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函”是獨董免責金牌嗎?
5月6日晚,觀典防務公告稱收到三位獨立董事共同提交的《督促整改意見函》(下稱“督促函”)。在督促函中,三位獨立董事對公司提出了督促意見和整改措施,并要求公司強化與改善內控制度、糾正違規擔保行為等。此前不久,公司曾接連收到兩份上交所發出的問詢函。
【微評】
隨著2023年獨董新規的施行以及監管壓力的增大,上市公司的獨董們履職時一改往日溫良形象,履職時開始對公司“長牙帶刺”,“獨董督促函”隨之流行起來。不過,“獨董督促函”依然是獨董以書面形式向公司表達意見的一種方式,在形式更為規范、內容更為確定和正式的同時,并不能改變督促函的法律本質——獨立董事意見表達,僅此而已。
當然,在監管部門看來,發出督促函是獨董不再對公司事務采取“和事佬”態度,敢于清晰表達意見,甚至敢于“亮劍”,真正擔當起獨董職責的重要表現。從獨董角度來看,督促函在表明自己獨立看法的同時,也是重要的證據,有助于未來需要承擔董事責任時獲得“免責”機會。
督促函是否能夠起到證明獨董勤勉盡責、規范履職的作用,乃至成為處罰免責的證據?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督促函發出的時間是否及時?督促函所指出的公司問題是否客觀、真實,內容是否具體清晰?督促函提出的整改意見是否具體、切實可行,具有操作性?督促函是否能夠有效地提示風險,幫助公司以及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避免承擔額外投資風險?等等。
對于獨董紛紛發出督促函這件事,還是要慎重看待為好。
上海機電:讓交易所關注、大股東開心的買家
上海機電5月14日晚公告稱,為增強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股東回報,上海機電擬以現金方式收購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香港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合計持有的上海集優銘宇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集優”)100%股權,交易價格為53.184億元。公告立刻引發投資者與市場關注,上交所當晚便發出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此次收購的合理性。5月16日下午,上海機電召開投資者溝通會,就此次交易所涉及的標的公司核心競爭力、利潤下滑、不設置業績承諾以及回報保障措施等重點問題進行溝通與交流。
【微評】
在5月16日投資者溝通會之前,投資者和交易所關注的重點是此次收購計劃在商業上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投資者溝通會之后,不知投資者是否已經接受公司的全部說明理由,但就上交所當晚發出的監管工作函來看,交易所似乎已將關注重點轉變為“督促公司加強投資者溝通,切實保障中小股東知情權”。
花53億元購買一家業績下滑的公司,不管投資者或者市場覺得公司決策有多么離譜,只要公司“吃了秤砣鐵了心”,覺得有商業上的道理和機會(其實公司總能找到諸多合理的理由),往往就不會輕易改變決定。而投資者能做的,也只有用腳投票。無論是投資者溝通會還是交易所的問詢函,也都只是防守性動作,提示風險、贏得“防守”時間而已。因此,交易所5月16日監管工作函的內容重心轉換為“切實保障中小股東知情權”,也就變得容易理解了。實際上,在很多收購案例中,交易所對交易合理性的質疑和追問,都無法真正起到阻攔收購的實際效果,因為交易所終究不能代替上市公司作出商業判斷,不能剝奪上市公司的交易機會,也不能代替公司承擔收購失敗的交易風險。但是,監管工作函不同于問詢函,盡管并不一定代表公司違規,但其涉及對象包括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已經反映了交易所的質疑態度。
此事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上海機電擬“以自有資金一次性全部支付”收購款,而未設置任何業績承諾、業績補償機制或者擔保機制。對此,公司在投資者溝通會上解釋稱,母公司層面的貨幣資金儲備充足,支付能力較強,不會因為支付本次交易對價而影響下屬各控股主體的日常經營活動,不會影響公司正常經營。未設置業績承諾,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存在損害上市公司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話雖如此,這種慷慨與自信并不利于形成后續激勵與約束機制,也與市場慣常做法不一致。二是,基于本次收購是關聯交易,人們或許更容易理解這種及時、足額的“清場式”付款方式的真實意圖所在:及時補充上海集優原持有人(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香港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的流動性。至少,“遇到”上海機電這樣的買家,他們應該很開心。
股東不滿、交易所“七連問”:中船應急咋了?
5月15日,中船應急因2023年業績虧損、毛利率下降等問題,收到深交所年報問詢函。而在5月9日,中船應急召開的2023年度網上業績說明會,更被股東們指責敷衍了事。
【微評】
表面上看,5月9日的網上業績說明會與一個星期之后交易所發出的年報問詢函之間并無直接聯系。股東們對網上業績說明會“敷衍”的指責,也不是交易所發出年報問詢函的直接原因。
然而深入分析,二者之間并非全無關聯。一是業績說明會與年報之間內容上的一致性。通常,業績說明基于年報作出,二者在業績內容、說明邏輯上存在一致性。二是業績說明較之于公司年報,溝通方式更為靈活、更具有針對性。業績說明會采用會議方式進行,便于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直接就某些具體問題展開多輪問答討論,有助于了解公司經營實績。三是公司年報更強調年報內容、格式的規范性,體現上市公司經營、投資者關注以及監管部門關注的“共性問題”;而業績說明會則更能體現出席會議的公司高管的個人素質和經營能力。換句話說,業績說明會既可能成為公司高管展示自己、獲取投資者信任的絕佳舞臺,也可能成為溝通素養欠佳的公司及其高管的“滑鐵盧”。
結合本次事件,公司業績說明會的“敷衍”和交易所問詢函中的“七連問”,就反映出上市公司對業績說明會與年報之間關聯性的理解不深。股東們的不滿,不僅僅停留在對公司高管“敷衍了事”回復態度的不滿,更反映了對公司無法真正扭轉虧損、缺乏有效應對措施的失望與無奈。
點評人楊為喬系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