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字智能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精準思政已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新樣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時空場域發生了深刻變化,需要切實抓住提質增效的“硬核”問題。在精準化思政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高職院校面臨“信息繭房”與個性需求的制約,技術賦能與數字倫理的沖突、基層思政工作隊伍建設與協同育人的挑戰等現實問題。為實現精準化思政教育提質增效的目標,高職院校應做到全面理解其核心概念,積極探索大數據技術賦能精準思政的工作路徑,精準構建教育內容,提升思政隊伍教育技能,更迭理念實現優化資源與協同育人,精準評估教育成效,健全精準思政體制機制,不斷推動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在精準思維下持續縱深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精準化思政教育;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8-0035-04
一、全面理解精準化思政教育的核心概念
(一)深入了解精準思政的內涵生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時代背景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教育內容的時效性、教育方法的創新性以及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等。為適應新時代要求,精準思政應運而生。精準思政作為一種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旨在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精準思政的內涵構成包括教育對象識別精準化、教育內容供給精準化、教育方法選擇精準化三個方面。精準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既源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又是對傳統思政教育理念的創新和拓展。在理論背景上,精準思政教育得益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學理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因材施教”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強化精準思維”的重要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學理論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認為教育應該體現個性化,這為精準思維提供了理論支撐;“因材施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智慧,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這一思想為精準思政提供了理論借鑒;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精準思維,要求在各項工作中做到精準施策、精準發力,這為精準思政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科學把握精準思政的核心要義
科學把握精準思政的核心要義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把握規律性是實施精準思政的前提基礎。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要從整體上遵從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三大規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各環節之間的因果聯系和相互作用,為最終精準提升思政教育質量提供方法論和著力點。第二,彰顯時代性是落實精準思政的必然要求。[1]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維度更加多元化,內容愈發豐富翔實,同西方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愈加艱巨復雜,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精準研判,解開學生的“思想疙瘩”,破除精神上的“藩籬桎梏”。第三,突出針對性是開展精準思政的題中之意。考慮學生發展的全面性、不同年級的層次性、個體的差異性和成長成才的動態性,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真正解決教育對象的現實問題。同時信息智能技術為精準研判學生思想動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以物聯網、大數據等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個性化服務等方面顯現出人力不可比擬的優勢。
(三)充分認識精準思政的特征詮釋
精準思政作為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與新模式,除具備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征外,也因現代信息技術介入、數字化變革和人工智能參與等因素而增添了一系列嶄新的特性。[2]一是精準思政內容供給的定制性。通過深度挖掘學生個體特征信息和學生所處不同場域的數據信息,建構出科學的數據模型,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發現學生日常隱匿的細節和特征,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真實訴求,從而改變原先傳統“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利用個性化教育策略,開展“適合的教育”實踐,以新技術賦能教育增效,點燃每個學生的潛能,做到分類指導、一人一策。二是精準思政運行過程的可控性。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經歷著深刻的數字化重塑,精準思政使得教育流程可選擇,破除了傳統思政教育“千人一面”的籠統式教育,可以借助大數據獲取教育過程各要素相關數據,優化教育流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組織施教、對癥下藥。現代科學技術為思政教育置于可量化的維度提供了可能,教育者在追溯和反思某個具體環節時得以高精度還原,基于數據建模和可視化技術可以直觀呈現受教育者當前在思想內化和行為外化的具體表現,追蹤教育具體步驟、環節和要素的落實情況。三是精準思政實施反饋的實時性。精準思政彌補了傳統思政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由于信息反饋不及時而導致教育效果欠佳的缺陷,能夠根據數據的采集、分析對教育流程和行為進行實時動態調整,“秒級響應”學生的即時需求,智能化診斷異常問題,高效化實現教育目標,自動化調整教育行為。
