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孔軍 孫一勤 徐水琴
基金項目?2019年浙江省線下一流課程,編號:342;2020年浙江省線上線下一流課程,編號:407
作者簡介?金孔軍,助教,碩士,E-mail:1095876128@qq.com
引用信息?金孔軍,孫一勤,徐水琴.護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建設研究進展[J].循證護理,2024,10(11):1957-1960.
摘要?綜述當前護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各類型護理學科交叉培養方式、國內外高校護理交叉人才的培養現況與當前國內護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欠缺之處,為進一步加強護理學科交叉人才規范化培養提出建議。
關鍵詞?學科交叉;人才培養;護理;綜述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1.010
新醫科教育注重學科交叉,其適應了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的發展方向,在融合醫、理、工及文等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在精準醫學、數據醫學及轉化醫學等新醫學方向進行了探索。國家為進一步加快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于2020年9月發布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1],明確提出要促進多學科聯合發展,培養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高層次人才。另外,在政策規劃方面,《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2]也提出護理人才發展隊伍需要加快護理信息化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衛生健康服務深度融合,迎合衛生健康領域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態勢。在學科研究趨勢方面,研究顯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立項類別中學科交叉的研究比例逐步增多[3]。學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護理研究生是當前護理高端人才的中堅力量,進行交叉培養有利于提升學科高階程度,加速學科縱深發展。在當前學科發展的大背景下,護理高層次人才培養發展迅速,2021年底在護理學一級學科下招收碩士研究生(含學術型和專業型)的院校約120余所、博士研究生院校28所[4]。但目前護理高端前沿發展仍然是短板,得到公眾認可的創新性成果不足[5],與國外護理發展仍有差距[6]。隨著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概念和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護理學科發展的廣度與深度逐漸擴展,與其他學科的交融也逐步擴大,發展前景明朗。復合式人才培養作為精準對接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的重要保障,在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中進行前衛改革布局,為后續教育探索經驗,是完善護理人才教育的重要措施。
1?國內外護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現狀
1.1?國外護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國外的護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主要聚焦于信息學與工程學等領域,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集中在病人安全、癥狀監測和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和護理人力資源管理、健康教育和護患溝通[7]。當前已產生較為成熟培養經驗,意在培養運用交叉知識和技能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其培養類型中,碩士研究生主要是信息學對護理人才進行培養,目標為掌握信息學知識和技能,學生能夠開發、實施、評估和管理臨床信息系統,將護理與信息相聯系以解決臨床問題和滿足社會需求[7]。博士階段為護理學與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培養,為培養交叉創新研究者[8]。在招生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背景要求較高,并實行多學科聯合導師指導,通過研討會、臨床實習、實驗室輪轉和完成畢業課題等途徑鍛煉學生的學科交叉能力,以提高學生的研究水平,并且學校設置交叉研究中心及相應獎勵來促進學科交叉的成果產出[8]。
