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倩瓔?李少梅
摘要:自古以來,祖輩在我國家庭教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祖輩參與教養作為家庭應對現實壓力的積極策略和國家層面強化家庭照護功能的重要舉措,檢視其研究歷程對于深入推進相關研究、指導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可視化軟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期刊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結合定性分析,探究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概況、熱點與前沿演進。未來可考慮從推動共建學術共同體、厘清基本概念、關注家庭內部共生關系、著眼中國問題本土觀照、探索支持路徑等方面加以探索。
關鍵詞:祖輩參與 隔代教養 CiteSpace 可視化分析
作者簡介:石倩瓔/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西安 710062)
李少梅/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西安 710062)
一、前言
祖輩幫忙育兒是我國延續千年的傳統,也是目前學者普遍關注的話題。一方面,作為家庭應對兒童照顧方面現實壓力的積極策略,當前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祖輩參與教養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作為國家層面強化家庭照護功能的重要舉措,祖輩參與教養將是家庭教育在社會長遠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何為祖輩參與教養提供支持,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優勢,是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因而,作為檢視過去、繼續往前的應有之義和解決新問題的迫切之舉,回顧祖輩參與教養的研究歷程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已有學者對隔代教養的內涵、成因、類型、利弊影響、策略等進行了梳理[1],但面對繁多的文獻資料,傳統的閱讀和歸納法有其局限性。文獻計量法通過全面挖掘研究基礎文獻,可以減少由于主觀信息過濾帶來的失真和偏見。[2]科學知識圖譜就是一種重要的文獻計量和可視化方法。當前,已有學者運用CiteSpace軟件對隔代教養的研究現狀與特點進行計量分析[3],這對于全面了解隔代教養的研究概況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對國內相關研究的熱點與前沿仍缺乏深入探析。基于此,本研究擬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回顧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概況,把握研究熱點,進而展望未來研究,從而為深入推進相關研究、支持祖輩科學參與教養提供借鑒與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經梳理本研究發現,國內學界對祖輩參與教養相關概念的認識較為模糊,存在隔代教養、祖輩參與、代際合作共育、祖輩—父輩共同養育等多種名詞。有研究者認為,隔代教養是祖輩在撫養教育孫輩上承擔主要或全部責任。[4]也有研究者認為,無論祖輩是否承擔主要教養責任,其進行的對孫輩產生影響的各類活動都屬于隔代教養。[5]本研究認為,在家庭內部教養孫輩的過程中,祖輩對孫輩的直接或間接教育、養育行為以及祖輩—父輩共同養育都屬于本研究關注的現象。這類現象應該被更貼切地稱為“祖輩參與教養”,這一提法可以避免多種核心概念內涵界定模糊或互通使用引發的誤解。
(二)研究工具及數據選取
本研究采用陳超美等開發的CiteSpace.6.2.R6可視化軟件,運用“高級檢索”,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中,設定檢索條件為:主題為“祖輩或隔代”,時間范圍不限,期刊來源類型為“全部期刊”,學科為教育學、心理學,于2023年12月10日進行檢索,得到1143條中文文獻。經過閱讀標題、摘要、關鍵詞等,剔除不符合研究主題的文獻,最終獲得有效文獻392篇。
(三)研究過程
首先,檢索并篩選出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相關文獻。第一,選擇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第二,主題詞設定為“祖輩 或 隔代”;第三,剔除教育學及心理學之外其他學科的研究以及重復文獻。接著,分析該領域發文情況。探究年發文量以了解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時間分布概況;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探究研究作者和機構發文情況以了解祖輩參與教養領域的主要研究者和主要研究機構,進而了解其空間分布概況。其次,分析該領域的關鍵詞。第一,篩選出中介中心性大于0.01的高頻關鍵詞。第二,對國內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關鍵詞進行聚類。第三,根據聚類情況與高頻關鍵詞,概述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熱點主題。第四,通過關鍵詞共現的時間線圖及突變檢測,分析祖輩參與教養的前沿演進。最后,結合相關文獻進一步分析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熱點主題及研究前沿的演進情況。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研究概況
