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要: 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數字時代,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教師應結合不同學段要求和學情特點,樹立智慧教育理念,積極建設智慧課堂,以學定教;創設智慧學習環境,促進知識創生,提升課程育人成效;落實智慧評價,實現學生多元發展;促進學生開展智慧學習,培養智慧型人才,建設高質量思政課堂。
關鍵詞:智慧課堂;思政課一體化;研訓課例;信息技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創新教學方式、重塑教育未來注入了新動力,打造智慧課堂已成為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思政課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提高數字素養,積極建設思政課智慧課堂,拓展學習時空,豐富學習載體,延伸學習鏈條,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切實讓思政課活起來、潮起來、火起來。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延續文化血脈”一課為例,結合初中生學情特點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技術應用研訓經驗,談談教師如何以技術賦能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一、樹立智慧教育理念,以學定教
不同學段的學生,其身心特點和成長發展規律不完全相同。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師必須關注不同學段的學情特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以及學科內在規律,準確把握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如果教師不能從學生視角出發推進思政課,那么其教學必然是無效的、失敗的,弱化了思政課的育人實效。智慧課堂的運用,為教師充分了解學情和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撐。因此,思政課教師要樹立智慧教育理念,用技術賦能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激發課程育人活力,以“智慧”助推學生成長,夯實育人實效。
文化作為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內容,教師講得有趣,前提是深入了解學生的文化積累、文化興趣。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的文化儲備、對家鄉文化的認知程度、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態度,以及對文化創新模式的認識等,結合初中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內容安排,我們通過網絡推送調查問卷,并借用教學平臺的數據分析結果,充分掌握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方式及水平差異。
基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及信息傳遞的便捷,學生能夠列舉出眾多中華文化類別,對文化創新模式、技術助力文化傳播有所了解,也比較感興趣。同時也發現,時代發展節奏快,學生跨區域流動性大,對家鄉文化知之甚少,加之信息的碎片化,導致學生對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或者不感興趣,難以系統闡述文化在時代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結合問卷調查結果,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學習文化內容是否有興趣和文化內容學習的難易程度,針對學生的文化儲備差異,我們不斷豐富思政課教育資源,借助教學平臺為學生推送相關文化學習資料,如各大晚會的文化創意節目、自媒體文化短劇、文旅局長為家鄉文化代言、中華文化發展歷程等鮮活內容,同時開通學生評價功能,讓他們隨時將心得體會、真實感受上傳至教學平臺,并在成員間共享。這不僅讓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學習進度、興趣點及感受,還讓學生彼此之間加強學習、探討,他們的反饋即刻變為有效的學習資源。這一過程中,教師既能引導學生自主預習,擴展課堂教學邊界,又在資源推送與反饋中實現師生互動,促進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興趣點、不足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真實情境,調用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讓思政課真正從學生中來,尊重學生的生活邏輯,從“講理論知識”變為“探究生活經驗”,讓學生有話說、有事做,使思政課越發鮮活。
結合學生表現出的對中華文化知識儲備不足、對生活文化現象比較感興趣等學情特點,我們設置了以下教學目標:(1)以體驗文旅局長宣傳家鄉文化為契機,借助技術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展示家鄉文化名片,讓學生主動了解、挖掘家鄉文化,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特點,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為家鄉代言;(2)結合實地考察、問卷調查進行數據分析,引導學生尋找家鄉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思考如何樹立文化自信;(3)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在技術應用、經驗借鑒中,化身文化發展策劃員,尋找家鄉文化發展破局的有效路徑,讓文化綻放時代風采;(4)分析自媒體博主做法,創新技術應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并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想深入了解學生,科學確定教學目標及內容,打造智慧課堂,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感染力,思政課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數字教學資源和教育平臺的優勢,把握不同學段的教學要求,實時掌握學生情況,找準教學節奏,提升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效。
二、創設智慧學習環境,促進知識創生
推進思政課一體化,教師要關注到不同學段學生在學習方式、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開設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思政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現代信息技術在創設生動教學情境、創新教學方式上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技術賦能的課堂上,教師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平等對話的平臺,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為思政課建設提質增效。
