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旭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7-0123-06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大提琴自引入中國以來,歷經本土化革新和普及化進程,其深邃音色和情感表達力使其成為音樂審美的重要媒介。在美學層面,大提琴音樂展現出豐富的音色變化和情感張力;在文化交融與創新方面,大提琴藝術汲取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凸顯音樂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大提琴藝術已成為連接東西方音樂、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推動公共美育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本文主要闡明大提琴藝術在中國公共美育教育中的應用及其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提琴? 公共美育? 美學特征? 藝術教育
2019年3月,《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校美育工作與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與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還不相適應”,要明確圍繞“強化普及藝術教育”“提升專業藝術教育”“改進藝術師范教育”三個重點領域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教學。該《意見》不僅將美育定位為審美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更強調其在情操培養、心靈陶冶,以及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這種對美育功能的全面認識超越了單純的藝術技能傳授,將其提升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升國民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在此背景之下,大提琴藝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公共美育教育的聯系尤為緊密。大提琴藝術教育的價值遠遠超越單純的演奏技巧教學,通過這一藝術形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而且還能深入滋養情感世界,塑造高尚情操,并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此外,大提琴教育還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為社會輸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深入探討大提琴藝術在公共美育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價值。
本文通過對大提琴藝術在我國的歷史發展、美學特征及其在公共美育各個層面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論述,探究大提琴藝術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服務于公共美育事業發展。
一、大提琴在我國的歷史發展與美學特征
(一)大提琴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回顧
大提琴是16世紀誕生于意大利的弓弦樂器,歷經逾四百年的改良與演進,已經成為全球音樂舞臺上備受矚目的樂器之一。大提琴“既有擬人化的外形,又有擬人化的聲音,更賦有作用于人的精神。可以說,大提琴在西洋樂器中是人格化的典范,更是人類精神溝通和傳播文化的工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大提琴這一樂器在中國的最早文獻記載可追溯至清朝時期的宮廷音樂。它是由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大提琴不僅豐富了中國的音樂文化,也見證了東西方藝術的交融。20世紀初期,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音樂界出現一批比較專業的大提琴演奏家,同時,眾多有志于音樂的學子遠赴海外深造大提琴藝術。自20世紀20年代起,大提琴在中國的音樂領域迅速嶄露頭角。進入20世紀30—40年代,大提琴的演奏藝術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與接受。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大提琴作為高雅藝術的代表,其在中國的普及程度也實現了質的飛躍。
大提琴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也是一個西洋樂器民族化的過程。在這個民族化的過程中,藝術創作者們為大提琴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從20世紀50年代王連三創作的《采茶謠》到21世紀的《天上青海》《木卡姆印象》,許多優秀作品都展示了先輩們對大提琴民族化道路的探索。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提琴藝術在教育與演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新一代中國青年演奏家憑借其精湛卓越的演奏技藝和深厚的藝術修養在社會上贏得廣泛的贊譽與認可。隨著大提琴在中國社會上的地位逐漸提高,大提琴普及教育和大提琴藝術活動也走進人們的視野,如:2000年的北京藝苑大提琴沙龍、2007年北京—太原愛琴大提琴夏令營、“愛琴杯”大提琴比賽等,諸多活動不僅豐富了公眾的藝術生活,還有效加快了大提琴藝術教育在中國的普及化進程。它們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人們對大提琴藝術的熱情,提升了公眾對音樂藝術的認知和審美品位,切實地將大提琴音樂藝術融入公共美育的廣闊天地之中。
(二)大提琴的美學特點
1.音色與情感表達美
