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單列成章,明確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山西省作為資源型經濟大省,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勢,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厚植綠色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譜寫高質量發展的山西篇章。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 轉型發展 深化改革 科技創新 綠色低碳
中圖分類號:F0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6-049-02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從2012年我們國家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起點,在經歷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多個關鍵節點后,如今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了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這也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作為全國能源大省,山西省長期以來肩負著國家能源保供的重要使命,煤炭、鋼鐵產業對本省以及全國的經濟發展貢獻占比很高;但在發展過程中,這種“一煤獨大”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逐漸暴露出產業結構單一、發展動能不足、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問題,與此同時,重工業帶來環境污染等問題也不容小覷。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各方面要想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迫在眉睫。要實現發展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的優化,就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增強發展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載體、以綠色發展為旨歸,并由此成為貫穿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經絡”。這也為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
一、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統領,構筑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
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促進各類先進質優的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流動,以高水平的體制機制建設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一)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圍繞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行政區經濟”,掃除地方保護的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不斷提高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執行的協同性,打通制約經濟暢通循環的堵點,進而聚合資源,提升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簡化審批流程,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打造公平競爭、依法守信的市場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助企一條龍服務,樹牢“項目是第一支撐”的鮮明導向,強化產業轉型發展的載體支撐,著眼于山西省產業布局的整體規劃,在引進重大項目方面要統籌兼顧、優化配置,避免資源浪費和產業同質化競爭。產業轉型要以重大項目建設為依托,形成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跟著項目走的工作格局,聚焦“專精特新”領域,以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抓好市場主體培育,把宏觀引導和微觀搞活相結合,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二)推動產學研用融合,釋放科技創新新動能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最大的需求方,是研發投入的主力軍,是項目組織的主體,同時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但是這并不是要求企業自己干,而是希望企業在投資的時候可以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展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實現資金、人才、項目等創新要素的協同,打通產學研用融合堵點,釋放科技創新新動能。當今,科學研究的范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已經不再是一個個體思考的行為,而是需要強大的科研基礎設施作為支撐,需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間的相互協同。因此,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山西省的科技領軍企業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突破以往的發展模式,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同時,要發揮中央駐晉企業對本土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融入到國際市場的競爭當中,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把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前沿導向,帶動創新鏈上下游融通創新。
(三)夯實人才發展基石,筑牢高質量發展戰略支撐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建設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機遇,要在打造“四個高地”上發揮帶頭引領作用,突出抓好人才引育創新。要強化引才育才磁場,以“南北引擎”為牽引,優化人才結構,形成一批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信息技術產業為核心的人才聚集高地;發揮駐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輻射帶動能力,積極搭建科研平臺,用好“六共聯建”人才引育模式,完善人才培育機制,抓實技能培訓,實現人才供需精準對接。要加快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重點城市建設,打通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營、管理、服務全鏈條,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支配權和資源調度權,讓人才盡心做學問,出成果。要豐富人才結構,積極培育包括產業工人在內的各領域基礎型人才,深刻認識到產業工人對于轉型發展的強基固本的作用。提高產業工人素質,培育一批戒驕戒躁、精益求精、大膽突破、勇于創新的大國工匠。引進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還要留住人才。要優化人才生態,改善人才發展環境,讓優秀人才適應水土,蒸蒸日上。加快人才公寓建設,解決好人才子女上學、配偶就業等問題,消除人才后顧之憂,使其安心扎根建功立業。
二、以加強科技創新為突破,完善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山西產業轉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增強生存力發展力為方向,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一方面是以加快集群化規模化為方向,發展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山西省作為中部六省之一,要繼續從實際出發,依托自身的產業稟賦和區位優勢,進一步增強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凸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地位,在對傳統產業持續改造提升的同時不斷發展壯大戰略新興產業,使兩者有效結合,雙向發力。
(一)提升改造傳統產業,確保產業體系自主安全可控
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是要淘汰傳統產業,而是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高質量供給。推動產業鏈現代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要全面推進和落實產業鏈“鏈長制”。以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牽引,以科技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聚焦產品—產業—產業鏈—產業集群,引進和培育一批控制力、根植性強的頭部項目、鏈主企業,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在打造鏈主企業的同時,一方面要補短板,蓄厚勢。所謂“補鏈”,就是要補齊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夯實基礎研究,攻克關鍵技術,以技術補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實現產業鏈上下游整體聯動。全面實施“揭榜掛帥”“項目專班制”,對項目的投產運行進行全過程跟蹤、全生命周期服務,確保精準施策,切實為企業發展通賭點,破難點,消痛點。另一方面,要鍛長板,搶先機。所謂“強鏈”,就是要鞏固和發展優勢產業鏈。以強梁壯柱為方向,立足山西省傳統支柱型產業,發揮比較優勢,釋放傳統產業的創新活力,在技術研發、要素供給、供需銜接、標準制定等方面加強協調,完善配套措施,重新煥發老工業基地風采,打造一批百億級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
(二)發展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山西省始終聚焦“六新”領域,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著力構建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聚焦信息安全、數字產業、生物醫藥等領域,大力培育具有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承接未來經濟增長的使命。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布局建設“晉創谷”太原先行區,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破解“一煤獨大”的發展瓶頸,積極促進煤、焦、冶、電等傳統支柱產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實現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雙輪驅動,加快構建富有韌性、先進可靠、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與此同時,在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融入數字經濟,推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依托戰略新興企業,打造千億級信息技術產業集群。以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產業基礎信息化為牽引,以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為抓手,為企業發展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推動“互聯網+”服務向縱深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革新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三、以踐行綠色發展為抓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它摒棄了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以創新為驅動推進經濟、產業、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
(一)提升生態治理能力,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五周年,要繼續加快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建設,持續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扎實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和生態省建設,爭做“一泓清水入黃河”的排頭兵先行者。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決守好華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同時,做好生態文旅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利用工作。依托綠色生態資源,適度布局發展生態康養、文旅休閑等產業,構筑山城一體發展新格局;山西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跡眾多,在發展文旅產業的過程中要堅持保護和利用并重,不能走先發展再治理的老路,在保護和傳承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的過程中,統籌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控總量、降強度、優生態、拓空間,不斷提高生態治理能力和水平現代化。
(二)推進能源革命,完善綠色低碳能源供給體系
山西作為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上,要當好能源革命排頭兵,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煤礦智能化改造,嚴格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有序推進煤炭消耗減量替代,始終將“五個一體化”融合發展作為目標,山西省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70%以上,現役煤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淘汰落后產能,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積極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推廣應用先進智慧與清潔能源技術,推進光伏、氫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探索實施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示范工程。大力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在煤電、鋼鐵、有色、焦化、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山西力量。
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步,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山西省始終按照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勇立時代潮頭,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山西篇章。
參考文獻:
[1] 陳健.以“三新”發展觀引領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22(07):18-25.
[2] 鈔小靜,王清.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01):12-20.
[3] 董志勇.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N].北京大學學報,2022-01-28(09)
[4] 栗美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山西文旅產業打開新格局[N].山西經濟日報,2024-04-23(001)
[5] 林武.牢記領袖囑托 扛起時代使命 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山西篇章——在中國共產黨山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前進,2021(11):9-23.
[6] 馬亮.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營商環境“內外兼修”[N].新京報,2022-10-18(01)
[7] 王蕾.新時代能源革命看山西 可持續綠色發展看山西[N].山西經濟日報,2022-09-02(002)
[8] 吳蔚.山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2024(04):147-150.
[9] 陰和俊.讓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J].求是,2024(07):14-19.
[作者簡介:成舒婷,中共太原市委黨校行政學教研室教師。]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