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鐵珉 鞏肖雅 祝軍
摘 要:高校創業教育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創業意識培養,更需要基于真實的情境,幫助大學生創業者提升創業能力。通過對北京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業團隊行為活動特點及創業過程中面臨的共性需求進行分析,在勾勒大學生創業者畫像的基礎上,從供給端的角度就如何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高校;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團隊
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1]。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高校參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和時代使命,而且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內涵。2024年,北京市高校畢業生預計有29.2萬人,同比增加0.7萬人,位居全國前列。針對北京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業團隊開展調查與分析,不僅有利于了解首都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活動的特點和趨勢,進一步推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工作方針,而且也有利于把握大學生關于創業教育的實際需求和改進方向,對于全國其他省市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北京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趨勢與特點
一直以來,北京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為大學生開展創業活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基于2012年至2022年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所做的就業創業調查[2],可以發現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呈現以下趨勢和特點。
1.從發展趨勢看,2012年開始,大學生創業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到2019年以后創業人數規模趨于穩定。從2012年開始,北京地區大學生畢業后進行自主創業的人數比例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并在2016年達到峰值(0.88%),隨后開始呈現下降。2019年至2022年,全市大學生自主創業登記人數分別占畢業生總數的0.56%、0.52%、0.47%、0.46%,畢業生創業人數占比逐漸趨于穩定。這表明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北京地區大學生創業熱情得到了釋放,涌現出了一批時代的“弄潮兒”;而作為一種新興的就業方式,創業始終是少數人的就業選擇,畢業后直接創業的大學生終究是少數。
2.從個體特征看,本科畢業生始終是大學生創業的主力軍,且逐漸呈現高學歷傾向。自主創業者中本科畢業生始終占據了最大比例,2018年至2020年,分別占比62%、53%和56%;碩士畢業生占比雖不及本科畢業生,但呈現逐年增長趨勢,由2018年的20%迅速增長至2021年的33%以上;專科、博士畢業生所占比例則始終處于低位。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全國范圍的統計數據(碩士及以上學歷創業者在全國總創業人數中的比例通常低于7%[3]),北京地區碩士及以上學歷創業者占比顯著偏高。其潛在原因可能是北京地區高校數量眾多,且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占比較多,這促使更多高學歷畢業生基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優勢參與自主創業活動。
3.就創業領域和地域看,大學生的創業領域以第三產業為主,且傾向于在就學所在地開展創業活動。一方面,北京高校大學生涉足的創業行業較為廣泛,信息技術行業、文教娛樂業等第三產業是其主要創業領域。[4]另一方面,地域是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北京高校應屆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地點選擇顯現出明顯偏好。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北京高校畢業生選擇留在北京創業,這表明創業者傾向于在熟悉且資源豐富的環境中起步。
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團隊集體畫像
為了進一步對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群體進行分析,依托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本研究對158支入駐創業園區的大學生創業團隊進行了調查和訪談。樣本來源分布為:理工園98支;沙河園28支;軟件園19支;良鄉園13支。調查面向所有團隊負責人發放調查問卷,在性別構成上,男性109人(68.99%),女性49人(31.01%);在年齡分布上,23歲~27歲創業者人數最多(34.18%),18歲~22歲創業者占比位列第二(30.38%);在學歷分布上,本科學歷者居多(39.87%),碩士、博士研究生(包含在讀)占比分別為29.11%和29.75%;在生源地分布上,來自城鎮、來自農村的創業者占比分別為70.25%和29.75%。基于調查研究:本文從基本特征、內部驅動、能力素質和外部驅動四個角度,對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團隊的集體特征進行了描繪。
