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
[收稿日期:2023-09-18修返日期:2023-11-03
作者簡介:劉? 夢(1996-),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六個下功夫”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研究,項目編號:SGH20Y1086。
·感謝匿名審稿人對本文的建議,作者文責自負。]
【摘要】“新文科”是當前文科發展改革的重大課題,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前進方向,其核心要義在于堅持價值導向,實現學科融合、技術融合、實踐融合。思政課屬于新文科通識課建設范圍,亟需響應新文科建設理念,將思政課建成與其他課程相輔相成、現代化水平高、回應現實關切的“新思政”。借鑒角色理論,思政課教師在新思政建設中的角色定位為:新思政建設的設計者、落實者、反思者。每一維度的角色都需要相應的角色能力做支撐,作為設計者角色的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體悟學習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目標分解能力;作為落實者的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知識資源融合力、實踐融合力、技術融合力;作為反思者的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評價能力、經驗總結能力、診斷能力、分析能力、優化能力,呈現出“三維十一要素”的“角色-能力”結構。
【關鍵詞】新文科;思政課教師;角色定位;能力構成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860(2024)03-0087-08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進行了適當的創新性改革和結構性調整。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組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指明了高等教育文科類專業發展改革方向。課程是高等教育中最基礎最關鍵的要素,教育改革勢必要落實到課程這一要素上。思政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人文社科性質的通識課,有責任回應新文科建設,建成符合新文科建設理念的“新思政”。任何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都離不開師資隊伍的參與和貢獻,所有改革理念與愿景最終都會通過教師日常工作而呈現?;谶@樣的認識,我們立足于新文科核心要義,科學研判“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課的建設目標所在,理性分析思政課教師在新思政建設中的角色定位,透視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課教師的能力結構,構建出“三維十一要素”的“角色-能力”結構,以期為教師培訓、師范生培養等提供參考。
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獨特性探析
新文科建設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戰略謀劃,而思政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在深層次上關乎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的方向和歸宿,二者具有目標一致性,有必要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究思政課建設目標。
(一)“文科”向“新文科”的轉向
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布魯貝克曾指出高等教育的界限是埋嵌在歷史發展中的[1]3?!靶挛目啤钡倪壿嬚归_也必然內蘊于宏大的歷史發展脈絡之中,因此考察“文科”向“新文科”的轉向要以歷史發展為視角,審視教育發展的現實圖景以及所處時代洪流,從而剝離出新文科變革的邏輯理路。
第一,時代的發展樣態推動文科轉向新文科。目前,教育改革所立足的最大背景在于現代性?,F代性的核心話語在于理性、科學,在理性觀念的推動下,分工思維日益凸顯,將這一思維具體到知識領域,就表現為知識的專業化。我們承認知識專業化發展的進步性,它為各領域的深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專業化在推動了人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認識逐漸深入的同時,也推動了一種‘知識整體性的瓦解”[2]。技術化的專業文科教育取代了精神化的思想文科教育,文科學習成為一種“專業化規制的過程”以及“碎片化知識的接受過程”。正緣于此,需要重新思考人文社會科學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意義和價值。這是文科轉向新文科的原因之一。
第二,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推動文科轉向新文科??萍际峭苿幼兏锏母锩砸蛩兀浒l展變化能夠深刻影響人類社會各項實踐活動。當前,世界各國正經歷第三輪科技革命,出現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量子與基因技術等新興技術,這些新涌現的科學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也為文科的發展帶來了挑戰。面對新技術發展,擺在文科面前的迫切命題在于如何實現技術與學科的結合,既包括技術與思想觀念的結合,實現理論范式創新,又包括技術與教學的結合,達成教學實踐的創新。這是文科轉向新文科的另一重要原因。