大提琴音域寬廣,其音色深沉而又富有變化,相較于其他樂器,大提琴能夠釋放出深沉而充滿力量的音色,同時又能細膩地描繪優美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這種音色的多樣性賦予大提琴在音樂作品中扮演多重角色的能力,無論是表現深邃的低音還是演繹如歌的旋律,它都能以極高的藝術性呈現出來。大提琴這種獨特而引人共鳴的聲音特性,使它的音樂旋律流淌如同詩歌,能夠觸動聽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從而在音樂審美教育中建立起一種親密無間的溝通橋梁。
在公共美育實踐中,大提琴憑借其溫暖飽滿的音色特質可以有效地傳遞音樂的情感內涵和美學價值,使得廣大聽眾能夠在聆聽過程中體驗到音樂藝術的深刻魅力,進而提高公眾對于音樂藝術的感知能力和鑒賞水平,提高社會公眾的藝術修養,加快美學教育進程。
2.文化交融與創新——多樣性與開放性
大提琴自傳入我國開始就深深扎根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經過先輩們不斷地改革與創新,積極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結合本土的音樂成分,創造出兼容并蓄的新作品。大提琴在文化交融過程中,極大地豐富了自身的音樂美學維度,使其音色之美展現出多樣性和包容性特點,這不僅讓大提琴成為連接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座獨特橋梁,更在公共美育層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通過那悠揚深沉的音符,啟迪廣大聽眾對音樂藝術的理解與感知,增進跨文化交流,推動公共審美水平的全面提升,從而在無形中構建起一座跨越時空、融匯東西方音樂之美的公共藝術教育橋梁。
二、探析大提琴在公共美育中的功能
公共美育作為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已成為提升全民素質、塑造人文環境的重要途徑,公共美育承擔著傳承優秀文化、塑造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思維等多重任務。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音樂藝術以其獨特的語言性超越文化和國界的限制,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還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大提琴作為音樂藝術的一部分,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公共美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提琴作為一種情感表達媒介,可以幫助演奏者和聽眾深入探索音樂蘊含的情感,并通過音樂交流促進情感表達和人際交流與共鳴。在藝術教育層面,大提琴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培養獨奏、合奏能力的藝術形式,更是一個全面培養個人審美素質、情感表達,以及身心協調的有效載體。在社會文化層面,大提琴藝術作為一種跨越國界的藝術形式,通過音樂會、公益講座等形式,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而且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
(一)藝術教育功能
大提琴藝術作為一種深沉而富有表現力的音樂形式,其在公共美育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藝術教育功能角度來看,大提琴藝術教育在審美能力培養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學習和欣賞大提琴的豐富音色和深沉情感,學生和觀眾能夠開闊審美視野,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音樂鑒賞水平,通過學習和欣賞大提琴音樂,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音樂語言的獨特性與表現力,從而提升自身藝術修養。同時,大提琴教育在情感表達和心靈溝通方面發揮了橋梁作用。演奏大提琴的過程不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情感的交流。學生學習如何將個人情感融入音樂之中,而音樂的力量能夠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和共鳴,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另外,學習大提琴演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耐心與毅力,還能夠培養精確的協調能力與專注力,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個人綜合素質培養方面,大提琴藝術教育展現出其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首先,通過學習大提琴,學生能夠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學會在旋律與和聲中捕捉美、感知美,這不僅豐富了個人的情感世界,而且促進了審美素養的提升。其次,大提琴演奏要求學生高度的手腦協調、肌肉控制與情感投入,這種身心并用的過程對于鍛煉意志力、增強自控力、提高專注度等具有顯著作用,有益于身心的和諧發展。再次,大提琴演奏中的即興創作和對音樂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為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肥沃土壤。最后,參與合奏和演出活動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學習如何在集體中發揮個人作用,同時學會傾聽與合作。
(二)社會文化層面
