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婷
摘 要:隨著高校體育活動的日益豐富和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熱情的不斷高漲,運動損傷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和體育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討大學生運動損傷的預防策略,對于提高體育訓練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了體育訓練中大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類型,并提出相應的預防策略,以期為高校體育訓練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訓練;大學生;運動損傷;預防策略
運動損傷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對其心理造成一定負擔,甚至影響他們的學業和日常生活。因此,預防運動損傷對于保障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意義。
1 體育訓練中大學生運動損傷的類型
1.1皮膚及軟組織損傷
在高校體育訓練中,皮膚及軟組織損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類型,包括擦傷、挫傷、撕裂傷等。擦傷多發生于摔倒或碰撞時,皮膚與地面或其他物體摩擦所致;挫傷則是由于外力直接作用于身體某部位,導致其皮下組織受損;撕裂傷則常見于劇烈運動中,因肌肉或韌帶的過度拉伸而引起。這些損傷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是如果不及時處理,則會導致感染和產生疤痕。
1.2關節損傷
在關節損傷中,扭傷和脫臼是比較常見的。扭傷多發生于踝關節、膝關節部位,它是由于關節過度扭轉或拉伸導致的韌帶或肌腱損傷;脫臼則是關節面失去正常對合關系,導致關節功能障礙。關節損傷不僅影響學生的運動能力,而且會導致長期的疼痛和關節不穩等問題。
1.3骨骼損傷
骨骼損傷在體育訓練中也不容忽視,這類損傷包括骨折、骨裂,多由于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或長期過度使用所導致。骨折是一種嚴重的骨骼損傷,它的恢復期較長;而骨裂雖然不如骨折嚴重,但是也需要及時治療和休息,以免留下后遺癥。
1.4肌肉及肌腱損傷
肌肉及肌腱損傷也是體育訓練中常見的運動損傷類型,這類損傷多數是由過度使用、疲勞或錯誤的運動姿勢引起的。肌肉拉傷是最常見的形式之一,表現為肌肉纖維的撕裂或斷裂;肌腱損傷則多發生于長期重復的動作中,如網球肘、跟腱炎,這些損傷不僅影響學生的運動表現力,還會導致長期疼痛和功能障礙。
1.5內臟器官損傷
內臟器官損傷雖然少見,但是在體育訓練中仍有可能發生。這類損傷多是由于劇烈運動導致的沖擊或擠壓引起的,如脾臟破裂、腎損傷。這些損傷通常較嚴重,需要立即就醫治療。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合理安排運動強度,避免學生因過度運動導致內臟器官的損傷。
2 體育訓練中大學生運動損傷的預防策略
2.1增強學生的運動損傷預防意識
首先,學校應定期舉辦安全教育講座,邀請專業醫師或體育教練,通過講解運動損傷的常見類型、成因及后果,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性。同時,可以制作安全教育宣傳冊和展板,將預防運動損傷的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隨時隨地接觸相關信息。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發布預防運動損傷的小貼士和案例,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其次,教師應注重基礎技能訓練,確保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和技巧,引入先進的體育訓練器材和輔助設備,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還可以定期組織技能比賽和展示活動,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在實踐中檢驗他們的技能水平。學生通過提高技能水平,可減少因技術失誤導致的運動損傷。
最后,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體育健康監測中心,配備專業的醫務人員和設備,對學生的身體狀況進行定期的檢查和評估。教師通過監測學生的心率、血壓等生理指標,以及觀察他們的運動表現力,及時發現并預防潛在的運動損傷風險;建立健康檔案,記錄每一位學生的身體狀況和運動史,為制定預防方案提供依據;鼓勵學生自我監測和互相監督,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以便教師及時調整訓練計劃或給予相應的指導。
2.2在體育訓練前做好準備工作
第一,傳統的熱身方式通常局限于簡單的拉伸和跑步,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因此,應提出“多維度預熱”的熱身活動方案。首先,利用動態拉伸替代靜態拉伸,以增加肌肉彈性和關節靈活性;其次,結合專項技術動作模擬練習,使肌肉提前適應訓練節奏;最后,引入功能性訓練器材,如平衡墊、彈力帶,加強對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爆發力的訓練。
第二,因為每一位大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能力和運動經驗各不相同,所以體育訓練前的個體評估與調整顯得尤為重要。應倡導“量體裁衣”式的個體評估,教師通過體能測試、動作模式分析和傷病史詢問,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在此基礎上制訂訓練計劃,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加強訓練,并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和訓練反應,調整訓練強度和內容,避免因過度訓練而導致的運動損傷。
第三,緊張、焦慮、壓力過大等負面情緒不僅影響學生的運動表現力,而且會增加運動損傷發生的風險。因此,體育訓練前的心理調適至關重要,教師可以應用“積極心態塑造”與“深度放松訓練”相結合的心理調適方法,通過正面的心理暗示和情緒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自信的運動心態;利用深呼吸、冥想放松的技巧,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和壓力。
2.3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指導訓練
2.3.1個性化評估,科學制訂訓練計劃
