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戴夢雅 周子涵 梁可


摘要:研究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設計競賽與實踐案例,探究兩者價值差異與融合路徑,為我國鄉村建設提供經驗啟示。多途徑收集高價值競賽與實踐案例,依據社區營造切入點,從人、文、景、地、產五方面進行分類,篩選出典型案例進行深入解構,從切入點、設計手段、資源整合等層面縱向分析設計競賽與實踐案例的路徑特點,橫向對比二者的異同優劣。歸納得出實踐與競賽縱向的顯著規律,在兩者橫向對比中提煉之間差異、聯系及轉化融合的可能方式。對現有藝術鄉建設計競賽與實踐案例的分析反思,有利于探索兩者未來的融合發展方向。
關鍵詞:藝術介入;鄉村建設;設計競賽;實踐模式;案例比較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1-0032-04
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cases of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construction, explored the value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paths, and provided empirical inspiration for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We collect valuable cases of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in many ways. Based on the entry point of community creation, we classify and categorize the artistic entry methods from five aspects:people, culture, scenery, place and production, and select typical artistic rural construction cases for in-depth deconstruction.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cases vertically in terms of entry points, design methods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We summarize the significant patterns of practice and design competition vertically, and refine the differences, connections, and possible ways of transforming and integrating them in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existing cases of art rural construction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in this paper will be helpful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ractice.
Keywords:Artistic intervention;Rural construction;Design competition;Practice model;Case comparison
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鄉村建設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然而,受城鎮化影響目前鄉建同質化嚴重,文化認同感薄弱[1]。生態環境治理不受重視、特色產業發展遲緩,鄉建整體進程仍落后于城市,急需各方力量利用鄉村地域文化優勢進行有效推動。
近年來,國家相繼提出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設計下鄉等利好政策,指明符合時代特征的鄉建發展道路[2]。藝術作為銜接傳統與現代的最佳黏合劑,以其跨學科專業優勢、兼具實用與實踐的功能特征,正以更為主動的姿態介入到鄉建中來[3]。目前,設計競賽的概念嘗試和深入田野的實踐嘗試成為兩大核心路徑,二者蓬勃發展,為藝術介入鄉建提供了不同走向的強有力驅動。