第三,文科長期存在的“務虛”特質與現實實踐之間的張力推動文科轉向新文科?!拔目啤彪m然是近代以后才形成的話語,但事實上文科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扎根已久,形成了一定的特質,深刻影響著當下文科的發展。長期以來,文科的思辨性顯著,其知識發展創新形式也大多在頭腦中進行,缺乏社會實踐的支撐,“如何才能讓文科教育走出思辨,轉向實踐,變得有用處、有效力、接地氣”是文科發展的迫切議題。這是推動文科轉向新文科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新文科”的核心要義
自新文科概念提出以來,一批充滿思辨性的研究成果已經出現,但學界對于新文科的認識莫衷一是。周星、陸希認為,“新文科真正最重要的是在觀念上的創新”[3]。馮果主張新文科主要在于專業的融通,其目的在于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4]。徐顯明認為,“新文科將是文理打通、人文與社科打通、中與西打通、知與行打通的‘四通文科”[5]。馬驍等認為,新文科是大文科概念、跨文科概念、超文科概念。這些研究闡釋對于我們界定新文科的內涵有一定幫助??傮w上看,學界已充分認識到新文科的創新性、融通性,但對于新文科建設的繼承、守正方面則涉及較少。我們充分肯定新文科建設的創新性、融合特質,但僅從創新、融合方面理解新文科建設無疑是不足的。據此,我們認為新文科建設的核心要義包含以下兩方面:
第一,守正——新文科要堅持價值導向?!霸谌魏巫兏飼r代,首先要尋找不變的東西,因為不變的是基本東西,不變的是它的基本規律,不變的是它的基本問題?!盵6]新文科建設是文科發展變革的全新方向,但變革并不意味著推翻,必須在守正基礎上進行創新,守正方能固本,文科即是新文科建設必須堅守的“不變的東西”?!拔目啤备拍罟乓延兄?,其原初含義是文科門類所特有的人文歸屬性、文化育人性,其立身之道是堅持價值導向,這也是新文科建設所必須遵循的要旨。正如《新文科建設宣言》中所強調的那樣:“文科教育教學兼具價值性與學術性,強化價值引領是新文科建設內在要求。”[7]那么,究竟新文科建設需要堅持何種價值導向?2018年,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他還指出,“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8]。這一論述也直接指明了教育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一致性。高等文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構成,新文科建設也應當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價值導向,以教育的現代化推進人的現代化。
第二,創新——新文科要實現學科融合、技術融合、實踐融合。首次提出“新文科”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的希拉姆學院,主要強調學科融合。概念引入中國之后,必須結合中國的現實語境進行理解。我們承認新文科建設的融合特質,但我們同樣認為這一概念引入中國之后,其外延有所擴大,包含學科融合、技術融合、實踐融合三個層面。其一,學科融合,打破學科壁壘。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認為,科學是內在的整體,之所以分解為單獨的部門,是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而非事物的本質。學科分類不可避免地造成對客觀現實整體性的割裂。基于此,新文科主張打破學科壁壘,提倡文科之間、文理之間的融合發展,從而提升文科整體的生長力。其二,技術融合,技術賦能文科發展。在高科技時代,文科建設只有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的工具性優勢,創造出與高科技時代相適應的文科研究、文科教育、文科服務新形態,才能贏取更大的學術發展空間與社會生存優勢。因此,新文科主張與新興技術相結合,以技術賦能文科發展。其三,實踐導向,直面社會需求?!叭可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9]135,必須堅持實踐導向。人文社科是具有固本培元作用的學科,要凸顯實踐的第一性,以實踐中的課題為導向。
綜上,我們認為新文科是以價值導向為最終旨歸的,以學科融合、技術融合、實踐融合為發展方向文科集合體。
(三)“新文科”與思政課建設的耦合性
新文科建設對當今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給文科適應新時代需求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它也給重在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思政課,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思政課在各類文科課程中獨樹一幟,它并非新文科建設中的專業類課程,而是屬于新文科通識課建設范疇。思政課的特殊性決定了思政課必須積極回應新文科的融合理念。也就是說,高校思政課若要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就要秉持新文科跨界融合思路,將思政課建設成為以人的現代化為導向,打破學科之間壁壘、打破理論與實踐壁壘,將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新思政”。