在社會文化層面,大提琴在公共美育中的功能同樣顯著。大提琴作為一種在全球范圍內廣受歡迎的樂器,其在文化交融與創新,以及社會文化影響方面的作用是多維度和深遠的。大提琴作為文化交融媒介,它不僅在西方古典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在全球不同文化的音樂傳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提琴作品涵蓋從古典到現代、西方到中國等各種音樂風格的作品,它們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人文情感內涵,在我國,大提琴演奏家們將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演奏技巧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音樂作品,促進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限于音樂風格,還涉及演奏技巧和表現形式,為大提琴藝術帶來新的風貌和特色。此外,大提琴在推動音樂藝術創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演奏者和作曲家不斷探索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形式,例如通過結合傳統民族樂器演奏技巧,使大提琴在現代音樂作品中展現出新的音色和表現力。
在社會文化影響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提琴在中國各個地區的普及程度有了顯著提升。它不僅在專業音樂廳中演奏,也走進學校和社區,成為音樂教育的一部分,提高了公眾的音樂素養和文化參與度。
大提琴教學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才,并作為音樂愛好者的業余愛好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此外,大提琴藝術還能促進社會和諧與情感溝通,通過文化交流活動、公開演出等形式,增強了公眾之間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撐。大提琴藝術教育的發展順應素質教育的時代需求,它不僅提供了專業技能培養,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為他們的多元化職業道路奠定基礎。隨著社會對藝術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大提琴藝術教育正逐漸成為推動社會美育發展、提升全民文化素質的重要力量。
三、大提琴在我國公共美育實踐中的案例
(一)大提琴公益課堂
2024年2月23日,棗莊市文化旅游事業發展中心與棗莊市文化館聯手策劃了一場具有影響力的公共文化藝術活動——邀請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克里斯多夫·亨克爾教授蒞臨棗莊開展大提琴公益大師課。此次活動的主要目標在于提升棗莊市區域內的大提琴演奏技能和藝術欣賞水平,特別是在學生群體中。通過舉辦此次公益性質的大師課程,為人們搭建了一個獨特且珍貴的平臺,使當地居民能夠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并深入學習高雅藝術。在這場大師課中,克里斯多夫·亨克爾教授以其深厚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吸引了大批大提琴藝術愛好者聚集于棗莊市文化館,一同沉浸于大提琴藝術的魅力之中。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棗莊市民的藝術修養,更從實質上推動了地方文化藝術教育進步,有力促進了公共美育事業的發展。
在信息化時代,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等已成為推動公共美育發展的新引擎,為藝術教育提供了創新的傳播途徑。這些平臺以其高度的互動性、便捷性和娛樂性,使得大提琴等音樂藝術形式的教育變得更加親民和易于接觸。以中央音樂學院的趙旭陽老師為例,他利用抖音直播和抖音短視頻等形式,向公眾普及大提琴在演奏中的重難點和音樂表達技巧,觀眾可以直接提問,實現即時互動,這種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參與感。趙老師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短視頻平臺將大提琴藝術帶入大眾視野,實現藝術的平民化和生活化,使之成為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文化體驗。
通過上述分析,無論是公益大師課還是通過抖音開展的大提琴公益課堂,這些案例不僅是對公共美育普及方式的創新探索,更是對公共美育內容的深度拓展和質量提升。這些案例的成功不僅加深了公眾對大提琴藝術的認識和喜愛,還打破了時空局限,推動了公共美育的發展,使大提琴藝術可以走進千家萬戶。
(二)大提琴藝術節
相比于公益課堂、短視頻平臺等方式,大提琴藝術節就更具專業性。作為專業性更強的藝術活動,大提琴藝術節以其高度的專業性和豐富的活動內容,為公共美育提供了更為深入和全面的教育途徑。去年,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的第六屆國際大提琴藝術節,以及青島國際大提琴藝術節,均在推進大提琴公共美育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兩個大提琴盛會不僅匯聚了世界級的大提琴藝術家,給聽眾提供了高水平的音樂會,而且通過論壇、大師班等多樣化活動,成功打造了一個全民均可參與的藝術教育平臺。這些精心策劃的活動不僅顯著提高了公眾對大提琴藝術的了解和欣賞能力,而且在推動大提琴藝術的普及和傳承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上海音樂學院主辦的第六屆國際大提琴藝術節為專業音樂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的高端平臺,推動了大提琴藝術教學與研究工作。該藝術節通過公開大師班和音樂會,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藝術體驗,有效增強了公眾對大提琴藝術的興趣和參與熱情。同樣,青島國際大提琴藝術節也特別注重藝術與教育的融合,通過精心設計的音樂會和大師班,實現了藝術教學與實踐的無縫對接。此外,該藝術節通過設立如“最佳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等獎項,激勵了更多的青年音樂學習者,同時也吸引了國內外諸多大提琴愛好者和專業人士,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并顯著提升了地方的文化形象。
相比而言,青島國際大提琴藝術節更注重藝術普及、文化交流和地方文化推廣,而上海音樂學院的藝術節則更側重于專業學術交流、藝術教育創新和藝術市場的發展。藝術節的成功舉辦,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公眾的藝術體驗,還能吸引更多的聽眾和贊助商,對藝術市場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學校音樂教育改革中的大提琴藝術
