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作為中國重要的農業區之一,孕育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將黃河農耕文化有效融入初中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初中生的勞動意識,提高初中生的科學素養,讓勞動教育起到樹德、增智、健體、育美的作用,為學生成長賦能。如何將傳統農耕文化有效融入初中勞動教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鄭州市第八十五中學探索出了“1242”模式:“1”——一個中心,以勞動育人為中心;“2”——兩個基本素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和科學素養;“4”——四個路徑,讀、耕、展、拓;“2”——兩大平臺,校內和校外通過農耕校本課、農耕文化館、勞動試驗田、農耕文化節,家校社協同探索勞動教育路徑。
一、讀——農耕文化味
(一)農耕校本課
學校以創新和實踐育人為目標,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根據勞動課程任務群,進行跨學科融合,開發獨具特色的“探尋黃河農耕文化、體驗勞動教育之美”校本課程。目前,學校已初步形成了“蔬菜文化課”“中國茶文化”“塑農耕之像——橡皮章”“田園種植”“靜待花開”等校本社團課程,并編寫了配套校本教材,逐步打造和完善“勞動與農耕文化”課程群,實現學科育人、課程育人。如在“蔬菜文化課”上,為了分析現代人“吃得健康”的生活理念,教師會普及常見蔬菜的挑選方法、營養價值、烹飪方法及貯藏加工方式等,使學生掌握多項生活技能,成為合理飲食、健康生活的踐行者。
“田園種植”“靜待花開”等課程講解了常見植物的養護技巧、室內外花卉的不同習性、各種花卉的插花方式及歷史悠久的扎染技術等,讓學生懂得如何用花卉裝飾生活空間。學生在學習植物養護科學知識及歷史文化的同時,發現生活中的美,提升了審美能力,達到勞育與美育協同育人的目的。
(二)農耕文化館
農耕文化館分為室內和室外。校園室內圖書館專門設有農科書吧,涵蓋農業類相關的雜志、書籍、畫冊等,并對書籍進行定期更新,使廣大師生了解農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室內還陳列有許多先輩傳下來的家具、生活用品、農具等,村民精心配上物件的說明和使用方法,并在農具室內配上古詩、楹聯或再現農耕時的圖畫等。曾經不起眼、被淡忘的老舊農具如一本本生動的“活教材”,詳細地展現了過去農耕器具、炊事飲食、傳統習俗等鄉村農耕文化的全景圖。為了留住鄉村的根,留住祖輩們身上的泥土氣息,圖書館還設置了“會說話的墻”。教師運用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制作黃河神話與人物傳奇故事,黃河農耕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牡丹、迎春花、新鄭大棗、信陽茶葉、小麥、水稻、玉米等栽培技巧,以及黃河大鯉魚貯藏加工方法的短視頻。
室外,學校傾力打造了“黃河農耕文化長廊”,按照“一路兩廊兩苑”的整體布局,分別呈現了“黃河基本概況”“黃河歷史沿革”“黃河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每一個“八五學子”都是黃河農耕文化講解員,農耕文化已成為“八五學子”的文化標簽。
二、耕——勞動實踐味
學校設立勞動試驗田,包括勞動基地和志愿服務站。
(一)勞動基地
學校秉持“農場即育場、過程即課程、田地即天地”的理念,在學校開發勞動基地,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親歷勞作過程。學校圍繞“發一個牌—種一片地—賞一時景—收一筐糧—品一味菜”五部曲組織學生開展田園勞動。學生精心設計勞動基地班牌,制作創意柵欄,澆水、施肥、除草、搭棚,各班自主選擇種植當季農作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把收獲的100多斤蘿卜捐獻給學校附近抗疫一線的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為戰勝疫情貢獻了八十五中人的微薄之力;學生把田園勞動所收獲的紅薯義賣給學校餐廳,全部收入用于捐助校內貧困生;等等。各班學生還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勞動探究學習活動,撰寫觀察日記,合作探究光照、降水、濕度等氣象因素對農作物的影響。
(二)志愿服務站