在日本,學科交叉培養采用聯合辦學模式,例如東京外國語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東京工業大學、一橋大學組成聯合培養聯盟,共同培養復合領域的頂尖人才,為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基礎條件[9],其在護理學學生培養方面注重信息學、數學、統計學等數據科學基礎的能力鍛煉,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實用性臨床統計、臨床流行病學、醫療人工智能程序等,在培養計劃中配置了跨學科、跨專業的自由選修課,有效配置護理專業教育課、醫療與人際學習教養課[10]。
在實驗室建設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2016年成立馬龍醫學中心,聯合本校工程學院、醫學院、護理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等,旨在運用工程學促進創新研究,且在護理學研究生培養中,注重學科交叉的深度融合,如在護理學碩士研究生(醫療組織領導方向)培養中,在課程和實踐培養中貫穿以循證實踐為基礎的教育理念,開設健康教育、項目開發、咨詢和管理領域課程,課程教育貫穿管理和行政、信息技術、衛生政策、病例/人口管理知識,學生需要對醫療保健成果進行批判性分析,并對醫療保健提供系統與創新性設計[11]。
在學科的深度交叉培養中,美國威奇托州立大學在2008年就開始招收公共衛生護理方向的高級實踐博士(doctor of nursing practice,DNP),其融合了公共衛生和護理的核心知識,并開設了人口和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的課程,以滿足學科交叉人才的培養,并鼓勵醫學院教師開發在線課程,發起學科交叉合作以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案[12]。田納西理工大學在部分課程的開發設置上,將護理學與化學工程相結合,進行跨學科、基于團隊的臨床沉浸和協作,以增加護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臨床實際的能力[13]。在DNP的高素養培養中,學校注重開設相關課程以培養高級執業護士的領導力、信息學、統計學、衛生政策、溝通和協作、質量改進、循證實踐、轉化研究和健康結果等能力[14]。
1.2?國內護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現狀
學科交叉離不開母本學科的基礎耕耘,當前護理復合人才不僅需要堅實的護理專業知識,更需要擴充和發展心理學、基礎醫學、社會學及公共衛生等學科。但受限于學科建設基礎師資力量、科研現狀、學生素養等影響,護理研究生科研創新較為困難[15]。國內部分院校有學科交叉的培養經驗,如四川大學護理學科研究方向眾多,有一系列復合交叉方向,搭建多學科研究團隊,于2021年開設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如護理研究前沿與臨床轉化,邀請了來自臨床研究、基礎研究、轉化研究等領域知名專家授課,以“護理+”為理念,要求研究生掌握基礎、臨床、轉化等領域的研究方法和醫工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16],其中,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metrics,STEM)在國內持續領先,在科技產出、學術影響和科技條件等起示范作用[17]。導師的交叉培養素養在研究生培養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北京大學約43.1%的專任教師具有交叉學科的背景,在學科交叉的人才基礎和平臺上能迎合培養需要[18],在復合型人才培養上已有跨專業團隊培養形成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管理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慢病管理高級執業護師[19]。在學科交叉的平臺建設方面,西安交通大學搭建了集理、工、醫為一體的“外科夢工廠”平臺,意在創造出適應臨床及護理的新概念及新產品,培養出“思路開放、勇于創新、理論扎實、技術過硬、注重團隊”的跨學科創新型醫學人才,依賴于多學科、有深度的團隊陣容及高水平項目的鍛煉,為護理研究生培養提供了改革路徑[20]。
在學科交叉的深度融合方面,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在跨學科研究方面已有建設經驗,在護理問題中注重基礎醫學原理的剖析,對應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實驗動物學研究手段進行解讀。創建慢性病管理與機制研究的跨學科研究實驗室,依托基礎醫學探索護理學與基礎醫學交叉融合的護理復雜問題研究,其研究問題也多次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高層次基金支持[21]。哈爾濱醫科大學護理學院注重腦科學與護理問題的融合[22],其研究在心理認知、腦科學與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機制及干預研究等問題中有較為深度的研究,且已獲得多項國家級基金支持,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精神衛生服務的研究體系,培養的護理人才在腦科學與心理認知方面有較深層次的研究。