基于新文科建設思維,新思政建設的可能性在于:第一,各學科知識要素與思政課的相通性。各學科都存在人文元素,具有人本實踐維度,在培養人的全面發展上都不可或缺,而思政課的價值旨歸在于從道德素養、理想信念、政治素養等方面塑造人,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與這些學科存在著天然關聯,與新文科的跨界融合理念相一致;第二,思政課鑄魂育人的目標追求要求各學科系統發力。思政課的最終目標追求在于鑄魂育人,鑄魂育人的實現并非單一學科、單一知識體系能實現的,而是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與新文科育人宗旨一致;第三,思政課的現實性要求與具體實踐相融合。思政課是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課程,不僅具有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體系,它還是一門面向現實的課程。思政課只有面向現實,在宏觀層面關注國家發展的現實問題,微觀層面關注學生在生活中的疑難與困惑,方能保證思政課的時代性與實效性,收到理想的成效,這正體現了新文科的實踐融合特質。第四,上好思政課要求發揮技術的作用。上好思政課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灌輸,還需要新技術的支撐,這也是新文科的重要特質之一。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社會各領域的存在狀態,于思政課而言,技術發展推動了工具、載體、手段的深化,使思政課打破物理時空限制,在開放性、延展性、傳輸性等層面得以增強。
二、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課教師的角色定位
角色理論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敖巧币辉~最初被應用在戲劇之中,表示演員按劇本規定在戲劇舞臺上扮演指定人物。后來,“角色”一詞被引入社會學領域,表示“處于一定地位并按其相應的行為規范行動的人”。角色定位則是“個體依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的需要而選擇自己適合扮演的角色”[10]22。新思政建設要求必然與思政課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角色之間存在著潛在的沖突與張力,這就需要教師積極應對外部環境,重新進行角色定位,實現角色轉變。新思政建設是一個長期進行的過程,但學期的劃分也決定了新思政建設需分階段進行,是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本文立足于新思政建設的階段性活動,以過程視角將新思政建設分為“開始前-進行中-結束后”的邏輯脈絡進行分析,在一個階段開始前需要設計方案,進行中需要具體落實,結束后需要進行反思為下一階段打下基礎,如此循環往復。因此,思政課教師在新思政建設的角色定位中處于設計者、落實者、反思者三重維度。
(一)新思政建設方案的設計者
“新文科”僅能為思政課建設提供理念指引,若要推動新思政建設落地還需要進一步設計方案,因此思政課教師在新思政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應包括設計者角色。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組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從這一政策文本的發文主體可以看出這一政策的指向對象在于全國范圍內高等教育的文科類專業。詳細分析《新文科建設宣言》,可以發現這一文本展現出極強的引領性,主要從新文科建設的共識維度、遵循維度、任務維度展開論述,它提供的是一種理念、一種引導。政策文本具有強引領性是合理的,這是由于政策具有廣泛的指向范圍,但指引性強的政策文本無法為實踐行動提供具體指導,這就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動方案。行動分為“自發行動”和“自覺行動”兩類。自發與自覺是標志人們行為活動的覺悟程度的一對范疇。自發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盲目地為歷史必然性所支配的狀態,而自覺則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自己活動的意義,具有較明確的目的和計劃,并能一般預見其活動后果。自覺行動是更高形態的行動,為克服“行動”的自發性,必須設計一定的執行方案。不可否認,進行新思政建設需要貫徹落實教育部精神、遵循新文科理念,但這一過程并非簡單的自上而下的線性過程,而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政策文本通常不會論及如何做,它主要提供一種導向,如何執行則具有一定的靈活度,這也就說明了設計具體執行方案的必要性。思政課教師是新思政建設的中間橋梁,對上承接教育部對思政課的要求,對下連接著作為思政課受眾的大學生群體,且思政課教師還是直接對新思政建設對象-思政課-進行改造的主體,因此新思政建設的設計者角色應由思政課教師承擔。
(二)新思政建設的落實者
新思政建設歸根結底要通過課堂落實,這就決定了思政課教師還應承擔新思政建設落實者的角色。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反復探討過思想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曾這樣論述,“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1]11??梢?,馬克思高度認可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但馬克思同樣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12]152。這里,馬克思指明了“實現思想”的兩大基本條件,即“實踐力量”以及“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八枷搿笔强陀^世界在人們頭腦的主觀反映,無法直接引起客觀現實的變化,只有能夠直接與客觀現實產生互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思想”,才具有直接現實性,而“使用實踐力量的人”是實踐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馬克思的這一論述不僅適用于思想的實現,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同樣適用。新思政作為一種建設目標,同樣需要建設活動以及建設主體兩個要素。只有真正將新思政建設落到實處,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獲得發展思政課、建成新思政的“物質力量”,發揮出實踐活動“直接現實性”的品格。只有擁有一定的行為主體,實踐活動才能開展。這里主要分析新思政建設的主體要素。新思政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呈現出系統性、開放性特征,需要教育部層面、學校層面、學院層面的支持,涉及校領導、院領導、各教研室等多元主體。但歸根結底,新思政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在于思政課堂,所有建設措施的最終作用對象在于思政課堂,所有建設成效都要體現在思政課堂上。無論是教育部的理念指導,還是學校、學院層面的大力支持,最終都需要直面學生、直對課堂的思政課教師去落實。因此,在新思政建設中“使用實踐力量的人”應是思政課教師,相應地思政課教師的角色定位還應包括新思政建設的落實者。