(一)設計競賽:設計競賽指在一定專業設計領域,由政府、企業、行業協會、院校發起的面向一定社會層面群體舉辦的一種創意交流活動[4]。隨著國家對鄉建發展的重視,鄉村設計逐漸成為新興的設計學科,由此國內外各類鄉村設計主題競賽也如雨后春筍般開展起來。如今鄉村設計競賽越發突出設計學科特點,成為一項對人才思維、知識技能要求較高的活動,并對專業人才培養發揮著重要鍛煉作用。在促進設計學習交流、扶植優秀設計、刺激行業發展、選拔人才等方面[5],展現了不可磨滅的價值。在優勝劣汰的核心機制和獎勵榮譽刺激下,參與者相互激發,調動起設計學習積極性,參賽作品水平也呈逐年提升的可觀趨勢。
(二)實踐:中央思想持續貫徹,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將生態文明理念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中重要建設基礎,到二十大再次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各地紛紛開展設計振興鄉村的新行動,如重慶于2022年1月印發《重慶市創建“設計之都”行動方案》,促進工業設計與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文化藝術、美好生活深度融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大力推動設計下鄉,于2022年10月印發《設計下鄉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詳盡總結各地完善設計下鄉政策機制、強化設計下鄉人才隊伍建設、健全落實激勵措施、加強宣傳推廣等方面的經驗做法,以更好地指導設計介入鄉建的實踐開展。藝術以其方式多元性、內容創造性和旺盛生命力吸引了公眾視野,一舉成為傳統村落發展的新生力量。但藝術介入的鄉建實踐在國內近10年來才逐漸興起,能否保持強大生命力仍有待檢驗[6]。
(三)競賽與實踐對比分析意義:鄉村設計競賽是行業前沿動態的風向標,參賽作品涵蓋學科前沿理論,預示鄉建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實踐過程則面臨更復雜的現實情況,中國自然環境限制作用強,各區域模式差異大,更需要系統思維統籌規劃[7]。
競賽與實踐活動進行愈加頻繁,規模與影響日趨增長,適時進行回顧與思考,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實踐與競賽作為藝術推動鄉建的兩大重要途徑,如何互相借鑒經驗,更好地共同服務于創建美麗鄉村,啟發產生鄉建發展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一)案例收集列舉: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報道、書籍、競賽資訊網站,挑選出提及率高的實踐案例和有社會影響的競賽作品各30個,如圖1。將其以時間、空間維度為軸進行陣列排序,案例地域覆蓋國內8個行政區劃、東亞及歐洲相近文化圈,時間跨度從1995至今。以宮崎清教授提出的“人、文、景、地、產”5點社區營造模型作為理論框架[8],結合鄉村地區特征與實際案例趨向,歸納9小類藝術切入點,其中“人”包含人際情感關懷、弱勢群體幫扶;“文”包含傳統特色文化保育推廣、文化意象提取創新轉化;“景”包含自然資源生態保育、在地資源可持續設計轉化;“地”包含地區性多元文化滲透、災后重建;“產”包含在地化文旅產業融合[9]。
(二)案例個例篩選:通過聚類,遵循樣本“最大化變異”原則,盡可能涵蓋各地域各時間,不同切入點、發起方式及設計呈現的案例,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競賽與實踐案例各12個,在下文進行縱向橫向對比分析,見表1。

為全局研究競賽及實踐發展過程和關鍵轉折點,首先,對兩類案例進行縱向整理。均通過“6W2H”八何分析法解構,詳見圖2。競賽和實踐中發起者、組織者、參與者都呈現不同特點,并運用豐富設計手段、整合多方面資源,呈現出多元設計結果,為藝術介入鄉建提供廣泛的指導思路。
(一)競賽案例:國內鄉村設計緣起晚于國外,因此國內競賽出現時間也較晚,近5年內逐漸增多,呈現從中南部地區向外輻射的發展趨勢,競賽主題也從解決單一問題向系統性演變。競賽地區范疇主要分為聚焦某一地區鄉建競賽,如中國(懷化)鄉村振興設計創新大賽“非遺文創、文旅融合”;全地區鄉村設計競賽,如中國夢設計競賽;以及非地區聚焦競賽中的紅旅或鄉建賽道,如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公益組。大部分競賽呈現系列性特征,如中國夢設計競賽至今已進行到第十屆;全國互聯網+大學生雙創比賽也已舉辦到第八屆,從第四屆起開設紅旅賽道。
1.設計切入從“物”到“非物”:競賽整體的切入點呈現多元態勢,但對于個案,常從單一視角切入。在時間維度上,切入點呈現由“物”到“非物”的轉變,時至今日參賽者更多關注人文關懷融合[10]。