2?當前護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2.1?學科交叉院校較少,人才培養方案經驗待完善
當前我國護理發展歷史較短,在本科階段培養重心在于強基礎理論,重護理技能的人才培養,而研究生層次培養雖招生院校眾多,但受限于導師研究方向與學術水平,仍然注重于本護理學科的鉆研,未在學科交叉方面形成有效突破,未進行有效的學科整合。學術及專業學位研究生仍注重護理方向培養,或作為選修課程修讀,實際有效的交叉較少。目前,交叉研究主要集中于綜合性大學[23],受限于當前院校的交叉人才培養現況,未出現可復制與推廣的人才培養經驗與模式,仍然以汲取國外院校建設經驗為主。部分雙一流院校借助于復合的導師背景,共享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實驗平臺,開展部分交叉研究,取得較為前沿研究成效[20],但受限于學術成果影響力與各院校實際條件,尚未形成一定的研究趨勢。且當前研究方面偏向于基礎醫學交叉,其他學科研究需要進一步擴展。
2.2?學科交叉培養資助較少,未進行深度整合研究
在新醫科建設的大浪潮下,諸多院校提出應進行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但在實際培養中跨學科整合的成果展現較少,且交叉人才培養需要對應的高水平項目及學科建設經費支持,目前有研究指出,學科交叉方向的科研發展基金資助方式較單一[23],其對當前學科發展形成挑戰。亦有研究從多學科交叉的護理團隊建設入手,表明當前護理交叉人才培養需要政府層面制定政策,改變當前缺少政府、社會支持等情況,擴大應用范圍,搭建信息化平臺,朝信息化發展,在日常的教師培訓中協同教學研究,全方位、多層次地將科教融合[24]。
2.3?學生交叉鍛煉機會與背景需要加強,增加高水平研究突破
目前,學科交叉多集中在綜合性一流高校,大多數高校單純依靠校內資源發展交叉學科的基礎條件不足[23],而構建多學科交叉的護理學教研團隊是培養優質護理人才的需要[24]。當前,護理學學生在本科階段較為注重本學科知識的基礎夯實,但隨著學科層次的提升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完善,護理類學生參加“互聯網+”及創新創業大賽機會變多,其可能為護理學科帶來其他學科知識沖擊,為學科交叉的培養目的提供了鍛煉機會。學科交叉培養注重經驗鍛煉與學習經歷,并對實際研究問題有自己獨到見解并執著于改變。在高水平的研究中,需要項目組、實驗室等作為跨學科培養的載體,鼓勵學生充分參加培訓與交流會,如學生積極參加相應鍛煉與學習,提高高水平研究的表達基礎。
2.4?交叉背景學術導師缺乏,高水平項目建設支撐較少
導師水平與優秀學術帶頭人是當前交叉人才培養的前提與基礎,但受限于專業學科限制,往往導師對其他學科涉獵較少,或者輔修其他學科經歷較少[21]。部分海歸學者擁有較為豐富的交叉學科經歷,其招募及研究成果的實現是當前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基礎之一。而高水平項目是支撐交叉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當前護理學科下國家基金仍然較少,2016—2021年獲批的護理類國自然基金學部累計獲資助立項334項,類別中管理科學部的比例最高達61.3%(205項),青年基金的比例持續上升,反映出國家近年來注重青年學者創新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激勵[3]。而在學科交叉中,缺少高水平鍛煉將會阻礙人才的有效培養,需要依賴高水平項目為載體。目前,獲批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目10項以上的學校由中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等組成,形成資源積聚的“馬太效應”,難以對其他院校實現擴展[3]。
3?護理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建議
3.1?完善人才培養目標與大綱,注重能力方向培養
有研究顯示,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必須發揮多學科平臺和基地的協調效應[25]。目前,國內護理交叉培養仍缺少,在課程和學制等方面需要加強建設。在本科生與研究生等不同階段進行培養目標、類型特點定位,例如本科生通過學科交叉增加培養交叉融合思維,鍛煉知識間的結構關聯能力,拓展學術視野;研究生注重跨學科思維與方法論意識,注重運用多學科交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6]。國外在學科交叉培養方面已積累部分經驗,具有清晰的課程設置與培養體系,確保了跨專業教育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其包含認知、沉浸、臨床運用3個過程,讓學生能有循序過程和持續發展可能性[8]。
