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釗 曾祥虎 魏慧 馬偉
甘肅省農廣校自1981年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1990年由省教委、省計委批準納入甘肅省成人中等專業教育管理序列。多年來,甘肅省農廣校沿用省市縣三級辦學體制,采取“農學結合、送教下鄉”的教學模式,通過在鄉村開設教學班方式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退伍軍人開展中職學歷教育。截至目前,共培養中職畢業生45839人、中專后繼續教育畢業生18720人。
一、中職學歷教育工作情況
(一)辦學體系成熟。甘肅省農廣校立足全省體系辦學實際,通過加強與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銜接,將農廣校納入省教育廳直屬辦學范疇,為農廣校單獨設置信息管理窗口,業務直接歸省教育廳主管,全省統一注冊辦證,減免了招生錄取注冊費用。目前,甘肅省招生校由10年前的13所發展到現在的27所,招生校最多的為慶陽市6所,定西市5所,武威市4所,特別是山丹縣、民勤縣、涼州區、鎮原縣等校已連續多年招生不斷線。
(二)學生規模穩中有升。多年來甘肅省農廣校中職學歷教育招生呈現低位保持,2013—2018年招生規模保持在年均600人左右。甘肅省各級農廣校根據農業農村部和教育部關于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要求,主動把中職學歷教育切入到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中,形成了上級主管部門政策支持、省校統籌、市校推進、縣校實施,合力推進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的良好局面,在校生規模逐漸增加。2013—2020年在校生規模穩定在1300人左右,2021年開始逐漸增加至1800人左右,2023年招生1074人,為近十年來最多的一年,在校生人數達1858人。
(三)專業設置更加合理。多年來,甘肅省農廣校堅持“以產業定專業、以專業促產業”的原則,結合甘肅省六大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以及農民學習的特點開設專業和制定教學計劃,其中“家庭農場生產經營”連續五年開設39班次,“農民合作社運營管理”開設10班次,“農村綜合管理”開設9班次。在課程設置方面甘肅省農廣校按照“學得會、用得上”要求,開設了“法律基礎與農村法規”“鄉村振興政策與實踐”2門基礎通識課;圍繞六大產業和發展絲路寒旱特色農業必需的專業能力選擇專業能力課;各市縣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尤其是圍繞當地發展特色產業的需求開設產業專題課,改變了以往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情況,給教學班充分的自主權,能夠把所學和發展的產業結合起來,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
(四)實踐基地全面發展。目前全省已建實踐基地765個,從行政區域看,實踐基地數量最多的三個區域為:酒泉市最多169個,占比22%;臨夏回族自治州98個,占比13%;張掖市75個,占比10%。嘉峪關市、金昌市、甘南藏族自治州、蘭州新區的所轄區縣人口基數小,所建實踐基地數量少。從主體單位類型看,實踐基地前三為農民合作社371個,占比48.5%;農業企業216個,占比28.2%;其他類133個,占比17.4%。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初步建立合作,建設實踐基地8個。從產業類型看,實踐基地排名前三為種植285個,占比37.3%;畜禽養殖188個,占比24.6%;其他類94個,占比12.3%。水產養殖、鄉村信息產業基地數量最少,僅為各1個。
(五)招收學員情況。
1.學員年齡結構。近五年來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共招生4150人,其中22歲及以上占96.22%,其余年齡段均不足1%。
2.學員性別結構。近五年來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招收男性2570人,占61.93%,女性1580人,占38.07%。
3.學員政治面貌。近五年來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招收的學員中,群眾3402人占81.98%,黨員720人占17.35%,團員28人占0.67%。
二、主要創新工作
(一)產教融合創新教學。針對農民學員居住分散,忙于農活,難于長時間集中學習等現狀,甘肅省農廣校按照“標準不變,模式多元,學制靈活”的原則,學習形式采用“就地就近,農學結合”的模式,在教學方式方法方面結合農民學習特點和當地產業發展,合理設置集中面授、現場教學、線上學習、實踐輔導和崗位實踐等環節。在學習時間安排上,盡可能把教學內容按農時農事安排,盡可能做到“學什么干什么,在干中學、在學中干”。積極聯系隆平高科,在“甘農云”App開展線上免費教學,擴展原有網課資源,現有課程24門560學時,涵蓋畜禽生產技術、家庭農場生產經營、農產品營銷與儲運等多個專業,并按照各專業需求設定必修課和選修課,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學員的學習需求。
