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嘉怡
摘 要:2020年啟動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高質量圓滿收官,建筑業如何在鞏固深化三年行動已有成果基礎上,通過創新驅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建造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的研究尤為迫切,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更是研究的重點。文章通過分析建筑業面臨的主要困境和原因,并根據建筑業的發展態勢,從“重視戰略轉型,加強產業鏈整合與升級”“實施人才發展戰略,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加強數字化管理,做好全面預算管理”“重視品牌建設,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向建筑企業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企改革 核心競爭力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07.9;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6-286-03
2020年啟動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于2022年高質量圓滿收官,該行動是近年來黨和國家著力推動的一項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要工作。盡管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取得了“三個明顯成效”,但國企改革仍有不少“硬骨頭”要啃[1]。按照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要求,各單位要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在鞏固深化三年行動已有成果基礎上,密切結合自身實際,研究提出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行動的思路和舉措[2]。因此,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將是新一輪國企深化改革提升活動的研究重點。核心競爭力是指為企業戰勝競爭者提供競爭優勢來源的資源和能力[3],核心功能是指國有企業服務國家戰略的核心功能、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拉動作用[4]。近年來建筑業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以2022年為例,建筑業總產值持續增長,增加值的增速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支柱產業地位穩固[5]。與此同時,建筑市場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建筑行業產值利潤率連續6年下降,表明建筑行業增長速度逐漸減緩[6]。建筑業如何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建造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的研究尤為迫切,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更是研究的重點。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眾多建筑國企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中建集團聚焦產業化推動產業鏈布局升級,以及龍建路橋企業創新性提出“1235”發展戰略,增強了服務國家戰略核心功能;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打造現代研發平臺體系,以及中鐵建工集團形成的鋼結構BIM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新模式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中建集團實施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福建建工集團推行工資總額管理辦法提升了企業活力與效率[7-8]。但目前不少建筑國企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制約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此,本文通過分析建筑業面臨的主要困境和原因,并根據建筑業的發展態勢從企業角度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建筑企業決策者提供決策參考。
一、建筑業主要困境和原因分析
(一)管理困境與原因分析
管理困境表現在:一是戰略創新不足。建筑業作為市場競爭較為充分的行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由傳統的資質、規模、價格比較轉向產業鏈、核心技術與服務能力的競爭。但許多建筑企業的區域經營戰略設計缺乏針對性、戰略管理目標不合理、戰略管理創新性不足,導致建筑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二是項目管理精細化不夠。在預算管理上,事前預算目標、預算編制方法不夠合理,事中預算執行缺乏考核、監督、控制等,事后預算評價與考核偏重年度考核,忽略月度考核和季度考核。特別是在工程造價管理上常遇到施工成本失控、設計招投標管理不細致、造價管理體制不健全、工程過度投資等困境。
造成管理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建筑企業愿景意識不強,缺乏長遠性、前瞻性和責任性;產業鏈整合能力不強、核心技術集約化程度不高,導致企業“大而不強”;數字化管理較為欠缺,忽略了全過程成本管理,全面預算績效考核不到位。
(二)專業人才困境與原因分析
我國的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專業技術人才嚴重不足,施工隊伍人員為高中以下學歷為主,接受過建筑信息模型(BIM)、智能化、裝配式等新型建造技術的專業培訓人員數不足整個行業的5%[6],制約著建造創新發展;建筑企業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不高,處理及應對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的能力較弱。另外,企業人才流失也比較嚴重,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影響較大[9]。
造成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建筑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觀念陳舊、手段落后,側重于人事管理,不適應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環境。具體表現在:(1)物質激勵機制不完善。薪酬激勵、福利激勵、股權激勵等激勵機制模糊。(2)精神激勵機制不健全。榮譽激勵、提供發展空間和給予培訓的機會不足,員工職業發展通道不暢。(3)企業文化建設被嚴重忽視。