1.時間分布
發文量能夠反映這一領域內研究成果的總體水平和演進趨勢。根據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發文量時間分布圖(如圖1所示),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文獻數量總體呈波動上升態勢,表明該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與祖輩參與教養直接相關的最早文獻為1988年楊善堂發表的《兩代人家庭與三代人家庭獨生幼兒個性心理發展的比較研究》,其探討了不同家庭結構對幼兒個性心理發展的影響。2006年之前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發文量較少;2006年至2012年進入第一個高峰期,論文發表數量迅速增加;至2019年進入第二個高峰期,論文發表數量持續增加。
發文量的變化不僅體現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部署,也反映了社會對家庭教育重要性認識的深化。全國婦聯、國家教委于1996年印發的《全國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計劃》是我國家庭教育工作部門首次制定的專門性家庭教育工作計劃。此后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方針和法規,如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見》、2010年《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等,都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祖輩參與教養也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教育的多次強調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和強化。2019年修訂后的《大綱》中明確提出“了解父輩祖輩聯合教養的正面價值,適度發揮祖輩參與的作用”;2021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中多處提及祖輩可以為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與幫助,進一步推動了祖輩參與教養的相關研究。
2.空間分布
通過分析論文作者和研究機構可以了解該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分布情況。表1展示了我國祖輩參與教養領域高頻發文作者。陳傳鋒作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兒童心理與教育、老年心理與健康等方面。通過查閱作者知網發文領域、工作單位官方簡介等發現,以上11位作者中,除駱風、曾彬、俞峰、姜露外的7位作者都是心理學背景,這也反映了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的主要研究內容大多基于心理學視角。根據普賴斯定律測算得出,發文4篇及以上的作者為本領域的核心作者。本研究中發文4篇及以上的作者共6人,發文僅44篇,遠沒有達到該領域全部論文的50%。本文據此認為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暫未形成,發文作者群體分散。
表2展示了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主要機構,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的教育院系所或專業化的研究中心。但機構的高發文量也要注意核心作者這一因素,比如發文量排名第一的核心作者陳傳鋒就職于湖州師范學院。西南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機構較早關注祖輩參與教養領域,且發文數量相對較多;沈陽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機構近年來開始關注祖輩參與教養領域,是新興的研究力量。同樣,通過表2所示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各研究機構分布零散,暫未形成緊密的研究共同體。
(二)熱點探析
本文對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及共現聚類分析,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如圖2所示,高頻關鍵詞如表3所示。關鍵詞反映了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主要內容,其頻次與中心性基本成正相關,說明該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研究熱點。[6]運用 LSI算法聚類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關鍵詞,共得到10個聚類。該模型下Q=0.58,S=0.87,意味著聚類的視圖結構顯著,聚類結果合理。結合高頻關鍵詞與聚類情況,可將其歸為4個研究主題,即祖輩參與教養概述、影響因素、作用后果和外部支持,如表4所示。
1.祖輩參與教養概述
我國祖輩參與教養概述研究主要涉及祖輩參與教養的成因、類型。