在近年來國家對美育教育的大力提倡下,眾多中小學紛紛開設音樂、美術等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鄭州航空港實驗小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該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采取一系列創新性的教學策略,將大提琴藝術納入其常規音樂教育課程之中,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音樂修為。學校在確保教學質量方面不遺余力,引進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在課程設計上,鄭州航空港實驗小學巧妙地融合理論與實踐,通過一對多的聲部排練、個性化的一對一技巧課、樂團合作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模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促進了他們個性化才能的發展。此外,還積極為學生提供實踐演出平臺,包括組織演出和比賽等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入感悟大提琴藝術的美學價值。這種實踐性學習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加深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知。學校的教學活動嚴格遵循公共美育理念,致力于通過藝術教育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
鄭州航空港實驗小學的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藝術教育課程內容,而且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校的成功實踐不僅證明大提琴藝術在公共美育中的深遠影響,也為其他教育機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為我國公共美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創新活力。學校的做法凸顯了藝術教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以及其在推動社會文化進步中的關鍵角色。
四、結語
大提琴藝術在中國公共美育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歷史發展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種既保持西方音樂傳統精髓又富含東方韻味的獨特美學形態。大提琴藝術以其寬廣音域、深邃音色和豐富情感表達等特質,不僅啟迪和提升了公眾尤其是學生群體的審美感知與音樂鑒賞能力,還在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協調技能和團隊協作精神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大提琴藝術不受時空限制,融匯古今中外各種音樂風格,為公共美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有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無論是通過公益大師課、線上平臺的宣傳,還是國際藝術節等形式,大提琴藝術正逐步打破壁壘,走進尋常百姓生活,成為公眾日常可接觸和體驗的音樂文化元素。中國各地如棗莊的大提琴公益大師課和國際大提琴藝術節等實例,驗證了大提琴藝術在不同年齡和社會群體中的廣泛普及,以及其在提升國民審美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學校教育改革過程中,將大提琴藝術納入常規音樂課程,并借助專業教師指導和多元教學方法的創新模式,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大提琴藝術的魅力、鍛煉音樂技藝。
大提琴藝術在公共美育中的角色不僅是傳承優秀文化、培養藝術人才的教育手段,更是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增進人際交流、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提琴藝術將繼續在公共美育事業中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為提升全民藝術素養、構建多元包容的社會文化環境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費仁英,蔡曉靜.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中舞蹈美育的價值審視及融合路徑[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Z].2020-10-15.
[3]聶雙編.中國大提琴演奏藝術與中外經典樂曲匯編[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4]于小涵.大提琴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作用以及發展[J].黃河之聲,2022(08):146-148.
[5]蔣莉,蔣琴.大提琴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及演奏技法探究[J].音樂生活,2022(05):75-77.
[6]蔡菁婧.大提琴演奏初級階段的教學要點解析[J].藝術教育,2023(09):103-106.
[7]原野.提升大提琴教學質量的思考——評《大提琴教學瑣談》[J].中國教育學刊,2023(07):156.
[8]管依瑾,胡碧瑜.新媒體時代高校音樂課程教學的創新發展研究——以H高校《聲樂》課程為例[J].戲劇之家,2024(03):172-174.
[9]劉欣欣,劉學清.中國大提琴藝術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10]Huang Ling.論大提琴在中國的發展及音樂創作的民族化歷程[D].濟南:山東大學,2014年.
[11]陳果.我國大提琴學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音樂教育與創作,2022(07):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