(三)新思政建設的反思者
基于優化實踐以及堅持思政課本體地位兩點原因,進行關于新思政建設的省思是必要的。因此,思政課建設的角色定位還應包括新思政建設的反思者。第一,反思活動有助于優化實踐、提升成效。“新文科”的重要理念之一在于直面社會現實,與實踐融合,而實踐發展永無止境,這就決定了新文科建設是“建設中”的教學改革,而非一蹴而就的工程。由于實踐的局限性以及思政課教師的能力局限性,加之新思政建設是一項全新的教學改革實踐,尚無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在新思政建設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亟待完善之處。習近平曾有言,“工作中的經驗是財富,工作中的教訓也是財富”[13]。只有發揚成功經驗、規避失敗教訓才能持續推動新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因此,進行反思十分必要,唯有進行反思方能總結出成功經驗、探尋出不足之處,為下一階段的實踐活動提供借鑒。第二,反思活動有助于規避“泛融合”的泥沼。新思政建設是思政課程與實踐、技術、其他學科互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踐、技術、其他學科等能夠賦能思政課發展,優化現有課程體系,提升課程質量,但任何事情都有極端化可能性,在這一過程中新思政建設極有可能陷入泛融合的泥沼之中。以技術融合為例,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引領思政課走向了精準思政的方向,但也存在被技術主導、喪失主體地位的風險。為保持思政課教師在新思政建設過程中的清醒與警覺,進行反思十分必要。
思政課教師應當從以下兩項內容出發進行新思政建設的反思:一是關于新思政建設活動的反思。這類反思活動的對象在于已經進行的新思政建設活動,主要反思業已進行的新思政建設活動,重點在于對存在問題、未實現目標的省思,以理性思維分析原因、尋找對策、完善方案。二是關于自身的本體性反思。思政課教師在新思政建設中的主體性地位決定了思政課教師的素質是新思政建設的重要校本資源,思政課教師的素質與新思政的建設成效息息相關,由此提升思政課教師素質的重要性凸顯出來,有必要展開對思政課教師自身的反思,分析思政課教師的素質結構與新思政建設之間的張力,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
三、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課教師的能力結構分析
角色定位僅僅是指出思政課教師應著重關注的領域,但如何履行好相應的角色,則需要進一步構建一套能力框架。
(一)設計者:體悟學習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目標分解能力
進行新思政建設方案的設計要在深入理解新文科建設理念、深入把握具體實際的基礎上進行。同時,新思政建設是一個整體性目標,必須進行目標分解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新思政建設方案設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思政課教師具有體悟學習能力、調查研究能力以及目標分解能力。
1. 體悟學習能力
體悟學習能力是設計新思政建設方案的基礎。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明確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盵11]11表明了思想對于行動的強大促進作用。認知是行動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政課教師只有深入理解新文科建設理念、目標等,才能扮演好新思政建設設計者角色,而對“新文科”概念的正確理解和深入把握必須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人文社科的學習通常采用兩種方式:體驗學習與體悟學習。體驗學習強調在情境中獲取知識,而體悟學習則強調在思考中獲取知識。“新文科”作為一項思辨性內容,其學習更加強調思維的作用,因此思政課教師作為新思政建設的設計者要具有一定的體悟學習能力。
2. 調查研究能力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路線,進行建設方案的設計也必須建立在對客觀實際情況充分了解基礎上,而了解實際的基本前提在于開展充分的調查研究活動。2011年11月,習近平指出:“調查研究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14]只有在調查研究之后,才能充分占有關于實踐具體情況的相關資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為做決策提供借鑒。“所以詳細的科學的實際調查,乃非常之必需?!盵15]183因此,調查研究能力是思政課教師的必需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包含調查能力和研究能力兩個方面。調查能力是指進行資料搜集、掌握客觀情況的能力,研究能力則是指根據調查所得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的能力,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
3. 目標分解能力
