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瑞生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以“過程與結果并重”“激勵與約束對等”“監督與保障并行”三大原則為指引,一套創新構建的閉環運作機制,成為保障董監高勤勉盡責的“工具箱”
勤勉者,努力不懈,收獲好的結果。在現代社會,公司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實施主體,應滿足市場需求,創造經濟價值,實現社會價值。牽一發而動全身,每次對公司制度的優化深刻影響大眾的利益。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公司法,這是1993年頒布公司法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訂?;谥袊桨驳墓局卫韺嵺`,筆者嘗試解讀新公司法下董事、監事、高管“勤勉義務”的定義及范圍,并對上市公司如何用好董監高履職保障的“工具箱”、提高勤勉盡責的執行效果進行建設性探討。
如何理解勤勉義務
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條對勤勉義務作出界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負有勤勉義務,執行職務應當為公司的最大利益盡到管理者通常應有的合理注意?!毕噍^而言,“忠實義務”是一種消極義務,本質在于避免個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間發生沖突;“勤勉義務”則是一種積極義務,本質在于界定履職過程中的“合理注意”。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九十八條指出,“董事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章程,對公司負有下列勤勉義務:(一)應謹慎、認真、勤勉地行使公司賦予的權利,以保證公司的商業行為符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各項經濟政策的要求,商業活動不超過營業執照規定的業務范圍;(二)應公平對待所有股東;(三)及時了解公司業務經營管理狀況;(四)應當對公司定期報告簽署書面確認意見。保證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五)應當如實向監事會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妨礙監事會或者監事行使職權;(六)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本章程規定的其他勤勉義務?!?/p>
目前市場公認的勤勉義務主要判斷標準包括:須以“善意”為之;在處理公司事務時負有在類似的情形、處于類似地位的具有一般性謹慎的人在處理自己事務時的“注意”;有理由相信是以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的方式履行其職責等。
作為一種積極義務,勤勉更多體現在董監高的主觀意志上:面對董事會、股東會的戰略規劃、經營目標須全力以赴、使命必達,面對市場挑戰與行業競爭須積極有為、敢于爭先,面對經營管理中的問題與壓力須勇擔責任、迎難而上。
雖然目前市場上對于勤勉的界定存在一定爭議,但基于公司治理的實踐認知,董監高的“勤勉”理當與普通人的“勤勉”有所不同,其核心的差異在于董監高勤勉履職的目標是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
公司最大利益當錨定“價值最大化”
進一步需要明確的是,什么可以看成是公司的最大利益,是追求超額利潤,還是股東利益至上,抑或是長遠戰略藍圖的達成?
長期以來,中國平安董事會及管理層秉承的經營管理理念始終是“價值最大化,是檢驗一切工作的唯一標準”。早在1997年,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就提出了“價值最大化”的理念,這一理念成為公司經營管理的行動指南。價值最大化,就是公司利益最大化,是勤勉義務的最終指向與目標。市場通常理解,價值最大化具體體現為“兩力”,包括營業收入、凈利潤等外在的財務硬實力,以及企業長期競爭力、品牌聲譽、員工凝聚力等內在的軟實力。這“兩力”最終會反映到公司的市值上。
好的結果,即中國平安理解的公司價值最大化,不僅僅呈現為財務性指標和非財務性成果,而是多重價值體系的辯證統一。商業價值服從道德價值,短期價值服從長期價值,個人價值服從公司價值。公司管理層認為,價值最大化應當追求客戶、員工、股東、社會的和諧統一,其中的核心指標是市值。企業當期的營收、利潤等財務表現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司的市值表現,但市場及投資者更關心企業的未來。除了贏利預期、ROE等指標,投資者也會研究和觀察企業的治理機制是否完善、戰略規劃是否清晰、核心競爭力是否穩固,以及品牌聲譽、員工凝聚力等平衡、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價值要素。