西方文化認為隔代教養的成因主要是社會和家庭問題,將其視為異態的存在。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的成因主要有子女個體需求和祖輩責任倫理兩方面。對于子女來說,隨著勞動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年輕人經濟自立的難度增大,工作與育兒之間的矛盾使其產生需要他人幫忙看孩子的需求。對于祖輩來說,參與教養的原因則更加多元,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代際視角,即隔代撫育實際上是各種資源的代際傳遞與交換。[7]祖輩之所以為子女提供育兒支持,一方面是理性互惠,即出于交換目的而向子女轉移資源,從而換取子女為其提供贍養支持,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利他原則,即無償提供資源。[8]二是文化視角,認為祖輩提供隔代教養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通過社會輿論與自我期待作用于祖輩,使其將幫助子女提供隔代教養內化為一種義務。在上述個體微觀層面的成因之外,也有研究關注到社會制度對育兒方式起到的客觀約束作用,如社會化托幼服務不健全、相關福利政策不完善等。[9]
現有研究劃分祖輩參與教養類型的依據具有多樣性。從祖輩參與養育的時間來看,有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之分。[10]完全隔代教育多發生在農村,即父輩與孫輩分離,孫輩的教養完全由祖輩承擔;不完全隔代教育多發生在城市,即祖輩承擔部分教養責任,或與父輩共同合作育兒。從祖輩承擔的教養責任或教養事務來看,分為不擔負教育責任、擔負一定的教育任務但并不承擔主要責任、擔負主要教育責任三類。[11]有研究者將祖輩的教養方式劃分為指導型、忽視型、溺愛型、專制型四類[12],其中指導型是最為理想的隔代教養方式。
2.祖輩參與教養的影響因素
祖輩參與教養的影響因素圍繞祖輩自身因素、孫輩個人因素及家庭因素展開。祖輩自身因素方面,祖輩依靠個人經驗的教養觀念,同時受“隔代親”“家本位”等傳統文化影響,加之補償心理和代管狀態,往往對幼兒溺愛較多,管束、要求等相對較少。[13]也有研究發現祖輩教養效果受教養者文化程度的影響[14],而不受身體狀況、年齡等因素的影響。[15]此外,不同性別祖輩的教養亦存在差異,女性祖輩更多參與對孫輩的教養活動。在教養內容上,男性祖輩為孫輩提供的生活照顧少、精神支持和物質支持多。[16]在教養方式上,女性祖輩更多表現為指導型與溺愛型,男性祖輩則更多表現為專制型。[17]
孫輩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氣質類型等。孫輩所處的年齡段不同,祖輩的教養方式存在顯著差異,且隨著孫輩年齡的不斷增長,祖輩的養育行為有減少的趨勢。除年齡因素之外,兒童自身的特征可能也影響著祖輩參與教養的行為與后果。根據社會化理論,兒童能通過自身表現來影響成人的感知和行為,進而影響成人的育兒策略。此外,兒童的氣質類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調節養育經歷和自身發展狀況之間的關系。[18]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氛圍、社會經濟地位等。家庭氛圍方面,總的來說,幼兒在和諧、支持性的家庭氛圍中更容易獲得良好的身心發展。祖輩與父輩的關系越和諧,祖輩養育孫輩時越容易感受到支持和理解,產生的心理壓力越少,更有利于孫輩的健康。[19]社會經濟地位方面,相比一般家庭,有一定地位的家庭和困境家庭有著更高的祖輩參與教養比重。[20]此外,有研究反映學前階段的隔代教養經歷對初中生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影響存在城鄉差異,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環境中隔代教養對孫輩的心理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較大。[21]除了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之外,更關鍵的原因是教育觀念和思想、行為等文化方面的差異。[22]
3.祖輩參與教養的作用后果
第一,對孫輩發展作用后果的研究多側重于認知發展、情緒情感、社會性等方面。在認知發展方面,隔代教養可能阻礙幼兒的智力開發、間接阻礙語言理解的發展。[23][24]情緒情感方面,隔代教養的幼兒具有較低的適應性,同時在情緒、行為、性格等方面存在更多的障礙及缺陷。在社會性方面,隔代教養的幼兒對父母認同感較低,不利于安全性依戀的形成[25],進而影響其人際交往及社會性發展。
第二,對祖輩自身的身心健康、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后果。在身體健康方面,研究發現提供隔代照料的農村老年人的自陳健康狀況更好[26],作為祖父母提高活力的一種策略,照顧孫輩對其身體健康有利。[27]但對一定年齡的祖輩,長期照料孫輩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其健康負擔。在心理健康方面,參與教養可以增加祖輩晚年的充實感,幫助其實現自我價值。但也有研究發現中國祖輩的幸福感不高,這和撫養孫輩的壓力有關。[28]當前不少祖輩為了照顧孫輩移居到子女所在城市,從故土來到異鄉,必不可少地面臨著生活、娛樂、溝通方面的種種問題,從而產生一些影響其心理健康的負性情緒。在社會生活方面,祖輩為了照料孫輩而不可避免地犧牲社交活動的機會。此外,參與教養還可能對祖輩的經濟狀況、婚姻質量及“孫輩依賴”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29]
第三,對家庭代際關系的作用后果。祖輩參與教養對祖輩與父輩之間關系的作用,已有研究結論不完全一致。一方面,祖輩參與教養將家庭的重心從兩代人的關系下移至第三代,這有助于兩代人之間的價值和目標達成統一,更易于建立親密的代際關系;另一方面,祖輩與父輩由于成長環境的不同,在生活習慣、育兒理念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這又成為代際之間潛在的沖突。對父輩與孫輩之間關系的影響方面,祖輩承擔過多職責可能導致父輩在教育活動中缺位[30],不利于父輩承擔角色,進而影響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
