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特妮拉 張智美 于向華
摘 要:本文在結合前人觀點基礎上根據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基本要求,探究紅色書信中蘊含的精神內核,如家國情懷、理想信念、使命擔當等。挖掘提煉紅色書信與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相關聯的切入點、知識點和結合點。以此作為確定《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理論依據。通過精準把握現實落點、精細設置闡釋方式的課堂設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覆蓋教、學、考、評等全部環節以求課堂內與課堂外、線下與線上高度融合,進而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思想共振,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關鍵詞:黨史教育;紅色書信;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6-0090-06
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廳函〔2021〕8號)文件指出,“在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以昂揚姿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奮斗”[1],提出“有條件的高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開設“四史”類思政課選修課”[2]。在這一背景下,將紅色書信積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開設《紅色書信的百年信仰》一課,深入挖掘提煉紅色書信與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相關聯的切入點、知識點和結合點,探究紅色書信中蘊含的精神內核如家國情懷、理想信念、使命擔當,既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也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一、紅色書信在黨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紅色書信是指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革命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代中涌現出的共產黨員、英雄楷模、文明標兵等先進群體所寫的包含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拯救貧苦百姓的高尚品德、對侵略頑強抵抗的革命氣節、對戰勝天災的堅強意志的書信、隨筆、自述等。這些書信文稿真摯展現并詮釋著中國人心底最深沉的家國情懷,是中國家書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既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紅色書信是彰顯黨的輝煌歷程的重要史料
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紅色書信都是中國人向親人、戰友、朋友表達感情的重要載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處于被“三座大山”奴役和壓迫時,許多黨員尤其是黨內杰出人物在書信、日記、回憶錄等作品中展示了探求人民解放和國家獨立的強烈愿望。例如,戴安瀾在寫給妻子的信中說道:“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面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黃繼光寫給母親的家書中寫道“現在為了祖國人民需要站在光榮戰斗最前面,為了全祖國家中人的幸福日子,男有決心在戰斗中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孔繁森在給女兒的信中寫道“我現在只能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在黨安排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做點貢獻”[3],展現了這一時期共產黨人堅強不屈獨立自主的精神品質。在改革開放時期,為戰勝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錢學森在給堂妹錢學敏的信中寫道“一定要分清是非,不能跟著洋人跑,搞‘西化”[4];吳潤身寫給侄子的信中說:“我們黨之所以是不可被戰勝的,其原因有三,第一是有真理,第二是有人民群眾的支持,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第三是有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5]展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畏霸權銳意進取的時代風貌。這些文稿較為充分地反映他們的經歷與思想,折射出他們身上的高尚品質和崇高追求,從他們的筆下可以讀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和忠誠為民的精神氣質。
(二)紅色書信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紅色資源所蘊含和體現出來的科學思想觀念、正確政治觀點、崇高思想道德、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康審美情趣,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總的教育目標相契合。”[6]將紅色書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載體,能夠引導當代大學生領悟在“兩個百年”的歷史背景下中國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承擔起作為新一代青年所應擔負的歷史責任,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增強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培育當代青年大學生政治素養和愛國意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紅色書信是以情動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良好素材,能夠將思政教育中生硬的理論、晦澀的道理、呆板的數字轉變為真實的人物、感人的情節、動人的細節、走心的溫度,從而引人入勝、發人深思,拉近當代大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增強政治認同感。例如,瓊僑抗日英烈符克借書信向父兄表達自己的革命志向,“我之自動參加救國工作,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為的是盡自己之天職。盡其能力貢獻于民族解放之事業而已”[7]。在這封信中符克以其質樸且堅定的語言向家人表明了國家不獨立民族不解放誓不還家的決心,閱讀時戰爭的硝煙感撲面而來。另一方面,紅色書信真實記載了在災難、戰爭、瘟疫等情況發生時共產黨人的堅定選擇,既詮釋了共產黨人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性質和宗旨,還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例如,2019年底疫情突發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趙春光醫生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此役,萬余白衣,共赴國難,成功之日,相去不遠。蒼蒼者天,必佑我等忠勇之士;茫茫者地,必承我等拳拳之心。待詔歸來之日,忠孝亦成兩全。然情勢莫測,若兒成仁,望父母珍重。兒領國命,赴國難,縱死國,亦無憾。”一句“赴國難,縱死國,亦無憾”流露了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兒成仁,望父母珍重”是對家人滿滿的歉疚。這些書信中表達的“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是充實青年的信仰之根、精神之鈣,帶動他們加深政治認識、提升政治素養,始終與黨同向同行的精神坐標。能激勵青年學生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自覺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新時代的偉大事業的堅強力量。
(三)紅色書信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有力支撐