(1)物:依托景、地資源帶動產業振興,滿足基礎生活需要
早期競賽多從“景”“地”切入,以當地自然資源和地域優勢為依托,就地取材,以設計帶動人文、產業全方位發展,提升居民基礎生活水平。其中以“自然資源生態保育”切入的案例多為城規、建筑、公共空間設計,通過對自然景色再挖掘帶動人、文、地、產發展,促進構建生態宜居的環境友好型鄉村。如獲紅點設計獎的“竹蓮之家兒童公益書院”,因地制宜用當地竹材料低成本搭設,為留守兒童提供以模塊化建筑為載體的陪伴成長體系,以景觀構建互助鄉村溝通場域;“在地資源可持續設計轉化”關注到鄉村廢棄資源的價值轉化提升。如湖南大學榮獲Core77“最具社會影響力的設計”學生獎的“WHECAT 麥草貓”項目,如圖3,創新地將廢棄秸稈編織轉化成系列寵物用品,增加村民閑時收入,以可持續手段振興當地特色產業。
(2)非物:以人、文切入授人以漁,著力精神文明建設
隨著鄉村振興的內涵與目標逐漸豐富,近年來對人、文方面也有更多關注。競賽目標逐漸從脫貧等滿足生活基礎需求逐漸延伸到對民眾自我價值實現、思想教育等社會精神需求。這種轉變也說明鄉建正逐漸從物質滿足轉向精神文明建設。“傳統特色文化保育推廣”依靠參與式設計手段,讓藝術介入當地特色文化,營造文化發生場所、提供文化轉譯方式、拉近文化交流距離。如首屆中國(懷化)鄉村振興設計創新大賽中的“媽媽合作社”農村留守婦女價值共創平臺,團結以“媽媽”為代表的留守婦女,與鄉政府合作挖掘家鄉特產,完成村落品牌構建和個人品牌孵化,推廣特色文化同時滿足留守婦女的自我價值實現;近兩年湖南大學從“人際情感關懷、弱勢群體幫扶”角度切入將幫扶對象轉向留守兒童,開啟設計美育新嘗試。第八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紅旅賽道獲獎作品 “童書繪夢”和入選迪拜全球畢業設計展的“放學后兒童安全教育桌游”都是創新型設計美育典范,如圖4。“童書繪夢”以繪本為載體打造鄉村文化生態圈,開展兒童美育課程和鄉創教師工作坊,從兒童教育抓起,更好傳承鄉村文化。“放學后兒童安全教育桌游”關注到鄉村兒童安全問題,通過桌游設計培育兒童主動預防各類危害的意識和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介入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鄉村可自行完成可持續循環發展。關注鄉村多類型人群身心發展,真正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是設計賦能鄉建的核心目標。
2.資源利用從“單一”到“多元”:從資源整合層面看,早期競賽多僅涉及獨立資源改造,設計師作為創作者對單一鄉村問題做出回應,缺少協調統籌各方力量資源的系統思維。振興不僅是對鄉村傳統的恢復,更應是以地方自然、人、技術、文化為基礎的創新[11]。設計競賽有能力高效吸引多領域專家人才,尋找鄉村地區內生性發展策略[12]。近年來競賽呈現多元發展趨勢,藝術設計的角色隨著社會轉型變得更為主動,從創作者到發起人和組織者,成為強有力的黏合劑,對話多方利益相關者,整合人、文、景、地、產等資源,共建鄉村未來圖景。如中國(懷化)鄉村振興設計創新大賽中湖南大學生態礦山系統設計,融合設計理念、工程技術和工業設計創新,生態礦山系統讓塵土飛揚的礦山變為鮮花盛開的“景區”,實現礦業開采和環境保護的高度融合,并賦予礦山開展生態文旅和多種特色農業的潛力。設計競賽作為試驗田,從解決單一問題轉向復雜系統問題,其中跨領域合作是極為必要的。應用建筑學、設計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多學科,結合復雜系統設計整合多方相關者及資源,賦能鄉村多元發展動力和正向循環模式。
3.設計手段從“主導”到“共創”:從設計手段層面看,早期競賽多由設計師獨立參與,以自我視角出發探尋解決方案,有時會忽略村民真實需求,存在局限性。這種第三者視角的解決方案不能挖掘居民主觀能動性,難以激發村民熱情,產生可持續效應。如今這一問題逐漸被正視,嘗試村民參與設計或共創,顯著提升原住民的建設參與度。如首屆中國(懷化)鄉村振興設計創新大賽中至尊大獎“流動的圖案—挑花系列文創設計”,運用參與式設計手段,設計師和當地繡娘共創挑花圖案,共同享有專利及使用權。并通過挑花玩具讓共創突破空間時間障礙,如圖5,人人均可進行圖案探索參與挑花設計,從而讓鄉村進行持續且自發地改變[13]。受地域、資源等因素限制,參與式設計在競賽中運用范圍有限。競賽應盡量為參賽者提供在地調研的機會,可依托產學研平臺或由主辦方與政府搭建開放互聯橋梁。滿足在地檢驗的共創方案更有可能有效解決真實世界存在的問題。設計者與居民之間的火花碰撞從在地真實訴求出發,更好助力鄉建創想。
(二)實踐案例:周邊國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鄉村建設與社區營造,他國實踐經驗對我國能起到一定借鑒作用,吸取其成功實踐經驗,進行因地制宜轉化。
1.民主化
