生 “進得來、留得住、干得來”。雖然武漢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但高校畢業生走離率高,創新創業人數有限。武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過去的5年里,雖然武漢的離漢人數有所下降,但就業創業比例仍然不到50%。[3]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與態度
目前,國內對創業的典型定義由余義紅教授 (2000)提出: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創造新穎的產品、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4]郭碧宇 (2002)認為,從廣義上講,只要是大學生所從事的職業,都可以稱之為創業者。調查顯示,85.05%的大學生考慮過創業,而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缺乏創業能力和外部創業環境。此外,10.28%的學生沒有創業的打算,或者即使考慮過創業,也沒有采取實際行動。只有4.67%的學生創業成功。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障礙與需求
本次調查統計顯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障礙一是創業條件有限。主要包括資金不足 (82.24%)、經驗不足 (88.16%)、能力不足 (87.20%)、失敗的后果難以承受 (46.42%)、創業理想化 (36.45%)等。二是政府部門推動創業型創業的力度有限,即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26.17%)。政府在推進過程中未能充分發揮作用,至今沒有形成具體的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和指導方針,對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三是缺乏創業指導 (55.45%)。大多數高校只注重就業率,而忽視創業教育對促進就業的作用,創業教育沒有一個總體的安排。大學生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自然就缺乏創業意識,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的難度更大。
據調查統計,大學生創業的前三大希望分別是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和能力培養。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對知識培訓、專家咨詢和創業場所有很大需求。在了解大學生創業需求的基礎上,政府和高校要采取具體幫扶措施,如開設創業技能培訓班、建立創業孵化器、提供創業場地、提供政策咨詢、創業指導等針對性服務,提升大學生創業水平,減少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障礙,增強其創業信心的能力。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和創業資金短缺
資金短缺是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據調查,目前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單一,資金有限。這不僅影響他們的創業前期投資和行業選擇,也對創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82.24%的大學生表示,資金不足是他們創業面臨的障礙。在創業幫助需求方面,風險投資支持率最高,達到87.55%。在關于創業時是否遇到過資金短缺的調查中,95.97%的大學生表示經歷過資金短缺。
(二)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
創新創業意識淡薄,創業能力有限,是大學生創業面臨的又一難題。據我們的調查,有創業想法并付諸行動的大學生僅為17.13%,思想上的障礙成為大學生創業的突破口。[5]創業意識薄弱的另一個問題是創業能力有限。一些大學生不知道創業是涵蓋營銷、財務管理、前景分析、投資預算等多個學科的系統工程,盲目地走上創業之路,盲目地選擇項目,導致大部分大學生創業者都以失敗告終。在本次調查中,87.2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自主創業能力不足,78.50%的大學生希望自己能得到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業能力的缺乏對創業活動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決策能力、管理能力、專業能力、溝通能力是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著眼點。
(三)創新創業成功率有待提高
成功率低是大學生創業中一直存在的問題。調查數據顯示,創業的大學生中,伴隨著創業成功率低的是再創業率低。調查顯示,只有21.09%的大學生在第一次創業失敗后會選擇二次創業。在分析創業失敗后沒有選擇二次創業的原因時,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 “感覺自己不會成功” (88.92%)、“害怕再次失敗” (82.13%)和 “經濟壓力大” (71.78%),這表明很多大學生由于創業失敗,心理防線也被擊垮了。大學生的創業成功往往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自身素質、資金、政策、教育等會影響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因此,政府和學校應重視大學生素質的培養,重視資金的支持,重視創新教育,深化和克服消極思維,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創新創業資金來源有限
創業投資是大學生創業的第一步,也是大學生能否創業或成功的關鍵。創業資金的多寡,直接決定大學生創業的行業選擇及其項目的規模。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普遍存在資金來源少、資金有限等問題。大學生創業主要有三種方式:家庭提供、朋友合伙和社會力量。調查顯示,家庭成員是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創業資金對大學生的支持應是全方位、多主體的,但由于學校自身資金有限,沒有多余的資金支持大學生創業。同時,對創業學生的信用等級評定也存在一定難度。銀行對他們的貸款也極為謹慎,這使大學生的創業資金來源渠道狹窄,資金有限。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缺失
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不足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僅14.95%的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相關課程,普及度和覆蓋面亟待提升。已開設課程的高校中,66.36%以理論教學為主,形式單一,缺乏創新。隨著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高校需更新教育觀念,融入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等體驗課程,以激發創業興趣,挖掘創業潛能。同時,學校創業活動有限,55.76%的大學生未參與過任何創業實踐,12.77%的大學生對此不感興趣。研究表明,參與過創業實踐的大學生更具創業傾向。因此,高校應增加實踐活動機會,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為創業之路做好充分準備。