4.祖輩參與教養的外部支持
祖輩參與教養的外部支持主要從老年教育的角度進行研究,涉及的相關主體有社區、學校、老年大學等。已有研究證明,參與教育活動能明顯提高祖輩的主觀幸福感。[31]由此,從家庭外部尋找解決之策為支持、優化隔代教育提供了可能。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單元,既具有管理職能,也具有服務職能與教育職能。考慮到祖輩的日常活動范圍,社區在地域、資源、機制上具備指導祖輩參與教養的天然優勢。[32]有研究以社區家長學校為支點,探索同屬終身教育的社區老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發展路徑。[33]有研究提出建設社區隔代教育共同體來優化社區隔代教育,具體舉措有打造“功能型”學習氛圍、營造“共生型”心理環境、形成“復合型”交流機制、建立“生成型”資源平臺等。[34]此外,國家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利用自身教育資源舉辦老年教育。相比其他學段,幼兒園和中小學階段的兒童祖輩參與教養的比重較大,祖輩與學校合作交往的機會更多。基于此,幼兒園和中小學校應積極開展各類指導培訓,通過舉辦宣講、沙龍活動為祖輩提供咨詢、指導服務。
(三)前沿演進
本文結合關鍵詞共現的時間線圖、突現詞共同探究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前沿演進情況,時間線圖集中反映了時間維度上的知識演進(如圖3所示),突現詞反映了研究文獻中爆發影響強度較高的關鍵詞(如圖4所示)。從這些關鍵詞的突現程度和時間節點來看,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強調和黨中央的部署、國家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密切相關。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前沿主題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7年以前):萌芽階段。在2007年以前,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發文總量較少,說明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僅有少部分人關注祖輩參與教養研究。這一階段,學者們普遍探討祖輩家長對孫輩產生的影響,偶有涉及祖輩群體與學校系統的互動,但實證研究缺乏,且多停留在理論論證上。從突現詞影響的時間來看,“祖輩家長”影響最長,這些關鍵詞長期影響著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的研究,成為該領域研究的基礎。
第二階段(2007—2015年):初步拓展階段。自2007年開始,發文量逐步增加,研究主題逐步拓展,關鍵詞類別呈現多元化趨勢。詞頻排在前列的關鍵詞為外出務工、監護類型、人格、實證研究、幼兒教師等。究其原因,國務院農民工辦于2007年將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列為前瞻性研究課題[35],同時龐大的留守兒童人口數引發了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熱潮。這一階段,學者根據現實需求展開了對留守兒童監護類型的研究與討論,相關實證研究的關注點主要為隔代教養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問題行為等產生的影響。
第三階段(2016年至今):多元深化階段。這一時期期刊發文量增加迅速,研究主題進一步拓展,呈現多元化趨勢。政策文本的導向和祖輩參與教養的現實需求,深化了學者從理論層面的思考和對實踐領域的研究,利弊、祖輩、對策、祖孫依戀、心理發展問題成為研究前沿。國家先后出臺《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與前一階段相比,城市家庭祖輩參與教養的現象又回到研究者的視野,且研究領域更加多元。從時間線圖來看,在家庭內部,對兒童影響的相關研究更加深入,同時受到關注的還有參與教養對祖輩自身產生的影響以及共同養育、代際互動等更加復雜的家庭內部關系。在家庭外部,關注學校、老年教育、社區工作等支持祖輩參與教養的路徑。
四、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未來展望
已有研究為未來祖輩參與教養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綜上所述,第一,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文獻數量呈波動上升態勢,研究人員之間、研究機構之間尚未形成廣泛、緊密的學術網絡,研究的核心力量以高等院校為主,且地域上較為分散。第二,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聚焦在祖輩參與教養的概述、影響因素、作用后果及外部支持等方面。現有研究對核心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界定模糊,進而影響了對祖輩參與教養類型的細致劃分、影響因素和作用后果的具體探討。相對而言,祖輩參與教養的作用后果類研究成果較多,支持路徑類研究成果較少。第三,我國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前沿演進具有以下特點:研究主題漸趨多元,受政策導向影響明顯;研究話語從消極總結轉向積極干預;研究價值從偏好孫輩取向到祖輩取向與家庭取向顯現。據此,對祖輩參與教養研究的未來展望如下。