如何實現價值最大化?長期以來,中國平安始終是“專業創造價值”的大力倡導者、堅定踐行者。在價值創造的過程中,“勤勉義務”體現為董監高專業履職,從應有之義務轉變成應為之機制,從應該轉變為必須,強調使命必達。公司在過去30多年經營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總結了“過程與結果并重”“激勵與約束對等”“監督與保障并行”的三大原則,確保全體董監高秉承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刻苦敬業的職業精神,響應監管的政策要求和行業的瞬息變化,用專業的視角、創新的意識、進取的精神,形成科學的決策和高效的執行,帶領公司不斷取得佳績。
“五大機制”打造勤勉盡責“工具箱”
在其位謀其職。上市公司董監高遵守法定勤勉義務,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具備一名善良管理人的責任,盡一名普通謹慎之人的注意只是基本要求。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以“過程與結果并重”“激勵與約束對等”“監督與保障并行”三大原則為指引,中國平安創新構建了一套閉環運作機制,專門打造了以“五大機制”為保障的董監高勤勉盡責的“工具箱”。
用人機制,選擇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自1988年創立以來,中國平安的董監高團隊始終保有國際視野兼具本土經驗。現任董監高分別為在金融、會計、法律、科技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包括安永中國前任主席、匯豐銀行前任亞太區首席法律顧問、金融研究專家、人工智能專家、會計學專家等。他們具備極高的專業素養、豐富的國內外公司治理實踐經驗,享有較高的業界聲譽,為公司帶來“專業的聲音”。
暢言機制,提高董監事履職質效。公司管理層一直高度重視與董監事的溝通。首先是會前預溝通,“求同存異”。在董事會、監事會和董事會專業委員會會議召開前,公司管理層均會就重大問題提前征求董事的意見,聽取董事的建議,并對會議材料進行修改完善,達到“一次會議、多輪溝通、快速落實”的成效。其次,會中包容開放、充分討論、科學決策。在董事長的帶領下,董事會和董事會專業委員會形成了多元開放的會議討論機制,并為董事提供了充足的討論時間。例如董事會審計與風險管理委員會的年度、中期會議需要召開一天;董事會和監事會會議,亦會為董監事預留充足的提問和討論時間,供董監事充分討論、科學決策。此外是日常緊密溝通機制。公司管理層形成定期與董事常態化溝通的流程與平臺,保持日常緊密聯系,隨時、及時響應董事關切的問題。
監督機制,助力董監高勤勉盡責。公司建立了一套以監事會為主導的董監高評價體系,本著價值最大化的基本原則,從忠實、勤勉、執行力等多個維度對董監高的履職進行量化考核與綜合評價。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董監事履職的一大特色是每年一度的董監事聯合考察,獨立董事與監事組成考察團,深入各個省份的業務一線,聆聽基層員工的心聲與訴求,監督各項戰略的執行情況。
培訓機制,提升董監高履職技能。專業是創造價值的途徑,為了幫助董監高始終具備履職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公司為董監高制作了任職須知信息,確保董監高了解集團業務及經營,以及充分明白其在上市規則及相關監管規定下的責任及義務;每年所有董監高均通過出席若干主題的外部培訓或座談會、參與內部培訓或閱讀若干主題的材料等方式,拓展并更新其知識及技能,確保其能夠作出專業科學的判斷;定期發送《董監事通訊》、監管新規及履職注意事項、行業分析報告等,幫助董監事全面掌握公司內部經營情況和外部發展環境,確保其全面掌握履職所需的信息。
保障機制,解除董監高后顧之憂。中國平安自2004年香港上市時起,即為董監高購買了責任保險,進一步強化公司治理、適當地規避董監高的個人風險,讓董監高沒有后顧之憂地審慎履職,符合最新公司法的精神,也有利于他們做出公司價值最大化的決策。當然保障與責任應當對等,除了公司層面給予的履職保障,董監高在履職過程中也應當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以價值最大化為標準,審慎、認真、公平、公正地作出決策,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能力,為公司的發展貢獻最大價值。
正是有了專業的董監高構成及科學的履職機制,中國平安的公司治理才能持之以恒地平衡各方才能、經驗及多元觀點,形成科學決策,高管及執行團隊得以在錯綜復雜的商業背景下不斷化解風險、把握機遇、迎難而上,實現公司價值的穩健提升。
加強公司治理是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永恒主題。隨著市場法規、監管政策及行業認知的進步與完善,新公司法的各項要求,將有助于進一步引導上市公司規范運作、董監高勤勉盡責,為資本市場樹標桿、做表率。中國平安也會繼續以價值最大化為引領,為董監高履職提供完備的保障機制“工具箱”,構建多方協作、相互監督、科學決策的平臺,為公司和利益相關方創造更大的價值,為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平安力量。
作者系中國平安董秘兼品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