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中的審美體驗來源于聽賞,所以音樂課堂中的聽賞活動對于培養學生審美體驗至關重要。小學音樂課堂的聽賞活動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選擇恰當策略,并通過精簡教學設計、豐富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高效專注地進行聽賞活動,促進學生聽賞習慣的形成,增強其音樂感受力,并獲得審美體驗。本文從“加減乘除”四個方向出發,闡述如何在實踐中落實有效聆聽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有效聆聽;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策略;聽賞活動
在音樂領域,理解和反應(即審美體驗)主要通過聽賞來實現,因此,聽賞是獲得審美體驗的便捷途徑。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需要讓他們積極參與各種聽賞活動。在小學音樂課堂的聽賞活動中,如何平衡個體、環境、教學語言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實現有效聆聽并獲得審美體驗,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做加法:巧設環境,靜心聆聽
環境對音樂教學起著氣氛烘托、情感鋪墊的作用,教師精心地布置環境,能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狀態。例如:在《春節序曲》的聽賞課堂,可以用貼對聯的方式呈現板書,課題則采用橫批的方式,在黑板上畫一些糖葫蘆、梅花等裝飾,教室里掛上燈籠、貼上窗花來增加喜慶的氛圍。對課件的解析也可以選用中國風元素,例如:在畫旋律線時,可以用一個個的小燈籠來表示旋律的高低走向,而長音則用大燈籠來表示。教師可以穿著顏色喜慶的衣服,呼應主題。通過如此精心的布置,學生自然能夠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迅速進入春節的情境。此時,不但能夠實現專注聆聽,充滿著年味兒的課堂更是處處展現著“美”,給學生帶來了“美”的體驗和感受。
教師偶爾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需要在烈日炎炎的下午教授與夜晚有關的歌曲。例如《螢火蟲》這首歌曲的教授,如果不考慮環境的反差,就會影響學生的聆聽體驗,使其沒法身臨其境地感受夜晚輕柔靜謐的意境。為此,首先要解決課堂的環境問題,教師可以把門窗關閉、窗簾拉嚴實,并熄滅室內燈光,由此把教室營造成“夜晚”,再準備一支手電筒作為“螢火蟲”在教室隨著旋律翻飛。當學生感受到身處夜晚的氛圍,做的動作、唱的聲音自然也是輕柔的,更符合夜晚的情緒和意境。
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時在環境的設定上增加巧思,勝過教師對演唱情緒、歌唱要求的反復叮囑和直接強調。
二、做減法:精選版本,重視范唱
(一)精選聆聽版本
聽賞課堂需要教師精選音樂的聆聽版本,并運用良好的音響效果呈現給學生。只有將這樣的聆聽活動固定為日?;顒?,并通過長期的不斷積累,才能讓學生實現音樂審美體驗的提升。如果在聽賞課堂的教學中,學生接觸不到優質的音樂作品,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會受到一定影響,并難以認同音樂的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自帶的音頻版本不一定適合進行聽賞活動教學,不同版本歌曲的速度、情緒、前奏間奏、和弦、演唱方式、伴奏等都不同,教師應根據需求來適當地剪輯材料或替換版本。例如:在《搖籃曲》的聽賞課堂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恬靜、安謐的氛圍,教師可以選取前奏更弱、更柔和的版本或選擇演唱音色更甜美、溫柔的版本。聆聽版本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歌曲風格的把握與理解,所以對聆聽版本的精選也是為后面的學生模仿演唱進行鋪墊。
(二)重視范唱
除了精選聆聽版本外,教師還要重視范唱。范唱是音樂教師專業水平的反映,在實際教學中能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聲樂教師動聽且充滿感染力的范唱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通過觀察和模仿聲樂老師的范唱,能夠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音樂風格和演唱情緒。這種直觀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能夠激發其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
范唱京劇時,蒼勁洪亮的京腔和靈動的身段動作就能讓學生眼前一亮,并起到情緒感染的作用。在教授揚州民歌《楊柳青》時,通過教師的范唱,能讓學生對音準節奏、揚州方言的咬字發音、作品風格產生整體的認知。教授過程中能清唱就不用伴奏,讓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在裝飾音、氣口、強弱、咬字發音上。所以,音樂老師要扎實教學基本功,不僅要把歌曲唱準,更要聲情并茂、恰到好處地讓其中的情感表現出來,讓極具韻味的范唱給學生帶來音樂美感。
(三)精簡教學語言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使用客觀、準確、精簡的描述性語言,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風格和情感。在進行聽賞活動時應減少解釋性語言的使用,避免過多的主觀情感色彩,以免限制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與感受,阻礙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樂本身。