每一位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和興趣愛好不盡相同,對學生進行評估是制訂科學訓練計劃的基礎。教師可通過體質測試、技能評測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基礎和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項目的特點和要求,為學生制訂訓練計劃。例如,對于力量型學生,可以加強力量訓練,增強其爆發力;對于耐力型學生,則應注重長距離項目的訓練,增強其持久力。
2.3.2分層教學與動態調整,滿足不同需求
在訓練中,教師可采用分層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運動水平和能力差異,將他們分成不同的訓練小組,并實施有針對性的指導。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應重點加強對基礎技能的訓練,逐步提高他們的運動水平;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實施更高層次的技能挑戰和戰術訓練。同時,訓練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學生的進步情況和身體反應進行動態調整。
2.3.3重視心理干預與運動康復
部分學生在訓練中往往因為壓力過大、心態不穩等原因而發生運動損傷。因此,對學生實施心理干預,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運動心態和增強其自信心,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點。對于已發生運動損傷的學生,應及時對其進行運動康復治療,通過專業的康復訓練和理療手段,幫助他們盡快恢復健康,重返訓練場。
2.4確保體育設施的安全性
一是定期檢查與維護,筑牢安全防線。體育基礎設施作為學生日常鍛煉和競技比賽的重要載體,其完好性和安全性關系到學生的運動安全。為此,高校應建立定期檢查與維護制度,確保設施始終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這不僅包括對場地、器材的定期檢查,還包括對設施的使用壽命和使用狀態跟蹤管理,并采用新技術,如智能巡檢系統,對體育設施進行實時監控,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
二是科學規劃與布局,優化設施功能。首先,要根據學校的情況和學生的運動需求,合理規劃體育場地和器材的種類、數量及分布。其次,要考慮設施的功能和實用價值,確保其能滿足不同運動項目的需求,同時提高場地的利用率。最后,還應注重設施的舒適度和人性化設計,如設置足夠的休息區和急救設施,為學生提供便捷、舒適的運動體驗。
三是強化安全教育與管理,增強防范意識。除了加強體育基礎設施的硬件建設外,高校還應重視安全教育與管理。首先,要定期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向學生普及運動損傷的預防知識和方法,增強他們的安全防范意識。其次,要加強對體育設施使用規則的宣傳管理,確保學生使用設施時遵守規定,避免因操作不當或違規使用而導致的運動損傷。最后,還應建立健全的運動損傷應急處理機制,學生一旦發生損傷,能迅速得到救治。
2.5建立損傷預防機制
第一,增強安全意識,提升預防認知。預防運動損傷的首要任務是增強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提升他們對運動損傷預防的認知。高校應定期開展安全教育講座,通過案例分析和理論講解,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運動損傷的危害性,從而自覺地在體育訓練中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可以舉辦一些互動式的安全教育活動。例如,模擬運動損傷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正確的應急處理方法。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開發運動損傷預防APP或微信小程序,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學習途徑,讓他們能隨時隨地學習和掌握預防運動損傷的知識與技能。
第二,完善訓練設施,優化訓練環境。運動設施的完善程度關系到大學生運動損傷的發生率。高校應加大對體育設施的投入力度,定期對場地器材進行檢查和維護,確保其安全性能符合標準。針對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設計合理的訓練場地和器材布局,以減少因場地濕滑、器材擺放不當等因素導致的運動損傷。還可以引入智能監測系統,對訓練場地和器材的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確保學生的訓練安全。
第三,科學制訂訓練計劃,合理安排訓練強度。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和興趣愛好等制訂訓練計劃,避免“一刀切”的訓練模式。教師在訓練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和反應,及時調整訓練內容和強度,避免因訓練過度而導致的運動損傷。同時,應注重訓練前的熱身活動和訓練后的放松拉伸,以減輕肌肉和關節的負擔,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還可以引入專業的運動醫學團隊,為學生提供運動損傷風險評估和訓練指導,進一步提高預防運動損傷的效果。
3 結語
大學生運動損傷的類型多種多樣,運動損傷可能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教師需要深入了解這些損傷的特點和發生原因,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和康復計劃,以保障學生的運動安全。另外,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和體育技能培養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途徑,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享受體育運動樂趣的同時,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
參考文獻:
[1]米鵬程.大學生參與電子競技運動的身體損傷現狀及對策研究[D].瀘州:西南醫科大學,2023.
[2]舒淑.體育專項大學生運動損傷后焦慮及應對問卷編制與應對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23.
[3]韓邦磊.大學生在學校體育運動中的損傷與預防[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2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