二、高職院校實施精準化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供給與學生內在需求不匹配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帶來新時代高職院校精準化思政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對思政教育的需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而教育者預先安排、統籌包辦的“低配版”思政供給很難滿足學生的內在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不對等、供需錯配和供求失衡是高職院校精準思政在實施過程中的瓶頸與障礙之一。[3]一方面,高職學生對精準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需求度不高、重視度不強,自主參與度較低。近幾年,思政教育供給資源數量急速上升、途徑日益拓寬,使高職學生從大量的供給中篩選出優質的資源進行精準學習的難度也隨之增大,供給資源的水平和難度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另一方面,由于高職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精準化思政教育的效果能否實現,關鍵取決于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在實施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缺乏對高職學生的文化背景、實際需要、認知水平、個性差異的綜合考量,而互聯網和新媒體工具又使新時代高職學生的新舊需求出現快速更迭,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往往缺少敏銳的洞察性、轉換的靈活性和快速的適應性,無法做到結合新時代高職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來刺激其思想政治教育需求。
(二)思政隊伍精準思維能力滯后協同能力不強
高職院校思政隊伍協同合力的意識較弱、教育者的精準思維能力滯后等原因導致精準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高效開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精準思維已被廣大教育者普遍認同和接收,但是缺乏在教育實踐中相對應的精準思維能力,往往停留在教學“舒適區”,任由其精準思維習慣性缺場。[4]精準思政依托于現代科學技術,高職院校教師普遍能夠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知識,但融媒體能力素養相對滯后,網絡科技的使用熟練程度并不理想,智能化大數據等領域的知識儲備和運用能力較弱,僅停留在“結合”階段,層次較淺,在工作推進中難免出現生搬硬套的問題。同時,思政工作者缺乏數據治理加工能力,對數據信息缺乏理性分析,使得高職院校實施精準思政受到一定的阻礙。除此之外,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實施精準思政協同能力亟須加強,單兵作戰的情況依然存在。在推動精準思政落實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各個部門同心同向的合力不足、著力點分散,思政聯動機制欠缺。高職院校內部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學兩條主線任務區分度較大,思政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界限分明,不同崗位的教職工各司其職,交流不暢,導致學生出現思想動態的“信息孤島”。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只是簡單拼接而未能實現有深度的融合,以“大思政”思維引導高職院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思政工作新格局的構建尚未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呈斷點式,缺乏連貫性和一致性,使得“滴灌育人”收效甚微,精準思政難以實施。
(三)“信息繭房”效應和數字倫理產生的影響
高職院校精準思政育人方式已不僅只是依靠思政教師隊伍,網絡育人方式日臻向上,精準推薦符合學生喜好的內容、迎合學生的個性化信息需求,使得精準化思政教育漸漸陷入個性化推薦系統的“信息繭房”,極易導致學生信息獲取方式單一,內容同質化,被包裹在價值趨同的“內容沼澤”里。學生認知不全面、觀念固化,形成思維定式,陷入主體性困境,從而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多重挑戰。陷入數字安全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也是高職院校精準思政實施過程中日漸關注的一個突出問題。大數據時代,數字技術作為一項新興技術,革新了高職院校精準思政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大數據在為精準思政實施帶來巨大價值的同時,也孕育著無法預知的風險。精準識別學生需求、精準定制教育內容、精準實施教育計劃和精準評估教育效果等環節都需要采集思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個人信息。過度的數據依賴和個人信息的高度透明化存在著數據泄露的風險,并帶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挑戰,例如盈利性質的平臺運營商為了信息紅利兜售用戶數據,非標準化、非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導致數據泄露,學生因擔心一些特殊私人信息如身體殘疾、宗教信仰等被掌握而存在心理負擔,學生由于顧及個人隱私和敏感信息泄露不愿意提供數據信息或者提供虛假的信息,導致獲取信息數據的不準確和不全面,從而成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度和準度的“枷鎖”。
三、高職院校精準化思政教育提質增效的實踐理路
(一)打破“繭房效應”,精確把握教育對象需求
為打破數據編織的“繭房”,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因勢而新,以內容創新打破認知局限,以話語體系創新提升傳播效率,教育者理應下沉至受教育者層面分析動態,避免信息窄化,利用大數據畫像技術擺脫“信息鴻溝”的藩籬,同時借助智慧校園、易班、學生診斷等線上平臺大力推進高職院校精準化思政教育的空間創新,改善信息割據現象,提升教育傳播的輻射性。高職院校在實施思政教育時要堅持需求驅動,精確把握學生的現實需求原貌、現實樣態,注重精準匹配,形成暢通的“供需鏈條”,充分利用智能算法的技術優勢,精準捕捉學生的喜好來建立“內容池”,實施有效的內容供給,把學生從被動滿足轉變為積極主動接受教育。同時,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夠的耐心深入研究學生的思想品德結構,肯定和強化積極健康的精神需要,消除和引導消極落后的內在需求,安排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內容,持續提升高職院校精準化思政教育工作的質量。