(二)加強農民教育研究。面對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萎縮,農業職業教育難以為繼的困境,甘肅省主動尋求出路謀發展,一是圍繞“誰在種地,誰來種地,誰來種好地”開展調查研究。二是選取近3年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的縣市區和開展農民中職學歷教育的農廣校,從主管部門、培育機構、參訓學員(含中職學員)3個層面開展全省高素質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三是對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試點開展調研,了解教學方案、環節落實、基礎保障、創新教學等方面具體情況,探索現場教學、崗位實踐等環節的創新模式。通過調查和課題研究,以培養高素質農民為目標,為中等職業學歷教育指明了方向,創新和實踐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提升的新方式新方法。
(三)開展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提升教學試點工作。根據中央農廣?!伴_展教學改革試點”和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做好學歷教育試點工作”的要求,甘肅省農廣校從全省擇優選擇有一定辦學條件和基礎、連續招生、學員積極性高的民勤、山丹、安定等10所縣校開展中職學歷教育試點工作。通過試點改革,促進中職教學標準化,優化教育教學供給。一是突出區域特色制定“一班一案”。指導各試點校結合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突出教學設計創新性、教學實施規范性、教學服務精準性制定“一班一案”教學計劃,明確專業選擇、培養目標、教學形式、課程選擇、教學安排、實踐教學、教學管理和考察考核等方面安排。二是緊貼生產實際落實重點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方面,基礎通識課及專業能力課按照中央農廣校要求設置,產業專題課緊貼所選專業及自身實際自主確定,靜寧縣開設“靜寧蘋果生產栽培技術”,涼州區開設“玉米生產”“糧食儲藏與加工”,天祝校開設“天??h藜麥栽培技術規程”,實現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教學安排與農時農事、集中學習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教學安排方面,集中面授環節邀請省內專業學者、高校教授圍繞鄉村振興、糧食安全等當前國家大政方針及專業培養要求課程進行集中授課;現場教學環節,組織學員深入到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示范區、農業產業園、現代農場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觀摩學習;線上學習環節,指導學員通過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云上智農”“甘農云”等App開展在線學習,或結合農時特點,通過學員QQ群、微信群,推送相關農業信息;實踐輔導、崗位實踐環節,充分與高素質農民培育跟蹤服務相結合,聘請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到學員生產一線,及時解決學員的實際問題,組建學習小組,統一或自發開展各類生產實踐活動,豐富實踐教學內容。考試考核方面,按照省校教學日程安排,每年考試2次。三是及時跟進加強教學管理。省校每年召開2次線上工作推進會,各試點校成立了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試點專班,召開3次以上專題會議,跟進教學進度,確保教學環節落實落細。制定了包含6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的甘肅省高素質農民學歷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并對10個試點校進行績效評價打分。綜合績效評價結果和實際工作開展情況,實行末位淘汰制,對后三名試點校予以更替。在省校同各試點校的共同努力下,試點校招生規模穩中有增、教學質量逐步優化、教學資源不斷豐富、社會影響持續提升。
