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琪 張樂 袁燦生

摘要: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社區是城市發展的細胞,想要滿足社區群眾日益增長的科普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水平,必須打通科學普及服務的 “最后一公里”。本文認為,福建省在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建設科普陣地、打造高效隊伍、提供豐富產品等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調動了廣大居民積極投身于社區科普工作之中,使廣大人民群眾受益受惠。
關鍵詞:社區科普;社會發展;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為新時期科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 (2021—2035)》指出,應當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實施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充分調動社會深入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提升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領激發廣大群眾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1]筆者深入福建省城鄉社區進行實地調研與訪談交流,系統梳理了該省社區科普工作體系建設情況,深入挖掘了福建省社區科普工作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典型案例與做法,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有待完善的工作方向,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福建省社區科普工作現狀
2023年,福建省科協聯合有關部門出臺的 《福建省加強新時代社區科普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通過構建資源、組織、陣地、隊伍等集成的社區科普工作體系,增強社區科普服務能力;形成以需求為導向、各類科普設施為陣地、品牌科普活動為載體的新時代社區科普工作格局;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內容元素加入科普活動中,切實提高社區科普服務內容和質量。[2]
(一)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調動多元主體力量
近年來,福建省先后制定出臺 《福建省 “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 《福建省加強新時代社區科普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3]架構科普隊伍、科普活動、科普資源向社區下沉的機制,形成全省社區科普工作新格局,打通科普宣傳的 “最后一公里”。省科協在下達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專項資金過程中,明確資金專項用于鄉村振興、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科普示范村、示范農技協等基層科普服務載體的能力建設,以及流動科技館、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志愿者試點等重點工作。福州市創新提出 “四化”科普社區理念,安排專項資金800余萬元,出臺 《社區科普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將社區科普 “組織結構網絡化、科普陣地標準化、科普內容精準化、示范體系規范化”納入建設標準,達到居民不出遠門即可享知 “天下事”等目標。福建省泉州市將社區科普相關活動列入縣 (市、區)、市級學會年度績效考評體系;福建省寧德市探索不定期會商和交流社區科普工作機制,蕉城區明確社區書記為社區科普帶頭人,安排專人負責科普工作。
(二)建設社區科普陣地,推進資源下沉基層
福建省充分利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等服務載體開展科普服務,不斷調整科普設施資源布局,重點支持建設50家示范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帶動全省477家科學工作室開設課后四點半課堂,每年開展各類科學體驗活動近2 000場,參與學生達4萬多人次。2 183個科普e站遍布城鄉社區,年閱讀量超382萬人次。省科技館依托平臺資源,結合社區居民需求,深入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科學表演、疾病防控、禁毒等科普宣傳活動。省內流動科技館巡展實現縣級全覆蓋,受惠居民230萬人次。23輛科普大篷車常年活躍在社區 (村居),開展科普活動3 200多次、服務群眾120萬人次。福建省福州市科普標準化社區均建有標準化的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科普圖書室、科普學校、室外科普活動場所和科普畫廊。福建省寧德市將科普工作突出的社區列入科普基地認定范圍。
(三)打造高效隊伍,夯實科普根基
科普志愿者、科普信息員是社區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福建全省注冊科普信息員12.7萬人,傳播量達1 796萬次。2023年舉辦3期全省科普信息員培訓班,推動科普中國優質資源落地應用。建立省、設區市、縣 (市、區)、街道 (鄉鎮)四級聯動的科技志愿服務體系。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 (所、站)開展科技志愿服務注冊登記工作,推進科技志愿服務進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黨群活動中心。截至2023年,福建省注冊科技志愿服務隊1 074支,科技志愿者超過6萬名,動員基層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等科技工作者加入社區科普志愿者的行列。省級層面組建由謝華安、韓家淮、焦念志等院士牽頭的閩江科學傳播學者隊伍。福建省泉州市組建了刺桐科學傳播學者團隊,深入社區開展百場科普巡講活動。福建省福安市鼓勵市直駐區單位、街道 “三長”、科普志愿者、科普信息員等組成社區科普工作隊伍。
(四)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提供豐富服務產品
結合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文化科技衛生 “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等重要活動節點,福建省科協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群眾性科普活動,注重強化針對老年人、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科普。福建省福州市科普標準化社區每年開展主題科普活動達20次以上。福建省廈門市實施 “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福建省泉州市開展 “銀齡科普行動”工作試點,整合民政、衛健、銀行、通信等單位和學會資源,助力老年人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福建省莆田市利用新媒體、電視、廣播、紙媒等開設科普專欄,社區科普宣傳年覆蓋超20萬人,推進科技志愿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2022年,組織省級學會開展科技志愿服務300余次,線下服務群眾15萬余人、線上關注人數近800萬人次。省護理學會開展了社區健康科普能力提升活動,派出醫護專家、舉辦健康科普講座、義診及贈送書籍和健康包。此外,福建省科技館打造了 “蒲公英科普先鋒隊”等志愿服務品牌。
二、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課題組經過調研分析發現,福建當地群眾對社區科普工作的滿意度、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程度均較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社區科普工作機制有待完善