“新思政”這一概念是新文科語境下發展的未來方向,是一種整體性目標表達。相較于擁有目標,目標的清晰化更為重要。“目標管理”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范式,指的是“依靠目標進行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目標管理的首要步驟在于目標的清晰化,只有目標清晰化,才能科學設計目標如何達成、有效追蹤目標是否實現,而目標只有在分解之后才能變得更加清晰。中國共產黨十分善于目標分解,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例,橫向上被分解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五個方面,而縱向上被分解為“三步走”戰略。“新思政”這一概念是新文科語境下發展的未來方向,是一種整體性目標表達,具有籠統性,應當進行目標分解。從時間形態看,新思政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當分解成若干漸進的短期目標。從系統維度看,新思政建設涉及方方面面,應當分解成若干子目標。目標分解與新思政的設計息息相關,某一階段的新思政建設實踐勢必以完成相應目標為導向,它是設計實踐方案的基礎,因此思政課教師作為新思政建設的設計者應當具有卓越的目標分解能力。
(二)落實者:知識資源融合力、實踐融合力、技術融合力
除教師所具備的一般教學能力外,思政課教師作為新思政建設的具體落實者,還需要一定的知識資源融合力、實踐引領力、技術融合力,這是由于新文科建設學科融合、實踐融合、技術融合特點決定的。
1. 知識資源融合力
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涉及領域眾多,關涉知識點復雜,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理論素養,要有寬廣的“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另外,思政課定位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面臨的問題為中心,而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復合型知識。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識資源。掌握知識資源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知識資源的應用。建設新思政需要各方知識資源協同作戰,共同作用于新思政建設。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做好各類知識的篩選、排列組合工作,也就是說,思政課教師應當具備知識資源融合力。
2. 實踐融合力
實踐性是思政課的價值追求,也是思政課進行教學改革的基本遵循,如果脫離實踐,思政課將成為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喪失了生命力。思政課與實踐相融合主要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在教學方式上注重發揮實踐的作用,使實踐服務于教學。教學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中介環節,要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必須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在教學場域的選擇上,要做到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校內校外教學的有機統一;在知識傳授的媒介和手段上,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使思政課教學與現代科技媒介相結合,利用慕課、VR、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手段,通過情景劇、微電影、宣講會、辯論賽等多種形式。第二,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面向實踐,使教學闡釋解答實踐。當今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是其中的主旋律。思政課在課堂內容講授上必須緊跟時代變化、不斷守正創新。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和時代要求,結合世情、黨情、國情、民情,關注新情況、研究新問題。要做到這兩方面就需要思政課教師找準教學內容與實踐的結合點、對社會實踐變化具有敏銳的感知、能用理論解釋并指導實踐,也就是說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融合力。
3. 技術融合力
現代技術的蓬勃發展正逐漸引起各領域的深度變革,思政課作為社會子系統之一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技術融合是大勢所趨。2020年9月,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16]的要求,新文科建設同樣主張面向技術,這就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技術融合的要求。從辯證思維分析技術與教育融合,利弊共存?,F代技術對于思政課的精準化、生動性大有裨益,但技術的底層邏輯在于工具理性,效率是其第一準則,但思政課的最終作用對象在于人的思想,在于精神領域,技術主導的教學與教育的人文本真有所沖突。在利弊共存的前提下,思政課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思政課教師要具有卓越的技術融合力,才能做到揚長避短,既利用技術延伸課堂,又規避技術帶來的沖突。
(三)反思者:評價能力、經驗總結能力、診斷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優化能力