1.創業者基本特征:男性為主、首次創業居多,集中在新興產業開展創業。作為創業團隊的領頭羊,大學生創業團隊負責人的個人背景特征具有能夠直觀展現且可通過量化手段精確測量的特定群體屬性,本研究從創業者的人口構成、家庭狀況、創業歷程、領域選擇四個層面對其個人背景特征進行了剖析。在人口構成上,男性在北京高校創業者中占多數,而女性創業者較少;大部分創業者為首次創業,且多在32歲及以下開始創業,特別是在本科和碩士在讀期間。在家庭背景上,來自城鎮且家庭年收入較高的創業者占多數,家庭經濟條件與創業意愿和可能性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在創業歷程上,多數創業者曾參與創新創業比賽并獲獎,這些創業賽事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創業能力,而且還為其提供了資金支持。在創業領域上,大學生團隊廣泛涉足多個行業,尤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為甚,這既體現了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扶持效果,也彰顯了新興產業的蓬勃活力。[5]綜上,在創業者基本特征方面,北京高校創業群體呈現出男性為主、年輕化、城鎮化和多元化等特征。
2.內部驅動特征:實現夢想是大學生創業者開展創業的關鍵動力。內部驅動因素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它激發創業者的內在動力,推動他們克服困難,實現目標。聚焦于創業群體,本研究深入探討了自我驅動和能力稟賦這兩個特征。自我驅動是大學生創業的核心動力,其中,北京高校大學生的創業動力主要來自抓住創業機遇(29.75%)和追求個人理想(24.68%)。這表明:多數大學生創業者認為創業具有吸引力,能帶來滿足感和挑戰,并對創業前景充滿信心。這種強烈的內在動機推動他們勇敢地面對風險,實現創業夢想。通過分析2011年—2019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可以發現相似結論:從創業動機來看,主動型創業和被動型創業雖然同時存在于畢業生的創業活動中,但絕大多數畢業生的創業活動都是主動型創業。[6]
3.能力稟賦特征:堅持能力、抗壓能力和資源調配能力對于創業者最為關鍵。能力稟賦是影響創業活動和質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設計了13個題目,對大學生創業群體的能力稟賦進行了詳細測量。調查結果顯示:能力稟賦13題得分均值為6.12,平均標準差為0.98,中位數為6,眾數為7,這表明被調查者認同各項能力素質對創業行為及創業質量的重要性。具體而言,多數創業者普遍認為堅持能力、壓力應對能力和資源調配能力對創業至關重要,這些能力有助于創業者在面對風險和挑戰時保持冷靜,有效調配資源,實現創業目標。相比之下,機會評估能力和靈敏快捷能力雖然也重要,但得分略低。
4.外部驅動特征:北京的創業氛圍與高校教育生態環境的助推效應明顯。外部驅動因素能夠提供創業所需的資源和支持,促使創業者更好地把握市場機會和應對挑戰。聚焦于創業群體,研究深入探討了外部誘因和社會支持兩個特征。一方面,外部誘因(家庭、個人和社會環境等)對大學生創業行為有顯著影響。研究發現:創業環境是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團隊主要的外部誘因,且創業群體對外部誘因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每個人在創業過程中受到的外部影響是復雜且多樣的,大學生對于北京的總體創業環境評價良好。另一方面,在創業過程中,對于年輕且缺乏經驗的大學生群體而言,社會支持展現出關鍵作用。通過分析五類人員(家人、同學、朋友、專業課教師或導師、學校負責就業創業的教師)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程度,研究發現:學校和朋友對創業的平均支持度最高,說明北京地區高校創業教育生態較好。
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團隊創業活動現狀及需求分析
通過分析北京市大學生創業團隊調查數據及北京市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調查數據,從營收狀況、資金來源、政策保障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團隊存在著以下現狀及需求:
1.多數團隊盈利,少部分團隊虧損,營收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團隊規模、營收狀況和創業時長是衡量大學生創業質量的重要標準。從團隊規模來看,大學生創業團隊通常呈現較小的成員規模。在調查的158支創業團隊中,87.3%的團隊成員數量未超過10名,僅有5支團隊的成員規模超過20人。從營收狀況來看,超過半數的創業團隊能夠實現收支平衡,占比為51.9%;27.8%的團隊在財務狀況上能夠有所盈余;但仍有20.3%的團隊表示其創業活動處于虧損狀態,顯示出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營收狀況存在一定的差異。從創業時長來看,經營時間在一年以內的團隊占比相對較高,2020年達到72.3%,2021年進一步增加至76.4%。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業團隊在團隊規模、營收狀況和創業時長方面均存在提升空間,創業質量有待進一步優化。
2.資金來源以親友支持主導,融籌資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資金充裕是大學生創業的先決條件和實現創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保障。本研究將高校畢業生的創業資金來源分為自籌與其他兩大類。自籌資金通常來自父母、親友借款和個人儲蓄;而其他來源則涵蓋“技術融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政府及高校扶持”“銀行貸款”等。數據分析顯示:半數以上創業團隊的最主要資金來源是自籌資金,其占比高達55.1%。在其他資金來源中,以“政府及高校扶持”“創業競賽獎金”和“天使投資”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團隊數量位列前三甲,占比分別為12.7%、9.5%和8.2%。這表明:高校應屆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來源仍然以自籌資金為主,其他資金來源途徑雖然多樣,但尚未成為主要的資金來源渠道。