(三)創新困境與原因分析
我國建筑企業缺乏領先國際的專利技術,技術應用層面不高,科技含金量普遍偏低。我國建筑行業的科技貢獻份額只占國民總比量的25%~35%,而發達國家的占有量是75%~85%[10],發展方式粗放、勞動生產率低。
主要原因在于:建筑業仍然停留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的陳舊觀念,一些企業沒有認識到科技創新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不僅缺乏主動應用新型建筑技術的強烈意識,而且在自主創新研發方面投入的人力、經費嚴重不足,與高等院校專業技術研發機構合作不夠緊密,導致企業無法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數字化建造技術,無法有效實現轉型升級。
(四)高耗能高排放困境與原因分析
我國建筑業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間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會總能耗的46.7%[10],具有生產方式粗放、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等特點[3]。
出現這種困境的主要原因有:雖然裝配式建筑是綠色建筑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但一方面地方政府對裝配式建筑缺乏強制性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不少施工單位缺乏BIM技術培訓機制、裝配式人才激勵機制、建筑信息化管理機制等,無法確定相對陌生的裝配式建筑給施工企業轉型升級會帶來何種風險,而對傳統現場施工澆筑模式具有經驗優勢。另外,目前國內項目產業鏈各環節由不同企業主體完成,因信息共享不充分而導致協同管理效能低。因此裝配式建筑推廣普及率不高,導致建筑業的高耗能高排放困境。
二、建筑業改革深化提升的發展態勢分析
2022年1月,住建部發布了《“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行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機遇期,也是加快建筑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我國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內涵集約式發展是建筑業的發展方向。
除了《規劃》文件,近3年,政府出臺了多項與建筑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政策文件,如《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和《“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對上述政策文件中有關建筑業重點任務進行聚焦,可以看出綠色化建造、智能化建造、工業化建造三化融合建造將成為我國建筑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提升核心技術與增強核心功能是實現三化融合的關鍵,主要發展態勢如下:
一是全過程綠色化建造將是建筑業發展的目標。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規劃》中明確了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以上的發展目標。因此,裝配式建筑將成為綠色建筑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然也是綠色核心競爭力。
二是加快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將成為建筑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領域。建筑工業化的重要特征是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和全過程信息化管理[11],它相比于傳統建筑在建設速度、工程成本、工程質量、節能環保、產品多樣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智能建造是以建筑信息模型、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為手段,提高項目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水平的“建筑+智能技術”模式。
三是“產業鏈縱向一體化”可為企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建筑業中龍頭企業集成度越來越高,綜合能力日益增強,產業整合和跨界將不斷加速,產業鏈競爭將取代企業競爭,建筑企業由過去專注產業鏈中游的產品建造逐漸擴展到產業鏈上游的設計、項目開發、原材料供應,以及產業鏈下游的銷售和服務。
四是數字化發展轉型將是建筑業新的發展模式。當前,數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和數字賦能,是傳統產業實現質量提升、效率提高、動力增強的重要途徑。通過數字化轉型適應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這一國家需求,是眾多建筑企業“順勢而為”的核心戰略。
五是市場化用人機制將是提升企業活力和效率的關鍵環節,而激勵機制是動力源泉。如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建設穩定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促進企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各大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建筑業改革深化提升的決策建議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由多種能力復合而成的,主要體現在戰略管理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核心科技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安全質量服務保障能力、企業品牌和企業文化創建能力等方面。因此,建筑企業要以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進行多緯度的深化改革、轉型升級,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一)重視戰略轉型,加強產業鏈整合與升級
一是做好戰略轉型。中建集團聚焦產業化推動產業鏈布局升級以及龍建路橋企業實施“1235”發展戰略的成功經驗,充分說明做好“戰略先行”的重要性。當前,建筑國企要根據國家發展戰略,找準市場定位,積極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積極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二是重視產業鏈的整合。企業應積極整合產業鏈,由傳統“建造能力”向“服務能力”升級,由傳統施工企業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務提供商轉型,如產業鏈向上游延伸,可加強建設項目投融資發展,實現投資建設一體化,向下游延伸,可向建設項目運營發展,實現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服務轉變,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