反思主要是對上一階段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對上一階段所暴露的問題進行調整優化。無論是經驗總結還是調整優化,都需要對上一階段的實踐活動進行整體評價。對于成效顯著部分進行經驗總結,對于效果闕如部分進行調整優化。調整優化的首要步驟在于發現問題,并分析問題的根源所在,同時提出優化措施。綜上,新思政建設反思者的角色定位要求思政課教師具有評價能力、經驗總結能力、診斷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優化能力。
1. 評價能力
對于新思政建設而言,評價環節是其重要環節,原因有二:一是評價能夠測量新思政建設的成效如何。在全面掌握新思政建設情況基礎上,可以對新思政建設成效如何作出判斷。二是評價能夠為進一步改進打下基礎。評價能夠幫助深刻把握新思政建設的整體情況,凸顯出新思政建設不足之處,為下一步改進樹立靶子,有助于做到有的放矢。對于作為主體性要素的思政課教師而言,能夠通過評價來調整自身行為以獲得自身發展,可見評價工作十分必要。評價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前期需要確立信度較高的評價標準,后期則需要搜集教育事實,具體進行評價活動,做好評價工作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作為新思政建設的反思者,思政課教師的能力構成應當包括評價能力。
2. 經驗總結能力
經驗總結是一項在實踐中應用極為廣泛的活動,它體現了深刻的辯證唯物主義意蘊,具有高度科學性。從本體論角度,經驗總結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根本要求?!叭空軐W,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17]229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在于物質第一性,而經驗總結正是一種物質性表達,它指的是以具體實踐為原料抽取出成功經驗的活動,堅持了物質第一性原理。從認識論角度,經驗總結體現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經驗無疑是一種理性認識,它的形成根源在于社會實踐活動。經驗總結內在地將馬克思主義本體論和認識論融為一體,從具體實踐中提取出的成功經驗也必然能夠繼續賦能下一階段實踐,因此經驗總結活動對于新思政建設的接續發展是必要的。思政課教師的能力結構勢必要彌合其要開展的實踐活動,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當具有經驗總結能力。
3. 診斷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問題導向的重要性,如習近平在論述全面深化改革問題時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18]堅持問題導向是生成推動實踐發展的科學方案的基本前提。堅持問題導向的邏輯起點在于發現問題。從實踐活動的特性分析,只有效果好壞才能被直接觀測,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了不良效果卻是不明確的,具有潛隱性,而診斷就是一種探尋問題所在之處的活動,能夠找準病因所在,為對癥下藥打下基礎。因此診斷能力直接指向于探尋問題,是思政課教師作為新思政建設反思者應當具備的能力之一。
4. 理性分析能力
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19]277。在發現問題之后,就需要通過科學的分析來探求問題發生的根源。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使是同一表征現象,深層原因不一致,解決措施也會有所不同。可以說,問題分析是承接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中介環節,是推動問題解決的重要支撐,只有全面、透徹、精準地分析問題,才能判斷和掌握好問題背后的規律和發展趨勢,才能找出產生問題的根源,確定問題的性質。因此,思政課教師作為新思政建設的反思者理應具有分析能力。
5. 優化能力
無論是發現問題,還是分析問題,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問題。問題本身是有價值的,它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但不具備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效能?!芭械奈淦鳟斎徊荒艽嫖淦鞯呐校镔|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11]11,只有采取行動去解決問題,問題的價值才能從精神領域逐步轉化到物質領域。因此,思政課教師作為新思政建設的反思者需要針對問題診斷環節所發現的問題,在開展理性分析基礎上,提出可行的優化調整措施。因此,調整優化能力理應成為思政課教師的能力構成之一,只有這樣才能彌合新思政建設對思政課教師的角色定位。
結語
新教育理念的出現必然催發教學改革,引發教師角色和功能定位以及能力結構的變化。本文在分析新文科理念基礎上,探討新文科建設與思政課的耦合之處,分析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課教師的角色定位以及能力構成,有助于實現教師與教學改革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課程建設目標。能力構成探析僅處于能力建設環節的前端,屬于支撐性研究。只有切實培育和運用相關能力才能在新思政建設環節顯現成效,未來還需進一步關注思政課教師的能力生成以及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教師能力持續賦能新思政建設。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布魯貝克. 高等教育哲學[M]. 王承緒等, 譯.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2]?? 呂林海. 中國大學“新文科教育”建設: 價值蘊意、核心內涵與實踐路徑[J]. 大學教育科學, 2021(5): 49-59.
[3]?? 周星, 陸希. 新文科建設與設計學科關聯的思考[J]. 絲綢, 2022(3): 85-91.
