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學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度、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小學低學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尤為重要。教學資源的合理選擇和科學利用,是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活力、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通過研究分析小學低學段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筆者認為可從教材、生活經驗等方面開發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利用。
教材是教學資源的根本
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肩負著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教材內容的正確性、科學性毋庸置疑。教材的設計呈現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點,且以主題單元設計為主,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生活環境變化編寫設計。通過建構生活事件、制作文本“機關”、設計內在性活動等策略,構建起了小學新德育教材的編寫體例,德育教材真正回歸了兒童生活。因此,對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上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根本。
生活經驗是教學資源的主場
道德內化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構成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學習,不同于一般的書本學習,必須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這是21世紀以來德育課程改革的主導思路,目前已成為德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共識。因此,向生活學習,也是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倡導的學習方式,編寫過程中也聯系了兒童的生活,但還遠遠不夠,需要教師從生活中開發出更多教學資源,加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體驗和認識。兒童的道德發展是基于自身經驗的,是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經由成人的引導而實現的。因此,德育課程與教材要“接童氣”,教學資源的開發和選擇更要“接童氣”。只有貼近兒童、“入伙”兒童,選取兒童生活中的事件,才能真正引導兒童接受德育。
網絡和書籍是教學資源的源泉
全球化時代,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教育教學趨于智能化。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網絡資源,使其服務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網絡對于教育教學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了我們更多的資源選擇空間,也增加了我們選擇資源的難度。總的來說,教師要選擇具有正能量或者具有警醒作用的網絡資源,提前觀看和篩選。
除了利用網絡資源,教師還可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引入繪本、有聲故事等教學資源。圖文兼備、以圖為敘事主體的繪本和生動形象、畫面感強的有聲故事,既可以降低低學段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材料的難度,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十分適合他們學習。
文化環境是教學資源的重要補充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綜合性等基本特征。相應地,教學資源應具有多樣性、開放性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利用學校及周邊社區中的設施和場所、自然景物、人文景觀等環境資源,以及當地的民風民俗、傳說故事、文化活動等社會資源進行教學。如教學《我愛家鄉山和水》時,教師可以引入王屋山、五龍口、濟水、黃河等自然資源作為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山水,也可以引入愚公移山、盤古開天辟地等創世神話故事,展示它們與濟源山水的關系,激發學生對家鄉山水的熱愛之情。
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是一堂好課的基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除了要開發有益的教學資源,還要加強對這些資源的整合利用,從而按照德育“明理—循情—導行”的教學規律引導學生增強道德認知能力和情感感受力,形成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道德行為,讓小學低學段德育真正“接上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