3.北京市良好的創業環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穩定支持,但創業者對政策保障方面仍有進一步需求。北京市的創業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自主創業的重要支持,在158支創業團隊中,82%的創業團隊認為北京市的創業環境對其具有正面影響,89%的創業團隊對創業園區的各項服務給予“滿意”及以上評價,80%的團隊對其在北京市的創業前景充滿信心。但與此同時,超過半數的創業團隊將“創業資金問題”視為其主要的挑戰,“市場推廣問題”與“場地問題”也困擾著超過10%的團隊。在對大學生創業園區的評價中,也分別有超過二成的團隊對園區的“投融資服務”“新四板掛牌服務”“銀行全流程服務”“行業產業對接服務”和“人才招聘服務”做出“一般”及以下評價。這表明:在優化創業環境和提升城市經濟發展競爭力的過程中,須進一步針對其需求不斷優化創業政策,努力開拓融資籌資渠道,提供更多的行業資源整合機會,做好市場宣傳及場地支持,以提升北京市作為創業城市的吸引力。
關于優化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建議
《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基于大學生創業者需求端的視角,為了增加高校創業教育的有效供給,結合本次調查,本文提出以下三點針對性建議:
1.堅持道術并重,創業教育既要點燃大學生熱情,更要為其開展創業活動夯實能力基礎。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平衡“道”與“術”的關系,確保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埋下創業種子的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第一,針對經營能力的提升,高校可以強化創業財務、創業會計等知識內容的教授,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財務意識,為日后的創業活動奠定堅實的經營基礎。第二,為了提高學生的融資能力,高校可以組織模擬路演、資金資源對接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了解融資流程,同時邀請投資人進入課堂分享經驗,為學生提供與業界直接交流的機會。第三,實踐教學、案例教學以及創業者訪談等方式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決策能力。高校要積極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地學習的機會,使其在真實的環境中感受和實踐創業決策,從而增強其決策的準確性和前瞻性。
2.堅持以知促行,創業教育既要注重課堂學習,更要強化大學生的實踐實訓、以賽代練。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注重知與行的結合,強化實踐與實訓環節,以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第一,要積極組織各類創業大賽,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在實際操作中鍛煉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大對相關培訓和賽事的支持力度,通過鼓勵學生參與 “互聯網+”“挑戰杯”“京彩大賽”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競賽活動,推動優秀創業項目從理論走向實踐。第二,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實訓機會,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企業運營模式,積累充足的實踐經驗。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評價指標應以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成果為評價核心,實現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有機結合,不斷改進和優化課程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熱情。
3.堅持構建生態,創業師資隊伍要更加多元化,持續提升教育者資源整合能力,賦能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業教育中,高校要積極構建支持大學生創業的生態系統,為他們的創業之路提供全方位的賦能。第一,創業教育的教師來源應更加多元化,不僅包括學術界專家,而且還應有經驗豐富的企業家。他們可以為學生帶來實際的創業經驗和行業前沿動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市場和行業趨勢。第二,高校要充分利用專業教師和創業校友資源,引導學生發揮專業優勢、結合行業前沿進行創業,提高創業項目的質量和成功率。第三,高校創業教育主責部門要善于搭建互動平臺,積極整合來自高校、就業中心(創業園區)、企業、投資者、大學生等各方資源,促進學生團隊與其他創業者及企業間的交流互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獲取投資關注,為未來的創業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員會2023年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重點課題“中外創新創業教育比較研究”(課題編號:JYCY20231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01-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
[2][4]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2:70,76.
[3] 任澤平,白學松,劉煜鑫,等.中國青年創業發展報告(2021)[J].中國青年研究,2022(2):85-100.
[5] 李響,祝軍.首都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現狀、特征與挑戰——基于對北京地區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狀況的調查[J].北京教育(高教),2022(5) :52-55.
[6] 祝軍,岳昌君.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調查:特征、動機與就業滿意度——基于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1(1):87-95.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