[4]?? 馮果. 新理念與法學教育創新[J]. 中國大學教學, 2019 (10): 32-36.
[5]?? 徐顯明. 高等教育新時代與卓越法治人才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 2019(10): 7-11.
[6]?? 尹泰鴻, LIANG Chaoqun. 不變與變:“新文科與外語學科建設”研討會暨本刊2021年編委會綜述[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22(1): 1-7+46.
[7]??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 新文科建設宣言[EB/OL].
(2020-11-03)[2021-10-2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498067.html.
[8]??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和接班人[N]. 人民日報, 2018-09-11(01).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 奚從清. 角色論: 個人與社會的互動[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13] 習近平. 在中央黨校2012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 學習時報, 2012-09-10(001).
[14] 習近平. 談談調查研究[N]. 學習時報, 2011-11-21(001).
[15] 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16] 習近平. 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20-09-23(002).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8]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 人民日報, 2013-11-16(001).
[19] 毛澤東文集: 第七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The Role Orientation and Ability Com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LIU Meng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China)
Abstract: “New liberal arts”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liberal arts at present, as well as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ts essence lies in adhering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belongs to the construction scope of new liberal arts general courses. It is urgent to respond to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buil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o a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complements other courses with a high modernization level and responds to realistic concerns. According to the role theory,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the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defined as designer, implementer, and introspector. The role of each dimension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the corresponding role ability. The teacher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designers, nee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the ability to investigate and research, and the ability to decompose target. As implemento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knowledge resource,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introspector, need to be equipped with the ability to evaluate, experience summary, diagnosis,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presenting a “role-ability” structure of “three-dimensional and eleven element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role positioning, ability com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