(四)提升師資隊伍能力。一是全省農廣校系統通過聘請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技推廣機構專家教授擔任兼職教師,建立了教育培訓師資庫,目前參與教學的教師211人。二是每年舉辦全省高素質農民培育校長能力提升研修班、骨干師資能力提升研修班,年培訓全省農廣校專職教師、農民田間學校負責人400人左右。三是組織全省農廣校系統教學技能大賽和說課大賽、“農技之星短視頻大賽”“中央農廣?!拎l村英才計劃”數字新媒體培訓等活動,遴選優秀師資參加全國能力提升培訓和比賽。四是由農廣校系統教職工為主努力開發特色課程,編印了《藜麥栽培技術》《香菇高效栽培技術》等本地教材,其中1項獲得中央農廣校資助的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優秀選題三等獎,3名教材作者被納入中央農廣校教材選題庫和教材編寫專家庫,4名優秀教師、3部優秀視聽作品入選全國農民教育培訓宣介名單。
三、工作成效
(一)張掖山丹?!耙挥柸蹦J?。張掖市山丹校著力打造“一訓三育”培育模式,即在抓好集中培訓的基礎上,突出建好基地實訓育、用好師資幫扶育、優惠政策鼓勵育的“三育”措施。積極發展指導農民田間學校與實訓基地的建設,將農民田間學校的建設納入日常工作當中,全縣建成滿園春農牧專業合作社等7個農民田間學校。同時運用網絡、電視等多種手段進行教學,在田間地頭、鄉間小道以及休息時間進行培訓。
(二)武威市涼州區“六強”培育模式。武威市涼州區校堅持“育”字為本,探索采取“六強”培育模式。一是強學員。嚴格準入條件,優先選擇干得好、有潛力、帶動強,從事農業主導產業的學員參加中職教育。通過個人申請、鎮村推薦、區級審定,建立培育對象庫,儲備了強大的學員培育資源。二是強師資。聘請高校、農科院所專家,“土專家”“田秀才”傳技授藝,形成“項目引領攀高、基地帶動示范、專家傳經指導、科技助力提升”的教育格局。三是強實訓。安排學員在區域產業特色突出、基礎設施條件好的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民田間學校,現場培訓,現場找答案、找差距。四是強觀摩。組織學員赴山東、四川等地區的理念新、實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觀摩學習,全面接受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五是強宣傳。通過電視、武威日報、涼州融媒、桑麻話涼州、微信群等媒體公眾號對學員聯農帶農、興農富農,促進農民增收的典型榜樣故事進行宣傳報道,不斷提升中職教育知名度和影響力,涌現出李德福、張萬明、張志權等一批產業示范典型。六是強總結。認真開展質效評價工作,抓實落細教學環節,日常督促查漏補缺,完善工作有效資料,總結特色亮點,有力提升培育質效。
(三)蘭州市農廣?!叭鋈龑崱迸嘤J健Lm州市校著力打造“三扶三實”高素質農民培訓品牌,堅持“以農為根、以教為本、特色立校、育才強農”的探索實踐,培訓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創辦“蘭州農廣”網校,依托“云朵課堂”教育平臺開展線上培訓,已注冊學員1800余人,發布相關培訓課程280余講,累計培訓學習人數達6.17萬人次,開發視頻課件105個。創新探索“蘭州市農廣?!?2335農村遠程教育模式”被評為2020年全國農民教育培訓 50 個優秀典型案例之一。目前大部分學員已成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骨干力量,涌現出了一部分先進代表,據統計有省部級勞模3名、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78名,各級農業致富帶頭人20多人,省市級土專家18人,17人獲得農民技術職稱。建成農民田間學校及實訓基地49家,其中2所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田間學校。
(四)定西市隴西縣“五個一”培育模式。定西市隴西縣校采用“農廣校+農民田間學校+實訓基地”“農廣校+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和“農廣校+高等農業院?!钡榷喾N培訓模式,積極探索總結“五個一”工作舉措,即開展一個調研、制定一個方案、搭建一套載體、建立一套機制、做好一個評價。通過加強黨建引領、突出產業優勢、壯大師資隊伍、改善教學條件、打造課程體系、提高辦學水平、強化體系建設、加大典型宣介等方面,全面推動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教學能力建設。目前有46名學員領辦創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11個,創建“甘味”品牌5家,注冊商標11個,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6個,參加博覽會、展銷會等27場(次)。有13名學員分別榮獲“全國百強農產品經紀人”“全省農業勞動模范”“定西市勞動模范”“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全市城鄉綠化工作先進個人”“東西部協作招商大使”“隴西藥都工匠”、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省高素質農民創業達人”“縣領軍人才”等稱號,這些“新農人”已成長為引領當地現代農業發展,帶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
(作者單位:甘肅省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