三、做乘法:課堂外培養聆聽習慣,課堂內進行活動引領
(一)多聽,培養課前固定聆聽的習慣
音樂指揮家陳佐湟在《聽音樂》的序言中指出:“欣賞音樂的唯一途徑就是多聽,并且用心去聆聽。多次欣賞同一首作品將會帶來更多的體會和感悟。只要養成欣賞音樂的習慣,培養出對音樂的興趣,就能夠越來越深入地領悟音樂所傳達的意境和情感。”所以,在聽賞課堂前可以增加對課外音樂作品的欣賞,既能擴充曲目量,還能使課堂保持新鮮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主動地了解音樂。在每節課開始的前5分鐘持之以恒地進行課外音樂作品的欣賞,學生在課前5分鐘安靜下來,并迅速進入聆聽和學習的狀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雖然5分鐘的時間很短暫,但如果每節課都堅持進行,就能夠實現“多聽”的目的,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接觸到盡可能多的音樂作品,豐富他們的音樂經驗,深化他們的審美體驗。
多聽的“多”包括了幾個方面:一是聽賞作品數量的增多;二是聽賞作品類型的增多;三是對同一作品聽賞次數的增多。以一個學期平均18|周為標準,每周2節課,一年72節課,小學5年總計360節音樂課。去掉因素不確定的60節課時,剩下300節。每節課的前5分鐘欣賞一首音樂作品,那么在300節課下來,至少可以欣賞到超過100首教材之外的音樂作品。這樣的做法能夠大大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提升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
(二)活動引領,樂于聆聽
在課堂上要求學生一直安靜聆聽是比較困難的,而學生也需要在聽賞過程中積極地參與音樂藝術性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創造性地聆聽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激發課堂的活躍性、想象力及創造力。要根據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來設計音樂活動,例如:音樂繪畫、音樂故事編排、音樂創作等,讓學生通過各種音樂活動來反復聆聽音樂,從而理解音樂內涵,激發創造潛力,豐富音樂體驗,提升藝術修養。
需要注意的是,設計的音樂活動必須圍繞音樂展開,因為音樂活動始終是服務于聆聽的。例如:對三拍子的作品《雪絨花》進行聽賞時,可以準備一片假雪花,讓大家圍成一個圈,在每小節第一拍的重拍開始時用雪花從左至右畫弧線,到第三拍快結束時將雪花傳遞給下一位同學。活動過程中,大家內心的節拍感必須一致,才能保證雪花有韻律地順利傳遞,因此學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在聆聽節拍上的。再例如:對《幽默曲》進行聽賞時,可以讓學生在節奏短促的地方左手握住絲巾,右手隨音樂的變化來斷斷續續抽出絲巾,在長樂句時可向上拋出絲巾,休止的時候則設計走與停的活動,總之,讓學生根據音樂來及時做出身體的變化。
四、做除法:細化聆聽,材料對比
(一)分解目標,細化聆聽
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音樂要素,有目的、有方向、分層次地去聽,由淺入深,才會有聆聽的效果??梢詫⒛繕思毣梢韵虏襟E:初聽,整體把握風格,感受情緒,了解作者、創作背景;復聽,把握作品結構;多次聽,解決難點,例如一字多音、下滑音、倚音、波音、切分音、二聲部等。如此由面到點、由淺入深才是有效聆聽。
(二)材料對比,善于聆聽
盡量選擇有明顯對比的音樂材料。例如在聆聽強弱變化時,可以用《驚愕交響曲》作為材料進行對比,直接感受弱、很弱、突強的區別;在聆聽不同樂器的音色時,可以用《動物狂歡節》《龜兔賽跑》等材料,通過薩克斯音色與長笛的對比,想象不同音色所表現的形象;在聆聽音的長短時,可以用《大鐘和小鐘》作為對比的材料,以悠長的大鐘聲和清脆的小鐘聲來顯現長音與短音的區別。
結語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聆聽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聆聽始終是聽賞課堂的主要內容,而培養學生的聆聽習慣,并提高他們的聆聽效率,是學生感受美、獲得審美體驗的前提條件,更能為他們帶來更豐富的音樂體驗和更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①覃江梅:《〈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哲學思想述評》,《外國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②宋瑕:《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第22期。
③蔣玲娟:《談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對音樂教學啟示》,《北方音樂》, 2016年,第14期。
④陶曉丹:《提倡課前聆聽——優化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黃河之聲》, 2013年,第11期。
⑤陳琳:《怎樣關注音樂課的音樂性》,《兒童音樂》,2011年,第3期。
作者簡介
熊佳蕊,長沙市望城區師大附中星城靖港學校音樂教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任麗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