(一)強化智慧培訓,增強內容一體化建設
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教師要面對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知識來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應轉變教育觀念,主動擁抱技術,借助智慧校園、基于大數據的在線學習教育平臺,參與思政課一體化聯合教研,借助線上、線下學習資源,加強溝通和交流,實現課堂教學的實時互動、學生的自主探究,發揮思政課啟智潤心的作用。
在“延續文化血脈”一課中,我們借助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探索云教研的方式,以互聯網、教學平臺等為依托,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多種功能,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虛實體驗的智慧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臨文化之境,變為助推文化發展的使者,共赴中華文化百家爭鳴、博采眾長的文化盛宴。在備課階段,我們開展了思政課一體化網絡直播研訓活動,借助思政課網絡共享平臺了解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和其他學段教師借助云教研說課、備課,在交流互鑒中實現資源共享,打造大思政課資源平臺,增進對各學段的理解,增強本學段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
(二)聯動多方資源,啟發學生自主探究
現在,我國已建立了較為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為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有效的資源平臺。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如課前為學生推送本課教學微課、名師課堂,打破課堂時空的局限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能根據學生自學數據分析提取有效學情信息,實現精準備課、精準施教。課堂上,借助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能夠利用豐富的數字資源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還能夠有效實現課堂實時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課后,教師也能夠借助信息技術推送個性化資源和多樣化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選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增強思政課堂的親和力、感染力。
在本課導入部分,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各地文旅局長化身文化使者的視頻。各地文旅局長扮演地方典型人物角色,與學生開展跨時空、多樣態的文化對話,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這有助于學生在情景交融中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加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激發學生宣傳家鄉文化的興趣。同時,以各地文旅局長宣傳家鄉文化作為資源導引,我們不斷帶領學生深入思考國家、政府、團體或個人該如何宣傳、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究文化發展中技術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學習契機,拓寬學生視野,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媒介素養,讓思政育人落到實處。
如在“我為家鄉代言”環節,學生紛紛在平臺上傳、展示自己家鄉的文化。教學平臺猶如鮮活的文化競技臺,讓各地文化競相爭艷、碰撞。學生在展示、欣賞文化的過程中,也在提升文化涵養,增強文化體驗和自豪感,產生情感共鳴。比如,有的小組學生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啟古今對話,凸顯對家鄉文化的傳承與創造性發展;有的小組學生化身家鄉文化代表人物,穿越到現代講述文化故事,讓在場師生既入腦又入心;有的小組學生利用視頻閃現技術,展示了家鄉文化的前世今生、發展脈絡,勾勒出恢宏、盛大的文化史詩……借助信息技術,教師能夠更好地搭建資源聯動平臺,努力地激勵學生點燃思維的火花,形成創意思維,展現燦爛的文化,讓學生在資源共享中感受以家鄉文化為縮影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與時俱進的特點,在自主參與中形成文化自信。
又如,在探尋文化發展困境及破除困境的有效路徑環節,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展示的家鄉文化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在生活觀察與深度思考中尋找答案。之后,教師繼續拓展課外資源,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數據背后呈現的邏輯關系,并運用數據探求有效的文化創新發展路徑。在課堂上,教師引入各地方文化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數據、近年來中國文化產品創收環比增長數據等,為學生設計文創產品、講好文化故事促進文化創造性發展提供思路。技術賦能資源聯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高階思維能力,又能在資源應用中叩問技術功能與未來趨勢,為國家建設培養具有媒介素養的時代新人。
(三)打造同輩社群交互空間,助力學生合作學習
信息技術的應用,暢通了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有利于實現教育對象的大貫通,打造大思政課堂。
在課前展示家鄉文化特色環節,學生依據作品內容自由組隊,構建自主交互空間,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有效激發身份認同感,為文化綻放活力出謀劃策(如圖1)。
在探究家鄉破除文化發展困境環節,各小組學生互相討論、不斷歸納,并將本小組結論上傳至教學平臺,增強問題意識。比如,有的小組運用柱狀圖對家鄉文化發展困境進行歸類分析,得出文化發展滯后、傳統文化缺少時代張力難以被喜愛等結論,讓學生直觀了解到文化發展困境存在多重原因及解決的現實緊迫性。在技術的支持下,學生自由發表觀點,打破常規課堂上發言人數受限、討論時間受限、討論不充分等弊端,將合作學習落到實處,發揮出育人實效。
在創新家鄉文化發展路徑環節,教師組建了在線協作小組,包括宣傳組、文創組、技術組、策劃組等。學生根據特長自由組合,集思廣益,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積極解決問題。這體現了學生個性,彰顯了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真實體驗與合作中形成更多創意,獲得沉浸式體驗,提高創新意識。
(四)構建互動式教學場景,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參與感
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虛擬課堂與現實課堂的有效銜接,拓展了思政課一體化空間,助力教師為學生提供智能化、互動化、情境化的體驗學習環境,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使教學場景“活”起來,把道理講深、講透,讓“有意義”變得“有意思”,更好地發揮思政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