(一)多方合作,推動共建學術共同體
祖輩參與教養研究領域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應促進多方研究力量合作,構建核心研究作者群和核心研究機構群,推動新時代祖輩參與教養研究共同體的形成與建設。首先,搭建學術交流平臺,通過會議論壇、智庫共建、聯合培養、政策咨詢、項目合作等方式,推動構建由高校、科研機構、行政機構、實施機構等主體相互作用的創新生態系統,共同開展協同創新研究。其次,高校在組織科研方面有其獨特優勢,應找準切入點,以點帶面,牽引一批課題、師生、平臺和成果,形成以高校為中心的創新研究高地和新質生產力發源高地。此外,培育專業與行業覆蓋面廣的研究隊伍,促進學科交叉和融合,以拓展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二)回歸本體,厘清基本概念
從我國祖輩參與教養實踐和研究現狀來看,對其基本概念研究的迫切需求來自兩方面:一是國外研究中代指有祖輩參與的教養活動的名詞僅有“grandparenting ”,其概念內涵需內置于特定的社會背景進行理解,我國祖輩參與教養亦有其文化根基;二是統一概念的理解與使用方能開展具體研究,當前國內研究對隔代教養、祖輩參與等概念的內涵認識不一,概念本體所指不明晰,以至于對祖輩參與教養的類型、意義及利弊概而論之。祖輩參與教養領域的現有研究依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角度,已經形成了幾類相互差異、各有側重的概念。[36]因此,隨著國內學者對祖輩參與教養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未來研究只有立足中國現實語境,進一步正本清源,界定其概念體系內涵,才能更好地指導國內實踐。
(三)價值多元,關注家庭內部共生關系
在研究的價值立場方面,不論是孫輩取向還是祖輩取向,都局限于單一主體的研究取向。家庭即一個小型的系統,孫輩、父輩、祖輩等不同主體在其間互動、維系。在動態變化的復雜過程中,除了個體價值之外,祖輩參與教養更有其獨特的家庭和生命價值。具體來說:一是在孫輩成長的不同時期,祖輩的實際參與情況有所變化;二是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以之作為主要標準評判祖輩參與教養的作用后果,更需要關注祖輩參與的長期效應。未來研究需要考慮祖輩參與的多元價值取向,全面、深入地關注家庭中其他主體的共生關系以及整個家庭的生命周期演變情況。
(四)立足時代,著眼中國問題的本土觀照
祖輩參與教養現象在我國具有本土特色,一是在同樣的育兒與生存壓力下,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日、韓兩國并未發展出和中國一樣的祖輩參與教養,其深層原因值得進一步討論。二是隨著時代快速發展和社會急劇轉型,中國家庭也隨之產生一系列變化,家庭結構的復雜性需要學界探討不同家庭模式中的祖輩參與教養現象,如雙親及單親家庭、獨生子女及多生子女家庭、流動家庭以及新城市家庭等。三是關注祖輩群體的內部異質性。比如依據祖輩的身份特征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同類型:流動祖輩、高知祖輩、母系祖輩等。已有研究依據祖輩參與教養的行為特征,探索祖輩參與教養行為的潛在類別。[37]祖輩群體的內部差異有望解釋已有文獻中得出的祖輩參與教養與孫輩發展之間關系的不一致結論。
(五)積極干預,大力探索支持路徑
當前祖輩參與教養在增進家庭福祉以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國內對于支持祖輩參與教養的路徑探索才剛剛起步,未來可以從政策和實踐兩個層面繼續推進。在政策層面,通過各種社會支持政策來提高祖輩參與教養的頻率并降低強度[38],肯定祖輩在參與教養中的價值,做好頂層設計并構建相應的政策支持系統,如探索通過提供經濟支持、服務支持等方式為祖輩提供幫助[39]。在實踐層面,基于社區這一連接家庭與社會的關鍵紐帶,關注參與教養祖輩的培訓指導、心理疏導、健康維護、代際關系改善等需求,整合多方資源建構社區支持祖輩參與教養的服務網絡。在學校、老年大學等主體之外,探索社會成員如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等支持祖輩參與教養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郭冠群,吳昊.國內祖輩參與養育研究現狀及問題分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3(5): 47-54.
[2] 羅興武,林芝易,劉洋,等.平臺研究:前沿演進與理論框架——基于CiteSpace Ⅴ知識圖譜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0 (22): 152-160.
[3] 陳傳鋒,胡志剛,韓布新.隔代教養研究特點與趨勢——基于中國知網文獻的計量分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1(5): 26-33.
[4] 段飛艷,李靜.近十年國內外隔代教養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 13-16.
[5] 倪星.0-6歲兒童祖輩家長的教育素質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19:11.
[6] 尹國強,易凌云.學前教育體制機制研究的現實圖譜和未來走向[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1): 7-14.
[7] 鄭佳然.代際交換:隔代撫養的實質與挑戰[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1): 113-119.
[8] 宋璐,馮雪.隔代撫養:以祖父母為視角的分析框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1): 83-89.