學校組建紅馬甲志愿服務隊,學生自愿報名,紅馬甲已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家長和學校的牽線下,志愿服務隊與周邊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城市書房等結對共建志愿服務,定期開展活動,從人員招募、調查訪談、搜集資料、研討論證、技能培訓、學習單完善等方面具體實施,用更加貼近學生需求的方式開展志愿服務。同時,志愿服務隊還會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周邊進行農忙幫扶。一方面,這體現了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另一方面,學生還可以學習線上銷售技術,現學現賣,幫助村民進行農產品線上銷售,賦予農耕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另外,學校還經常開展鄉村田園實踐親子活動,使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熱愛生命、吃苦耐勞、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良好品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做中思、思中學、學中做,為傳承和弘揚黃河流域農耕文化奠定基礎。
三、展——幸福收獲味
學校開展“農耕文化節”,包括農耕文化展和校本成果展。
(一)農耕文化展
學校定期舉辦以“禮贊勞動者,致敬勞動者”為主題的農耕文化節,包括主題班會、10分鐘勞動大比拼、勞動技能對決等活動,舉辦“運動遇到節氣之美”趣味運動會,各班以二十四節氣為展示主題,以另一種方式感受二十四節氣之美,深度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蓑衣、鋤頭、斗笠,酒壇、柿子、稻谷,詩詞、漢服、習俗,各班集中全班的智慧設計、展示,集思廣益,用創意的火花帶給所有人一個個驚喜。運動會內容主要有比賽剝花生、收南瓜、摘西瓜、掰玉米等團隊項目,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每學期還由每班認領一個節氣,由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理匯編,了解每一個節氣對應的農時、耕作規律、節氣文化,定期在校園刊物上發布,以推動勞動教育深入開展。
(二)校本成果展
校本課程成果展上,學生用木版畫呈現二十四節氣,用五谷雜糧制作精美的中國地圖,用橡皮泥捏成中國經典古建筑,用雞蛋殼拼接出心中的美好畫卷。學生用手中的畫筆記錄春天的色彩,用線條勾勒秋天的輪廓,用靈巧的雙手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另外,創客作為學校的一項創造性勞動校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智慧創新特質和科學探究精神,提升學生內在自信。在學校每年開展的科技節上,學生腦洞大開,創造出眾多“智能創造”設備,有的班級還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了自動澆灌系統,為勞動實踐基地的農作物澆灌提供輔助。
四、拓——勞動常態化
家校社協同育人。學校開展午間10分鐘勞動的一日常規管理,達到我的位置我保潔、我的書桌我整理、我的崗位我負責的日常勞動目的。學校還堅持開展值周班級工作、綠地認養等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參加校內勞動、服務你我他的成就感,豐富校園生活。同時,學校推進家校聯動,包括日常家務主題勞動、孝敬長輩主題勞動、居家創作主題勞動等。日常家務主題勞動包括周末打掃一次房屋、做一道可口飯菜等;孝敬長輩主題勞動包括我幫長輩做件事、我陪長輩聊聊天等;居家創作主題勞動包括學生在家庭中布置家庭環境、制作勞動手工、開展創意勞動等。
學校與社區合作,共同組織農耕文化傳承活動,如田間考察、農產品展示等,豐富學生的教育體驗,促進勞動教育常態化。同時,學校為勞動教育量身定做“八大小能手”評比——“家庭小幫手”“田園小農夫”“作坊小工匠”“藝術小天才”“種植小花匠”“科學小創客”“班級小主人”“公益小天使”等,形成了內容豐富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雙減”背景下,學校通過構建“1242”勞動育人模式,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學生在農耕文化的熏陶下,真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科學素養,成為手中有活、腳下有地、臉上有笑、肩上有責的時代新人。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基于黃河農耕文化的初中勞動課程建設研究”的成果。課題批準號:2023YB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