(二)強化隊伍建設,提高協同育人實施保障
思政教育隊伍在教育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是高職院校實施精準思政的專門力量,直接關聯著精準思政實施的質量與效果。組建一支精準思政的專業化隊伍,保證思政隊伍數量匹配到位、質量有保障,是高職院校開展精準化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從普通思政教育升級到精準思政,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培養精準思維,提升聚焦社會熱點的意識,站在學生群體視角精準構建鮮活的思政教育內容。同時需要配齊高職院校精準思政的師資力量,強化業務能力培訓,鍛造高素質硬核隊伍,提升思政工作者的人工智能核心素養和教育教學技術。此外,高職院校要不斷優化頂層設計,落實協同育人機制,為精準思政格局做好制度保障。思政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管理服務人員四類主體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各自主體的優勢,協同共享信息,打破數據壁壘與信息孤島,明確工作的職責邊界和主輔關系,各類主體互相交叉合作形成合力,做到資源和力量的統一分配。同時,高職院校應統籌協調校院兩級各類育人元素,精準設計不同主體參與協同育人的工作量化指標,將育人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績效分配、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評價“指揮棒”和“風向標”的導向作用。[5]
(三)定制內容方式,全面梳理整合教育資源
高職院校應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以需求驅動理念為指導,摒棄傳統的“大水漫灌”思維,精準把脈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和差異化需求,精準選擇教育“食材”,提升“思想含量”,實現教育內容的定制,同時精準完善教育“配方”,提升供給“形式美感”,轉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優化教育話語,因材施教定制教育方法,依托智慧教學一體化平臺、思政類慕課、“微教學”等新媒介、新載體為創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方式添油助力,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和學習動力,著力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高職院校在實施精準思政的過程中應重視教育資源的梳理、整合與優化,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挖各類課程和實踐的思政內涵,精悉并善于運用以智能平臺為信息資源載體的優質多元文化,將各種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有效聯結,既能包含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等經典內容,又能結合新時代的潮流趨勢,[6]精準立足學生的思想特點、認知特點和接受規律,在教育對象合理的認知負荷中育人,努力構筑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思政教育新生態,使精準化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科學高效。
(四)注重評估反饋,聚焦精準育人實踐成效
高職院校需要從職業教育的特質出發構建精準思政的評估體系與反饋路徑。通過對思政教育過程和要素以數字化標識和記錄,經過精細化研判對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做出多元評價、立體考核,這是運用精準思政推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提質增效的必要環節。一方面全面評估學生的學術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綜合素養等方面的動態表現;另一方面評估教育者的教育教學行為與實施效果,思政教育者基于評價結果調整教育策略,用于新一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實現“分析-評價-調整”緊密銜接,進一步提高教育效果。在實施精準化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實時警惕技術賦能精準化思政教育隱匿的安全與倫理風險,堅持思政教育以人為本的倫理價值,提升數字化思政教育的情感溫度融入道德評估指標,實現精準思政教育與技術、人文價值的有機融合。此外,高職院校應規范內部數字治理的流程,及時出臺相關管理規定與制度,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設置數據的級別權限,加強培訓提高思政教育者的“數據”管理道德素養,增強其數據安全風險意識,確保教育對象數據的隱私得到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 王胡英,鞠達苗. 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6):53-55.
[2] 吳滿意,景星維. 精準思政:內涵生成與結構演化[J]. 學術論壇,2019,42(05):133-139.
[3] 夏永林,陳盼盼.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研究[J].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2(01):130-135.
[4] 翁璇,趙平. 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現實問題與實踐理路[J]. 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3,23(02):37-41.
[5] 李勇威. 大思政視閾下高校思政工作隊伍協同育人的實踐進路[J]. 北京教育:高教,2023(04):47-49.
[6] 楊雅馨,崔俊霞. 人工智能技術驅動高校精準思政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J].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3,44(01):35-40.
(薦稿人:朱紅,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