3.2?增強院校交叉建設條件,建立與完善科研基地建設
交叉培養依賴于眾多研究平臺的建設,實驗室(基地)既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域[26]。目前,護理領域只有少數一流院校有展開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基礎與條件[3],當前其他院校可借助跨學科導師的平臺進行實驗平臺應用,并在實際培養中進行實驗室、科研組等專業科研訓練,增強交叉建設軟件與硬件建設[8],并在高校實驗室(基地)建設過程中,注重跨校、跨學科間的合作與交流,深度推進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促進學生跨學科、復合型、創新型思維的形成[26]。
3.3?注重學科交叉機會鍛煉,增加學生科研項目實踐
交叉型人才在培養方面更注重實踐操作,其多實踐利于開闊思路,增強多重工具的運用,在學科中找到閃光點并進行持續探索,而當前學科開放程度不夠會限制護理向外擴展的寬度,交叉學科的壁壘不容易突破。當前的護理方向獲批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聚焦基礎、前沿、人才,注重創新團隊和學科交叉,2016—2021年獲批的護理類國自然基金學部類別包含管理科學部205項(61.3%)、醫學科學部119項(35.6%)、生命科學部5項(1.5%),充分體現了學科交叉的研究趨勢[3],而學科交叉型人才培養是申請高水平資助的關鍵。國外在進行復合型護理人才培養指出,科研訓練應注重實際問題的發現,開展護理與其他學科的合作。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學有研究將護理、統計學和工程學等學科進行交叉,從而開發出一種用于乳腺癌病人反射療法的原型機器人設備[27]。單純的理論型研究會使科研方向模糊,缺少科研訓練與鍛煉會阻礙學生成長,應該鼓勵學生參加交叉學科研討會及科研項目來實現自身水平的提升[8]。
3.4?豐富導師建設,增強雙軌導師合作驅動力
導師隊伍的建設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交叉型人才培養需要導師對多學科具有深度了解且有項目研究經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導師設置上根據學生的研究興趣匹配導師并實行雙導師制(護理學導師和工程領域導師)對學生進行共同監督和指導[28],也有部分在課題組或實驗室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國內浙江大學在進行“醫藥+X”研究生培養時,采取主導師與1位或2位具備豐富博士研究生培養經驗的跨學科導師進行聯合培養[29],其高水平的學科交叉經驗與項目培養可以實現學生對交叉工具的充分掌握,其在未來更可能實現高質量的護理創新研究。
3.5?制定新式考核評價方式,注重多樣化的成果考核
當前交叉學科的人才,在其項目研究階段必定會有個扎根過程來深度掌握學科的交叉內涵知識,其科研的論文產出相比傳統研究生培養成果會更加多樣化,增強科學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勵學生投入研究,相應的科研管理與評價制度可以促進學科的多樣化發展[21]。通過多重改革途徑有效提高代表性成果與科研業績的匹配度,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評價傾向,更加突出評價業績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在成果考核時,學校通過建立和擴寬對應專家庫類型,充分吸收和采納專家的評價意見,提升科研的高水平成果產出。
4?小結
交叉型人才培養是高水平的護理學科發展趨勢之一,其高質量培養的實現離不開教育模式改革、培養目標確定、科研實踐鍛煉、導師團隊建設與考核方式改變。當前,學科交叉型人才培養在中國發展歷史較短,在少數高校里探索施行,其對院校基礎建設硬件條件與導師水平、學科管理等軟件條件有一定要求,當前需要進一步借鑒國外人才培養經驗,改變傳統單一培養態勢,加速護理高質量人才隊伍培養。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EB/OL].(2020-09-21)[2023-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J].中國護理管理,2022,22(6):801-804.
[3] 楊晨,陳瑜,王鈺瑩,等.2006—2021年護理學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情況分析與申報對策[J].軍事護理,2022,39(9):53-56.
[4] 尚少梅,王翠,董旭,等.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近20年發展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21,21(9):1292-1295.
[5] 周蘭姝.護理學科發展現狀與展望[J].軍事護理,2023,40(1):1-4.
[6] 張利兵,姜安麗,張兵,等.北美地區護理學博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9):1435-1438.