雖然全省各級層面已經出臺了加強社區科普工作的有關政策、制訂了相應的實施方案,但新形勢下工作協調、資源共享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基層應對各個條口工作任務繁重,在積極推進社區科普工作中付出了努力與汗水,但在主動創新謀劃社區科普工作方面還有一定提升空間。社區科普經費投入尤其是社會資本投入還需加大,經費籌措方式多樣化不足,應對群眾對科學知識日益增長的需求保障上有待加強。在科普宣傳活動組織方面,社區科普宣傳開展過程和工作謀劃時,與其他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和配合不足,“大聯動、大協作”能力需再提高。
(二)社區科普工作隊伍有待建設
社區科普的工作內容領域比較寬,工作涉及的人群面廣量大,這對能組成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科普隊伍要求很高,人才嚴重不足。從事科普工作的專職人員流動性較強、兼職人員數量仍然不足,專業化水平需要提高,系統化的培訓和指導有待加強。有的地方社區甚至尚未配備科普宣傳專員,能夠同時面向不同需求的科普人才較為缺乏。此外,一些科技志愿者隊伍存在規模小、不穩定、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三)社區科普服務質量有待提升
一是社區科普設施和科普手段相對滯后。科普設施水平不高,展示手段不先進,互動性、參與性不足,利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開展科普的能力不強。[4]二是社區群眾性科普服務設施數量較少,質量不高。現有的科普設施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盤活,缺乏資源統籌、資源共享,科普建設共建還有待加強。三是社區科普活動形式單一,科普展示內容不夠豐富,創新性、趣味性和互動性有待提高。老年群體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弱,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形式尚需進一步探索和改進。各地都在探索多元化科普陣地的建設模式和運行方式,推動科普資源向基層匯聚,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普陣地。新媒體新技術迅猛發展,一次采集、多元生成、融合傳播的科普模式正成為常態,社區科普工作在創新互動、技術手段等還有待提高。
三、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工作機制
一是加強科協與各單位之間的互動聯系。科協開展社區科普工作主要依托科技場館和基層科協組織、科技志愿服務隊伍等團體,要加強與其他市直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間的互動,逐步改善 “一支槳劃船”的現象。二是建立完善多元化經費投入機制。要推動各級政府全面履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切實保障科普經費投入,在人才隊伍建設、政策等多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要從單純依賴財政資金向多元化資金籌措轉化。充分利用數字化多媒體平臺資源,發揮各單位、各行業的優勢,通過聯辦、贊助等方法多方籌措資金,促進科普工作更高質量開展。加強對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大對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銀齡科普行動等的獎補力度。三是重視工作宣傳。充分利用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開展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社區科普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率。
(二)健全工作隊伍
一是加強專職科普隊伍建設。在人才強國、科技強國的新時代背景下,在科技和科普是創新發展一體兩翼的思想指導下,面對基層科協人員特別是社區科普專業人才短缺的現狀,統籌性地探索建立社區 (村居)專職科普員隊伍機制。二是充分發揮社會動員優勢。省級層面建議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以社區為單位,將科技、教育等行業工作者動員起來協助開展科普工作,充分發揮社區居民內人才智庫、志愿者、企業人員的作用,力求開展的活動有亮點、有特色。三是加強社區科普工作者的培訓和指導。整合社區單位資源,組織定期培訓、交流和分享活動,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促進協同創新,加強社區科普造血功能,共同推進社區科普推廣工作提質增效。
(三)整合資源要素
一是推進社區之間設施資源調度共享。科普設施是社區居民參加科普活動、接受科普教育的主要平臺,也是社區開展科普活動的必備條件。充分挖掘社區及輻射帶動共建單位的資源和優勢,共建社區科普活動室、科普圖書室、科學健身室等科普活動場所。二是建立完善的社區科普資源庫,在整合分析社區現有及共建單位科普資源的基礎上,將科普資源分類整理儲存以方便查詢使用,實現資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安排專人對科普資源庫的信息更新、補錄、使用登記進行管理,并對使用情況進行歸檔整理。三是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科技場館等的合作,通過科技活動周、科普報告會、科普進社區等活動,健全共享共建科普機制,借助社會力量和資源,解決人員偏少、經費不足、組織難度大等問題,借助共建單位的人員力量共同推進社區科普工作。
(四)創新科普方式
一是加快推動科普信息化與數字化。新時代社區科普工作要轉變觀念、順勢而為,適應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新形勢,廣泛應用AI、AR、VR等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探索菜單式科普,滿足人民群眾對社區科普的新需求。二是把握不同社區的顯著特色和鮮明特點,通過日常居委會、村委會活動,上門家訪服務等形式深度了解居民內在需求,挖掘科普資源。一方面,開發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科普作品,開展精準傳播;另一方面,開發實效性強、結合當下時代熱點的科普作品,確保科普實效。三是加強信息交流共享機制,及時上報工作動態,加強基層需求科學分析研究判斷,推動資源迭代升級和工作聯動協同,持續提升社區科普綜合成效。
四、結束語
經過調研與思考,我們深刻認識到,科普在社區創新發展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社區科普不僅關系社區居民科普文化需求的滿足、科學素養的提高,更是推動社區整體進步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通過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工作隊伍、整合資源要素、創新科普方式等手段,可以有效推動社區科普事業的發展。然而,如何持續提高科普活動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等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社區科普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科普工作者不斷實踐、思考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J].中國人才,2021(08):7.
[2] 李珂.我省出臺加強新時代社區科普工作實施方案[N].福建日報,2023-6-27(002).
[3]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福建省 “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N].2022-02-26(002).
[4] 王浩,高立,黃煜睿.新時代社區科普之我見[J].新西部,2020(12): 19+70.
基金項目: 本文為中國科協農村專業技術服務中心“社區科普 (2023)”項目,項目名稱為: 《新時代社區科普工作體系研究》。
作者簡介: 韓天琪,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自然科學研究系列助理研究員 (中級),研究方向:農業科技管理、科技咨詢、科學普及;
張樂,男,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科普項目處副處長,研究方向:科學普及;
袁燦生,男,漢族,江西上饒人,博士,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業社會化服務、科學普及、農業資源與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