如在“都為咱家鄉好,創家鄉美名” 環節,為尋找文化發展路徑,各小組學生現場演繹:有的化身直播間主播,現場解說家鄉文創產品;有的化身Vlog博主,拍攝了家鄉文化分享視頻;有的借用技術現場展示讓文物“活”起來,綻放無限魅力;有的化身設計師,展示自己設計的文化長廊、文化墻、文化廣場、文創產品、文化宣傳語等,賦予文化鮮活的生命力;有的化身外賓接待員,發揮學校多語種優勢,以不同語種解說、介紹家鄉文化……虛實結合的情境體驗,讓師生置身文化盛宴,遨游于文化奔騰不息的長河之中,此時的思政課堂是鮮活的、靈動的,充滿無限活力。
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及數據反饋,我們確定了課后實踐任務:(1)設計家鄉文化虛擬吉祥物,要體現家鄉文化的獨特性,生動形象,具有推廣性;(2)撰寫家鄉特色文化宣傳報告,要求有真實性、針對性、可行性;(3)參加家鄉文化宣傳志愿服務活動,記錄完整過程,總結參加感受。此三個實踐任務,學生可根據特長、興趣自主選擇。它們的共同特征是要學生實地體驗、考察,細致了解家鄉文化,走進社會大課堂,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讓課堂上的虛擬體驗照進現實,在大小銜接和虛實碰撞中深化對文化的認識,助力文化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三個實踐任務有效體現了本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具有可操作性。學生的實踐感受和獲得可為高中階段更高層次的理論理解和樹立文化自信積累經驗,實現思政課一體化的有效貫通。
三、落實智慧評價,實現學生多元發展
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在對學生各學年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厘清思政課一體化的內在邏輯,強化學段銜接的評價理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憑借快速的計算能力、出色的存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能力,數字技術能夠動態記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情況。以數字技術科學評價教學過程與成果,不僅能夠實現對思政課的“問診把脈”,還有助于實現知識評價、能力評價和價值評價的統一,為解決問題、提高水平提供依據。
教師課前推送的資源及學生給予的反饋是課堂教學評價開展的基點。教師可以此為參照,結合學生課堂參與、小組互評、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形成個體思政課堂成長曲線圖。這既能反映學生學習情況,又體現出教師教學效果,教學相長,打造動態、共生的課堂。
課堂上,教師利用技術采集學生行為數據,形成對學生注意力分配、課堂問題回答、內容討論、文化內涵理解、學生創意思維等方面的“畫像”,全面、動態評價學生,同時將其作為教師了解學生、輔導學生、進行精準教學設計的有效學情依據。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能力,教師可依據畫像精準推送課后輔助資源,提供資源清單,促進學生差異性學習,并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
教師還在教學各環節開通了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小組互評功能。在其他小組家鄉文化展示、文化困境探究、創新文化發展路徑探尋環節,學生都可以補充、點評、打分。教師根據小組學生課堂表現及時表彰優秀小組。最后,各小組學生表現以環狀圖形式呈現,一目了然。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動態、客觀地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參與和學習狀況,及時調整個人狀態跟進教學節奏,還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狀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打造生生、師生間互相關照的教學生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課后實踐任務以多選一的形式呈現,是課堂動態數據反饋的合理化產物。它將個性化教學、差異化教學落到實處,貫穿始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任務,或是個人擅長的,或是具有挑戰性的,助力自身個性化發展、多元化發展。
四、促進學生開展智慧學習,培養智慧型人才
為了適應“互聯網+”發展速度與趨勢,回應教育強國建設目標,思政課一體化應緊隨時代步伐,充分開發和利用數字資源,多向交互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數字素養,培養技術人才,提高學生的探究、分析、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開展智慧學習,培養智慧型人才。
課堂上,我們自始至終致力于尊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主動調用學生經驗,搭建技術平臺促進學生間的經驗共享,在互通有無、經驗碰撞中建立情感鏈接,增強思政課的浸潤性,在潤物無聲中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我們始終致力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終將獨立面對生活中的難題,他們必須掌握解決現實問題的技能,這也是核心素養指出的重要內容。例如,在探尋家鄉文化、展現家鄉名片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家鄉文化特點,并在與其他文化的對比中突出家鄉文化特質;在全面了解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有效探究文化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這既是對學生生活觀察能力的考評,也是對學生深度思維的挑戰。教師要形成對文化認識的內在邏輯體系,進而借用技術應用創新教學方式,集思廣益,引導學生知行合一,積極主動解決現實問題。信息時代的學生也應具備信息技術學習和應用能力,課后實踐任務的設置正是將理論照進現實,促進學生主動走進技術、學習技術、應用技術。思政課培養的正是這樣鮮活的個體,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有獨立意識與創新意識的時代個體。
推進思政課一體化,教師應積極打造思政智慧課堂,實現課前資源推送智能化、課中交流互動立體化、課后評價反饋即時化,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教師還應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提升數字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傳統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促進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在統一化與個性化的有機融合中凸顯思政課數字化發展特色,打造大思政課,助力培養數字型人才,建設數字化強國。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外國語學校教師)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