(三)創新與創業的環境約束
中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不足10%,這與當前社會風氣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有關。相關調查顯示,當創業環境得分在3分以上時,就是一個適合創業的社會。從2005年開始,中國的創業環境不斷好轉,創業環境得分已經從之前的2.65漲到了現在的3.53。但從市場細分的角度來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創業者難以獲得充分的金融服務,公募在國內仍處于較低水平;高校和科研機構難以向高新技術企業轉移技術。對于初創者來說,需要承擔較高的技術成本,難以有效形成核心技術。二是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大學生得到的專業服務較少。如果期望更多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涌現出來,整個社會就應該形成一種鼓勵創業的氛圍,構建全方位的創業支持體系,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激情。
四、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建議
(一)對創新型企業給予財稅和融資支持
大學生創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創業資金不足。這種現象具有普遍性。為此,要在財稅政策上給予優惠,同時要拓寬創業融資渠道,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建議:一是設立大學生創業發展扶持資金。全面落實大學生創業激勵政策,整合社會閑散資金,特別是整合微型企業或小企業發展扶持資金,進一步加強科技專項資金對高成長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每年扶持中小企業的微型企業創新資金不低于40%。二是完善大學生創業稅收優惠政策。實施大學生創業稅收激勵計劃,確保這項政策落實到每一個創業的大學生身上。凡符合稅收優惠政策的高校畢業生,即使作為個體戶,也可享受創新創業稅收優惠。至于優惠政策的落實,要根據各自的行業特點來執行。如孵化器稅收優惠就適合大眾,進一步聚焦科技公司,并實施孵化器、科技園等稅收優惠。三是實施大學生創業融資支持計劃。設立種子基金,聯合各方社會資本,組建創新創業投資公司,聚焦創新創業初期小微企業,通過種子基金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投入。加大投資力度,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風險投資基金,設立支持基金,以 “創新創業支持合作+股份孵化”等形式開展創新創業扶持合作、投資合作、參股等業務。此外,還可以通過政府采購創業成果、價格優惠、完善知識產權抵押等方式支持創業。
(二)注重專業師資的培養,提供精品課程
我國高等教育對學生創新教育的重視程度仍顯不足。目前,創業能力尚未被明確納入教育核心范疇,也未被確立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多數教育資源和關注點依然集中在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上,而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盡管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將創業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但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學方式也顯得較為單調乏味。創業課程存在被邊緣化情況,作為選修課存在,其影響力有限,對學生實際創業能力的提升幫助不大。在當前就業壓力日益增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政府應更加關注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在當前大學生創業熱情高漲的形勢下,政府應積極推動高校引入多樣化的創業課程,加強專業師資力量的培養,構建完善的創業素質課程體系。政府應鼓勵更多的成功企業家和相關專家走進大學校園,定期為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和授課。借助實戰經驗和對市場的敏銳洞察,為學生提供寶貴的指導和啟示,更好地引領和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通過這些措施,逐步構建更加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為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三)重視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加強服務體系建設
與未來發展的需要相比,武漢大學生就業創業存在社會化服務體系不足、承載平臺有限等問題。為此,應成立高校創業服務中心,為大學生創業搭建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創業指導服務,減少大學生創業壓力和障礙。可以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搭建大學生實踐創業的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場所、指導培訓、成果轉化等服務。目前,大多數高校實踐基地的場地和規模較小,對大學生的覆蓋面較窄,創業實踐的機會有限。通過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學生可以進行實踐鍛煉。舉辦大學生創業大賽,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搭建平臺,讓大學生通過競賽等形式提升創業熱情和創業能力。此外,高校還可舉辦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數學建模競賽、創業金點子大賽等校園創業大賽,為創業者提供實踐平臺,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結束語
創新創業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對于大學生而言,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武漢這座擁有豐富高校資源和人才儲備的城市,在吸引和留住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 肖哲,朱歡.我國體育院校大學生 “雙創”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內江科技,2023,44(1):35-36.
[2] 王充,鄭向華,李剛俊.開放式實驗室促進 “互聯網+”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 4(5):121-123.
[3] 武漢市統計局.2023武漢市統計資料匯編[EB/OL].[2023-12-23].https://tjj.wuhan.gov.cn/
[4] 俞怡紅.創業精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5] 江華.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5(18):113.
作者簡介: 王雪梅,女,漢族,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