(1)發起方式趨向民主:藝術鄉建的發起方式可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形式,自上而下包含由政府邀請的藝術家主導、藝術院校實踐、基金組織主導、其他設計組織主導等,自下而上多為藝術家、在地居民、設計者主導。但其實鄉建深入后離不開兩種形式協同發展,“上”為鄉建開展協調整合資源,“下”嘗試創新思路奠定良好群眾基礎。秦嶺終南山“關中忙罷藝術節”,從靳勒教授嘗試把當代藝術帶回家鄉,逐漸被鄉民接受并參與創作,到發展為產學研基地,是自下而上設計師主導的鄉建嘗試。而由湖南大學發起的 “新通道”項目,聯合政府支持自上而下利用當地特色精準扶貧,由點及面輻射湘西多地,村民從被動影響到主動參與,形成較好的自驅發展態勢。兩種模式均趨向民主化融合發展。

(2)設計手段民主化:民主化設計手段秉持以人為本、參與式、共創等理念滿足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尊重鄉村主體村民的意愿,盡力調動所有相關者的主觀能動性,參與鄉村未來建設。如在“天空的院子”的臺灣竹山小鎮,年輕人只需對竹山鎮發展提出想法建議,或以專長交換,就可免費住宿。該模式為竹林鎮的注入全新力量。游客作為利益相關者,雖不是鄉村主體,卻是鄉村文旅產業的直接消費者。他們參與小鎮的改造歷程,能更直接為當地居民帶來觀念上的轉變。居民也會因此快速進行意見迭代,拯救當地文化并產生經濟價值。縱觀較為成功的藝術鄉建,都離不開政府大力支持和在地居民參與共創。實現鄉村的自我驅動和永續發展才是振興的最終愿景,民主化手段則是必由之路。
2.產業化:經濟是鄉建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如何挖掘鄉村特色并推向產業化,持續帶來經濟增收,是藝術介入需考慮的重要課題。絕大部分實踐都囊括“產”的方面,以“在地式文旅融合”為基礎,加入“傳統文化保育”“在地資源可持續設計轉化”“文化意象提取創新轉化”“地區性多元文化滲透”等方式共同切入,從更全面的角度帶動文化結合商業的鄉建發展。如1996年日本北部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通過創意互助活動連接藝術家與農民,增加游覽者與當地村民、與田間鄉野的相遇,帶來新商業機遇。大型藝術節作為商業爆點,在短期內傳播效果好,但多數實踐結果終以藝術小鎮方式呈現,定期承辦藝術集市或藝術節。小鎮形式更易整合當地文化產業及特色農業、工業產品。如今傳統文旅產業化發展也面臨挑戰,歷經疫情在地旅游停滯,需思考設計如何賦能多類型產業鏈,如通過新媒體設計增加農產品知名度等,增強產業鏈彈性及抵御風險能力。同時,商業因素高占比也凸顯實踐中對人文要素不夠重視,過于同質旅游業發展是否掩蓋了鄉村固有特色,是值得反思的問題。中國鄉村是中國的文化根脈,保留鄉村本來特色,不完全現代化的鄉建才可能保留多樣性,兼顧傳統與發展[14]。
通過縱向梳理得到兩種模式的發展態勢與特點。隨后,筆者將進行橫向比較,以洞察兩者的差異與聯系,從而挖掘兩者轉化融合的可行性,為后續藝術介入帶來啟示。
(一)差異
1.設計發起路徑差異:競賽主題范圍寬廣,逐漸由聚焦單一問題解決向全面地域振興過渡,多為學院或政府等組織發起;實踐受基礎環境制約,落地性限制,需調動居民參與性,發起多自上而下,部分因在地藝術家鄉土熱忱自下而上發起,后多做到雙向推動融合。
2.介入角度及呈現方式差異:競賽時間跨度小、參與者有限、資源整合難度大,因此,切入點較為單一,獲獎作品多巧妙結合當地特色,偏向小而美的概念方案居多,且種類創新多樣;實踐則有較多資源支持,需考慮到產業及社會需求,從多元角度切入,運用多種設計方式共同推進系統構建,整合集中呈現為藝術小鎮、大型藝術展、藝術市集等成熟系統模式。
3.設計參與手段差異:競賽中設計參與方式多體現為基礎田野調查,設計師主導的參與式設計偏多;而實踐中要考慮多利益相關者因素,共創推進設計及商業活動,才能產生正向推動力帶來價值。
(二)聯系
1.實踐作為競賽的試驗田,競賽是實踐優秀創意源泉:競賽中應用創新技術、實驗性理論較多,如竹蓮之家兒童公益書院項目中,運用竹材料結構式創新,結合當地手工藝進行技術嘗試,進而在實地實踐中協調改進技術方案,達成最終效果。競賽作為鄉建實踐緣起,直接為鄉村帶來多角度創意輸入。如烏鎮橫港國際藝術村,通過舉辦奧雅設計之星設計競賽,為這個村子帶來了新的生機。
2.兩者借助產學研平臺聯結,一對一精準幫扶:實踐中巧妙結合產學研基地搭建,給學生提供以實踐為基礎的技能培訓,為前沿理論應用提供平臺。如湖南大學基于新通道項目,搭建產學研平臺,并以此作為 2019 首屆中國(懷化)鄉村振興設計創新大賽基地,將競賽與實踐聯結。
3.實踐借助競賽平臺提高社會關注度:實際案例參與設計競賽,以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提升關注度并引入更多資源扶持。如侗脈2.0 文化創意開發通過競賽構建了貫穿“內容研究-文創設計-生產-銷售-文化傳播-品牌建設”的開放式文創公益設計平臺。
