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奇
對于規范類退市情形,應千方百計、更大限度地維護各類退市公司的投資者利益
5月8日晚,7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均涉嫌未按時披露年度報告等信息披露違法違規。這些上市公司將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甚至面臨退市。按滬深證券交易所規則要求,年報必須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的4個月內披露。做好定期報告編制、審議和披露工作是上市公司的法定義務,上市公司董監高理應勤勉盡責,全力以赴按規則要求完成年報披露工作。有些上市公司年報不能及時披露,其中或有董監高違反了應盡的勤勉義務,若導致上市公司退市,他們是否應該承擔部分賠償責任,值得探討。
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經審計的年報,屬于規范類退市的一種情形。最近退市制度改革力度很大,新增了“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資金、控制權無序爭奪導致投資者無法獲取公司有效信息”等規范類退市情形,規范類退市多是因為控股股東、董監高等未履行信義義務。對所有規范類退市,投資者是否可以追償,都應有個說法。
先看控股股東在其中的責任。現行公司法第二十條規定,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控股股東明知占用資金可能導致公司退市,卻違規占用,即便及時予以披露,筆者認為也要承擔賠償。而且,這一情形下投資者面臨的損失,絕不僅僅是控股股東占用資金本身,還包括股票因退市產生的損失。公司股票維持在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對公眾投資者而言也屬于一項重大利益。股票退市往往導致股價大幅下跌,而只要維持上市就可保持一定估值。大股東違規運作導致公司退市,其他股東的損失部分或應包括公司退市導致的估值下降損失。
再看董監高在其中的責任。現行公司法原則性規定董監高對公司負有勤勉義務,新公司法則對勤勉義務作出明確定義——執行職務應當為公司的最大利益盡到管理者通常應有的合理注意。《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22年修訂)》對上市公司董事的勤勉義務作出具體規定,包括“及時了解公司業務經營管理狀況;對公司定期報告簽署書面確認意見,保證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等6條。董監高往往在上市公告書等文件中承諾“忠實、勤勉地履行職責”。證券法第八十四條規定,發行人及其控股股東、實控人、董監高等不履行承諾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年報不能及時披露等規范類退市情形,董監高或應承擔賠償責任。
投資者因為公司退市而產生的虧損往往較大,其中負有責任的大股東等主體,或許不應承擔投資者因股票退市而產生的全部損失。但對于其他規范類退市情形相關主體的民事責任,不少也可按照上述承諾機制來分析。
對重大違法類退市的民事追償相對比較容易追究。重大違法主要包括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由于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法律體系、損失認定等實操細則比較完善,因此利益受損的投資者向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董監高,甚至中介機構追償,相對較容易操作。但如何為規范類退市的股票投資者公平定損,可能是個難題。任何事情都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做到盡量公平即可。板塊整體正常平均估值,退市個股終止上市前一段時間的估值縮水情況,大致或可被視作投資者因股票退市而遭受的估值損失,這部分損失投資者或可向相關主體追償。
今年4月中國證監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明確指出,退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實控人、董事、高管違法違規行為對投資者造成損害的,證券投資者保護機構要引導投資者積極行權。筆者認為,規范類退市情形理應包含在其中,應千方百計、更大力度地維護各類退市公司的投資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