(二)實施人才發展戰略,深化“三項制度改革”
在鞏固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已有成果基礎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針對經理層管理人員,全面實行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實現管理人員能上能下;深化“勞動制度改革”, 健全以勞動合同管理為關鍵、以崗位管理為基礎的市場化用工制度,促進員工能進能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工資總額決定機制,完善崗位績效工資制,優化薪酬配置結構等,確保個人收入能增能減。重視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實施重點項目配套績效獎勵,以及首期股權激勵計劃等措施。除實施物質激勵措施外,還要注重應用精神激勵方法,如將員工參與內部培訓及外部培訓的機會作為精神激勵手段,把榮譽獎勵、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參與核心技術攻關等作為員工晉升的重要考核指標。
(三)提升科技創新力,加強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
加強科研成果和業務模式的升級,大幅提高技術創新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當前,“BIM+裝配式建筑”是引領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突圍路徑之一,借鑒中鐵建工集團充分運用BIM技術、云技術,打通數據傳遞鏈條,形成創新鋼結構BIM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新模式的經驗,各建筑國企需要加快推進BIM技術在產前規劃設計、產中施工、產后運維的集成應用,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使項目方案更優化、決策更科學,促進建筑業提質增效。積極開展低碳節能材料的研制與應用,加強綠色知識培訓,提高員工綠色知識水平,建立綠色核心競爭力。
(四)加強數字化管理,做好全面預算管理
北京建工自主研發“1+N+X”信息化系統平臺,實現每減少1000人,每年就會增加1.2億的利潤目標的案例[12],充分說明數字化管理發展可為建筑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下轉第289頁)(上接第287頁)目前各大建筑單位在自身發展中積累了大量數據,但沒有發揮出它的價值。因此,加強大數據分析,用數據自動化來驅動管理智能化。以企業資源計劃(ERP)平臺為基礎,建設企業級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企業資源集約調配和智能決策,提升企業運營管理效益。做好全面項目預算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建筑工程造價管理,優化和完善建筑工程造價管理機制,做好施工項目動態管控,以及工程竣工的造價控制,提高應對風險能力。
(五)重視品牌建設,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和品牌建設不僅是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對外,企業要提高品牌意識,針對影響力大、品牌價值高、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做好專項策劃與過程監控,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優質工程撬動高端市場;同時,重視品牌核心價值理念的對外宣傳,提高企業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對內,要努力通過塑造企業文化,強化企業內部的共同價值觀念,增強企業凝聚力。由于建筑行業一線員工長期出差在外,工作環境較差,員工難免會遇到家庭困難問題和出現職業迷茫想轉工等問題,因此領導要加強與員工交流,盡量創造條件幫助職工實現個人職業發展目標,同時千方百計解決職工家庭實際困難,解決員工后顧之憂,確保人才隊伍的穩定。
參考文獻:
[1] 王子霖.國資委會議透露信息:正在謀劃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N].上海證券報,2023-02-28(001)
[2] 杜雨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效突出,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漸近[N].證券日報,2023-02-28(A03)
[3] 楊海波,姚合偉.國際化背景下建筑施工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與思考[J].財經界,2019,No.535(36):57-58.
[4] 朱榮,孫婉琪,藺雪芹.甘肅省建筑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相互影響實證研究——基于1979—2017年的數據分析[J].開發研究,2022,No.222(05):138-146.
[5] 趙峰,王要武,金玲等.2022年建筑業發展統計分析[J].工程管理學報,2023,37(01):1-6.
[6] 本刊編輯部.數字化重塑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J].中國建設信息化,2023,No.179(04):22-25.
[7] 國務院國資委改革辦,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改革攻堅——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案例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2.
[8] 本刊編輯部.“雙碳”目標背景下新型建造協同發展趨勢——專訪中鐵建工集團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長嚴晗[J].智能建筑,2022,259(03):4-6.
[9] 谷紅文.建筑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困境與解決措施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16):116-119.
[10] 陶繼華.基于“互聯網+”的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研究[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7,26(05):91-95.
[11] 楊震卿.數據驅動北京建工高質量發展[J].中國建設信息化,2020(10):18-23.
[作者簡介:歐嘉怡(1994—),女,廣州人,香港理工大學商業管理碩士,工作單位為廣東聯合電子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經濟管理、人力資源。]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