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晴
可持續轉型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亦是當前推動全球金融監管、資產組合和行業規則重塑的重要動力。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使得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硬指標”得以明確。在這個共同目標下,世界各經濟體逐步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各項政策的制定框架,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不斷落實為國民可以享受的實際成果,并且逐步推動國家經濟結構、社會形態、監管框架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
其間,時任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Carney)提出了“地平線悲劇”的概念,認為氣候變化不僅關乎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質量和長遠福祉,還會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產生深遠影響。他認為,在目前的金融估值體系中,氣候風險仍然是一個給定的外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未被市場機制捕捉,沒有反映在資產價格上。但是氣候風險的頻發,越來越可能引發金融資產大規模突發式的重新定價,可能對金融系統穩定形成現實威脅,再著手防范就太晚了。因此,需要更及時、更長遠地調整現有的金融監管框架和市場結構,來實現各個資產類別、行業及公司對氣候風險的重估。
新的“地平線”帶來新機會。氣候變化風險的本質在于,如何評估經濟活動中每個主體/公司應對綠色轉型風險的穩健性,確保市場有充足的信息對氣候風險進行定價,這是當前金融市場面臨的最大挑戰。從2015年開始,G20峰會要求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著手應對氣候風險,為此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迅速成立,針對如何披露氣候風險和潛在財務影響,于2017年發布了建議報告,協助市場主體制定有效的氣候信息披露方案。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成立了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為氣候信息披露提供一個全面的、符合可持續發展披露標準的全球基準。經過2022年的市場咨詢,2023年6月,ISSB正式發布了兩份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的終稿(以下簡稱“ISSB準則”),標志著國際社會在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可比性和統一性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ISSB準則之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國際組織已經著手建立可持續信息披露框架,不斷增加可持續和氣候變化風險的信息透明度。除了由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轄下的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氣候信息披露標準委員會(CDSB)等機構頒布的多套國際信息披露標準,也被全球不同市場或不同行業的公司廣泛采納。
多套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共存有利有弊。一方面,多套信息披露標準共存,可以形成多角度的衡量體系,全面反映可持續轉型的風險和機遇。這在某種程度上符合E(環境)、S(社會責任)、G(公司治理)涵蓋可持續投資三大性質不盡相同的業務領域以及繁復分項指標的現實狀況。另一方面,不同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也造成彼此之間缺乏足夠的可比性,增加了全球投資人對可持續信息進行甄別比較、對可持續資產進行分析估值的難度和成本。
ISSB準則的出臺有望形成一套全球通用的可持續披露語言,具體包括《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號——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披露一般要求》(簡稱“S1”或“一般要求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氣候相關披露》(簡稱“S2”或“氣候披露準則”)。兩份ISSB準則清楚闡明了信息披露主體需要報告哪些內容,以滿足全球投資人對可持續信息的需求,從而獲得具有可比性的可持續投資信息。
ISSB準則發布后,迅速得到國際監管機構的積極回應。2023年7月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對ISSB標準全面審查并批準,認為ISSB準則可以作為全球資本市場的框架,幫助參與者評估可持續風險和機會。IOSCO是全球主要的金融監管標準制定機構之一,它對ISSB準則的認可和背書,將深刻影響全球230多個成員監管機構和交易所的披露準則。
目前,企業需要一定時間準備氣候相關風險信息披露工作,建議從三個方面提升相關能力。
1.提升對氣候信息披露的認識,豐富知識儲備。
氣候相關風險信息披露工作可能涉及公司業務運營各個層面,但調研發現,從董事會成員到普通員工,大部分公司內部對氣候信息披露這一工作的認識相對不足。同時,大多數公司也缺乏相關的知識和信息準備,需要依賴第三方機構來協助提供氣候信息披露。為此,公司需要向內豐富知識儲備、達成共識,向外廣泛參與市場網絡、聯絡氣候資源、降低披露成本。
2.著手構建規范體系,獲得氣候披露相關的可量化信息。
新的披露準則需要用一定的定量指標代替現有的定性描述。公司需要逐步完善信息匯報體系,梳理、挖掘更多可量化信息,以滿足從定性描述到定量指標披露的轉換。對于供應鏈的間接碳排放信息,由于供應鏈結構相對復雜,并且供應鏈涉及的公司并不一定有充分的信息披露,特別是一些小型或海外公司,因此需要在產業鏈的上下游逐步增加數據采集點,獲得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
3.考慮跨市場和行業運營的特殊性。
不同行業存在不同的碳排放特點,例如,信息技術行業的排放量較低,而能源行業的排放量較高,可根據一定的行業特點相應采取特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
ISSB準則的正式發布和落實,將持續優化氣候相關的信息披露的政策框架,這是順應全球綠色發展的大方向。同時,本地市場也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在采納全球性的可持續信息披露ISSB準則與本轄區實體的現實狀況之間尋求平衡,為國際規則、標準與當地市場的相互融合提供試點和經驗。
作者系資深國際金融學者,富布萊特加州伯克利大學訪問學者,香港金管局及清華五道口客座研究員,香港大學博士,著有《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等專著。本文根據作者在中國國際金融30人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