[9] 王亞東.城市代際合作育兒的原因、表征及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23: 35-37.
[10] 聞明晶.祖孫依戀研究述評[C]//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專業委員會.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專業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摘要集.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2015:1.
[11] [20]李洪曾.幼兒的祖輩主要教養人與隔代教育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 2005(6): 28-30.
[12] [17]許巖, 裴麗穎. 祖父母參與兒童教養的基本情況及其特點[J]. 學前教育研究, 2012(1) : 60-66.
[13] 劉貝貝,青平,肖述瑩,等.食物消費視角下祖輩隔代溺愛對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的影響——以湖北省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 2019(1): 32-46.
[14] 劉云,趙振國.隔代教養對學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 2013(2) : 37-42.
[15] 嵩鈺佳,鄧麗華,申美玲,等.祖父母教養與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關系[J].學前教育研究, 2016(11) : 17-23.
[16] 賈攀華.男性隔代照顧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 2015: 44.
[18] 邢淑芬,梁熙,岳建宏,等.祖輩共同養育背景下多重依戀關系及對幼兒社會-情緒性發展的影響[J].心理學報, 2016(5): 518-528.
[19] 孔屏,周利娜,劉娟.祖父母教養與孫子女情緒適應關系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0(8):81-83.
[21] 胡南燕,寧滿秀.學前階段隔代照料對初中生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基于CEPS數據的實證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22(5) :44-56.
[22] 趙振國.隔代教養對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發展影響的城鄉差異研究[J].心理研究,2012(4):29-35.
[23] 汪萍,宋璞,陳彩平,等.隔代撫養對1~3歲嬰幼兒智能發展影響的對照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09(12): 1006-1007.
[24] 金陽,王明怡.隔代教養對2~3歲兒童氣質語言理解與工作記憶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3(8): 919-921.
[25] 尚英楠.親子撫養與隔代撫養家庭兒童動力繪畫比較分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 13-20.
[26] 周晶,韓央迪,WEIYU MAO,等.照料孫子女的經歷對農村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6(7): 81-96.
[27] HIBRAND S, COALL D A, MEYER A H,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associations among helping, health, and longevity[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7,187:109-117.
[28] CHEN F, LIU G, MAIR C A.Intergenerational ties in context: Grandparents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in China [J].Social Forces, 2011(2):571-594.
[29] 陳璐,張躍飛,陳傳鋒.幼兒隔代教養的利與弊:對祖輩、父輩和孫輩的影響研究概述[J].幼兒教育, 2014(12): 52-56.
[30] 謝霽月.城市雙獨家庭幼兒教育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6: 29.
[31] 孫立新,劉蘭蘭.教育會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嗎?——基于教育回報率的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20(5):111-120.
[32] 雷和敏,曾彬.依托社區的幼兒家庭隔代教育指導策略[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11):33-38.
[33] 肖銘.整合與創生:社區老年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探析[J].武夷學院學報,2023(4): 30-35.
[34] 郭姍,鄢超云.基于隔代教育優化的社區學習共同體的建設理路[J].職教論壇, 2022(4): 89-95.
[35] 王東華,張曉丹,陳付麗,等.我國留守兒童心理研究前沿演進與熱點領域——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7):138-141+144.
[36] 吳昊,郭冠群,劉晶波.我國“祖輩參與養育”問題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建議[J].幼兒教育,2023(12): 38-43.
[37] 徐維曼.祖輩參與幼兒教養的現狀及類型劃分[D].華東師范大學, 2022: 3-4.
[38] 林卡,李驊.隔代照顧研究述評及其政策討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 5-13.
[39] 單文頂,王小英.支持祖輩托育:公共政策不可忽視的要素[J].教育科學研究,2021(9): 31-35,55.
Historical Review and Outlook for Grand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ing Research in China
SHI Qianying LI Shaomei
Abstract: Grandparents have played a key role in family upbringing 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This phenomenon is both a positive strategy for families to cope with the pressures and stresses of reality and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country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family care; as such, reviewing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grand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overview, hotspots, and cutting-edge developments of research on grandparental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in China, we employed CiteSpace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the journal literature from the CNKI database, and conducted a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the future, consideration can be given to strengthening research in terms of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n academic community, clarifying basic concepts, focusing on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family, focusing on Chinese issues in local contexts, and exploring support paths.
Keywords: Grandparent Participation; Grandparenting;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責任編輯:李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