[7] ZHOU Y,LI Z,LI Y X.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between nursing and engineering in health care:a scoping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21,117:103900.
[8] 王崢,周瀅,王怡丹,等.美國護理工程學與護理信息學研究生培養機制及特征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22,19(5):414-420.
[9] 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教育組.日本五所國立大學聯合辦學新動向[J].世界教育信息,2000,13(5):37.
[10]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護理學簡介[EB/OL].(2023-04-23)[2023-05-06].https://www.tmd.ac.jp/faculties/policies/igakubu/nursing-science/.
[11]?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nursing[EB/OL].(2023-04-23)[2023-05-06].https://nursing.jhu.edu/academics/programs/masters/health-systems/index.html.
[12]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Christine E.Lynn College of Nursing.BSN to M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verview[EB/OL].(2021-04-19)[2023-04-19].https://nursing.fau.edu/admissions/bachelor-of-science-nursing-program/freshman-direct-admit/bsn-bio-eng.php.
[13] GEIST M J,SANDERS R,HARRIS K,et al.Clinical immersion:an approach for fostering cross-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nursing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J].Nurse Educator,2019,44(2):69-73.
[14] 蔣旗,金瑞華,淮盼盼,等.美國高級實踐注冊護士共識模型對我國專科護士培養的啟示[J].護理研究,2021,35(15):2724-2728.
[15] 周英,楊芷,汪國成,等.提升護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對策[J].中華護理教育,2016,13(9):717-720.
[16] 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研究生教育[EB/OL].(2023-01-10)[2023-04-23].http://wcsn.scu.edu.cn/info/1108/3173.htm.
[17] 中國醫學科學院.2021年度中國醫學院校/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暨2017—2021五年總科技量值(ASTEM)發布[EB/OL].(2022-08-04)[2023-04-23].https://www.pumc.edu.cn//yxbd/7e38aea414a44b9dbfb77fe508260172.htm.
[18] 曹雪東,暴銀素,閆惠,等.一流學科建設視域下我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困境與實踐路徑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22,19(5):410-413.
[19] 范波,鐘清玲,鄢鴻雁,等.跨專業教育在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態勢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22,19(7):604-608.
[20] 唐湘,田文杰,杜妍瑩,等.學科交叉技術創新平臺在護理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20,17(8):712-715.
[21] 唐四元.基于交叉融合的護理學學科發展思路[J].軍事護理,2022,39(8):1-2.
[22] 哈爾濱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科研概況[EB/OL].(2022-09-19)[2023-04-20].https://www.hrbmu.edu.cn/hlxy/xkjs/kxyj1/kygk.htm
[23] 常鳳嬌,劉芳,姚潔.基于文獻計量學的醫學學科交叉研究發展態勢的可視化分析[J].循證護理,2023,9(11):1988-1993.
[24] 安冉,李少杰,尹永田.基于多學科交叉的護理學教研團隊組建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護理研究,2022,36(1):93-95.
[25] 汪家琦,王斌銳.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建構與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6):84-90.
[26] 蘇君陽,楊旖萱,樸美景.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23(1):44-48.
[27] WYATT G,SIKORSKII A,BUSH T R,et al.Team science of nursing,engineering,statistics,and practition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robotic reflexology device[J].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Integrative Oncology,2010,8(1):14-19.
[28]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nursing.Doctor of philosophy in nursing(ph D)[EB/OL].(2021-04-19)[2023-04-23].https://nursing.jhu.edu/academics/programs/doctoral/phd/index.html.
[29] 浙江大學醫學院.關于2023年“醫藥+x”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中心博士生導師遴選工作的通知[EB/OL].(2022-08-25)[2023-04-20].http://www.cmm.zju.edu.cn/2022/0825/c38716a2610683/pagem.htm.
(收稿日期:2024-01-10;修回日期:2024-05-17)
(本文編輯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