4.競賽洞察實踐缺失,引領反思關注
近年實踐中重點解決鄉村基礎建設缺失、脫貧困難等問題,滿足人民基本生理安全需求,缺少對留守群體情感層面關注。競賽作為洞察實踐問題的入口,具有實驗性。如湖南大學依托新通道產學研平臺發現當前教育缺失,在設計競賽中進行創新設計美育的嘗試,為實踐指明新目標。
(三)轉化及融合途徑
1.產業化融合及商業推廣:競賽成果在產業中可發揮積極作用,選取有市場潛力的作品(特色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農家樂裝飾品等)以合作的模式實現落地轉化,或結合專業平臺進行商業眾籌,并借助直播帶貨、綜藝下鄉等新媒體形式,助推商業化進程。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也傳播了鄉村特色文化。
2.實踐融入系統思維:將競賽理論思路融于實踐,運用產品服務系統思維,將鄉村作為一個系統,考慮其中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參與者網絡等要素。實踐作為平臺融入多元學科,藝術作為介入手段參與各要素設計,建立觸點完善的文旅服務體系,為鄉村帶來了收益的同時滿足各方參與者的訴求及情感體驗。
3.共同打造異質性體驗:避免與現有鄉建同質,吸取競賽的概念思路,轉化落地拓寬機遇;避免與城市同質,提高人們的鄉村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結合當地特有資源,充分利用在地化本土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
4.為競賽提供在地共創平臺:實踐可反向指導競賽,參考實踐的有效方法,競賽方應提供資源平臺使設計者通過在地共創進行設計,抓住各地差異化需求,挖掘當地人主觀能動性,給予民眾表達意見及參與的機會,調動居民共創群體向往的未來愿景。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設計可以起到核心驅動作用;設計師須立足本地資源與文化,保持開放協同創新思維,整合多方力量,實現鄉村文化保育與產業振興。文章通過梳理鄉建相關設計競賽和實踐案例,縱向研究兩種途徑的普遍規律和特點,橫向總結兩者差異與聯系,并嘗試性提出相互融合轉化的方式,對探索競賽與實踐案例,后續開拓藝術介入鄉建提供了思路支撐。
參考文獻
[1]李正軍,陳方圓,王琳.藝術介入鄉村設計的策略與方法[J].設計,2019,32(07):51-53.
[2]李婉姍,季鐵,盧世主,趙云彥.設計競賽介入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J].包裝工程. 2021,42(20):210-217.
[3]董占軍.藝術設計介入美麗鄉村建設的原則與路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6(01):101-108.
[4]師宏,楊向東,劉方偉.對目前國內工業設計競賽的思考[J].包裝工程,2009,30(01):216-218.
[5]吳平.論設計競賽對產品設計創新的意義[J].設計,2012(02):259-261.
[6]王寶升,尹愛慕.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多個案比較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04):226-231.
[7][美]Dewey.Thorbeck(杜威?索爾貝克)奚雪松譯.鄉村設計:一門新興的設計學科[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
[8]劉甜.鄉村社區營造中的設計參與——以臺中埔里鎮桃米社區為例[J].設計,2018(15):158-160.
[9]黃世輝.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J].臺灣:建筑情報季刊雜志.2001:10-27.
[10]季鐵. 基于社區和網絡的設計與社會創新[D].湖南大學,2012.
[11]陳方園. 藝術如何介入鄉村規劃設計的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9.
[12]季鐵,潘英.基于社區和網絡的設計與社會創新——從UCD到CCD[J].裝飾,2012(12):109-111.
[13]張朵朵,季鐵.協同設計“觸動”傳統社區復興——以“新通道·花瑤花”項目的非遺研究與創新實踐為例[J].裝飾,2016(12):26-29.
[14]方李莉,向麗.中國藝術鄉建的實踐與未來:與方李莉的對話[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4(04):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