紅色書信的作者中有為探尋救亡圖存之路不懈努力的建黨先驅,有為保護祖國邊疆獻出青春與生命的戰士,還有在奧運賽場上為國家榮譽努力拼搏的運動員。他們身份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但在他們的信中蘊含著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都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他們在信中所表達的家國情懷、理想信念、使命擔當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高度統一,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紅色書信是深刻反映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戰、艱苦創業的偉大實踐的特殊檔案。在這些書信中既有熱血男兒從沙場寫給親人的絕筆,也有嚴父慈母對子女的叮嚀;既有同胞兄弟之間的默默心語,亦有戀人之間的款款深情,特別是那些毅然走上戰場的抗戰勇士,他們以樸實的語言、純真的情感,抒發了他們發自內心的愛國愛家的赤子之心,抒發了他們為民族解放和為家園安寧而甘愿奉獻青春的壯志豪情。因此,在紅色書信中,有黨性和人民性的有機統一,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事求是、自強不息等思想精髓的繼承和延續,蘊藏著強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紅色書信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證。紅色書信中既有修身、齊家、禮儀、教化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還閃耀著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信仰,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追求。以何功偉寫給父親的家書為例,在“時危難做兩全身”的情況下,何功偉一方面表達自己因革命不能分持家計的歉疚;另一方面在得知父親想“勸降”時他說:“而奈兒獻身真理,早具決心,茍義之所在,縱刀鋸斧鉞加頸項……此志亦萬不可移。”表達了堅貞的革命信念[8]。何功偉的書信文字精練、引經據典、言語豪邁,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堅定地選擇革命理想,深刻地展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這些紅色書信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落腳點和支撐點,能夠有力反擊數典忘祖、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能夠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團結一心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
二、紅色書信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具象表達
革命志士們用心血澆鑄的一封封書信,將共產黨人神圣而高貴的精神世界一一重現。紅色書信以親切樸實的話語、生動形象的事例深刻闡釋了革命先輩創造的一系列偉大精神,揭示“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奧秘。這些飽含著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國家的熱血激情、對家人的絲絲眷戀的書信,能夠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戰勝艱難困苦、渡過危機險境、應對風險挑戰的精神力量相互輝映,是建黨強黨興黨的精神源泉。
(一)紅色家書是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形成的歷史見證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黨領導人民在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時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成就,與此同時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有塞罕壩精神、西遷精神;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有青藏鐵路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有脫貧攻堅精神、絲路精神等。這些在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重大精神成果,既能在危難時引領人們乘風破浪奮勇向前,更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提振士氣、凝聚共識,匯聚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黨百年奮斗歷程匯聚形成的顯著標識,這些精神符號以精神成果的形式凝聚著百年來取得的重大勝利、成就和進展。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背后,是無數共產黨人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責任擔當,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錚錚鐵骨。在紅色書信脈脈溫情的字里行間,書信的主人們除了表達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為人夫的依依不舍和臨終囑托,更將共產黨員黨的初心宗旨通過生動、直觀、感人的話語表達出來,從無數個共產黨員的思考和抉擇中揭示出來。讓共產黨人的精神成果與黨員的行為,相互映照、相互轉化,引領青年學生深刻感受黨在百年創業中的艱難與不易。
(二)紅色書信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直抵人心
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的精神成果,是歷史的反映和產物。在一百余年發展進程中,黨經歷了困難與輝煌、挫折與奮起、低潮與勝利,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人類進步史上的一個個偉大成就[9]。精神成果的形成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在每一種精神成果的背后,是因特定的時空場景和獨特的實踐內涵而呈現出的具體的精神內涵,具有豐富的多樣性。紅色家書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展現了英雄人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盡管都是一些小故事,但生動、鮮活且鮮為人知。如左權、吉鴻昌、戴安瀾、蔡炳炎等人的家書,將其俠骨柔腸的另一個側面展現給讀者,這是散落在民間的名人家書獨具的資源,將波瀾壯闊的黨史和氣勢磅礴的新中國史以生動質樸的話語娓娓道來,入情入理,真實自然。借紅色書信回望黨史上那些敢于奮斗不懈斗爭的故事,重溫精神成果形成的始末緣由,更深地感受到精神成果中那些可貴、可敬、可愛的崇高品質。
三、《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設計的理念
教育目標的達成要以優秀的課程設計理念為先導。《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為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明確了為“四史”教育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鑄牢意識形態思想防線的堅強后盾、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等三項核心理念。
(一)《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希望能為“四史”教育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
從歷史的高度看,增強歷史自覺才能深刻把握歷史發展大勢。《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旨在幫助青年學生,領悟不同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歷史成就形成的精神成果,通過紅色書信的描述結合時代背景把握歷史前進的規律性和必然性,更好把握時代特征,解決時代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培育青年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自覺和歷史擔當,充分認識黨的精神成果中強大的生命力和蘊含的實踐引領性,形成大歷史觀。“所謂大歷史觀,即是從宏大的歷史視野和開闊的歷史眼光出發,在長歷史時段和大歷史時空中看問題,分析事物的來龍去脈和演變機理,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主流主線,揭示事物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必然性邏輯。”[10]一方面,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行新的偉大斗爭、戰勝新的重大風險的背景下,青年一代在分析前所未有的難題和新挑戰時能將視角置于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璀璨文明中,采用抽象到具體的方法看待社會形態的變遷,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另一方面,讓青年學生在把握理論思維的基礎上,得到思想的啟迪和智慧的啟蒙。以紅色書信為載體發揮黨的偉大精神“知古鑒今,以史資政”的作用,幫助青年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犧牲精神、人民情懷和優秀品質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二)《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欲打造強化意識形態、鑄牢思想防線的堅強后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警示我們,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得住。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上,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必須取得全勝。”[11]精神成果越豐富越深刻,對意識形態的支撐就越堅強有力。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來自黨的全部歷史和實踐,歷史的表現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實踐也是有多重形式的。有的精神形成于某一段時間或某一地點,這些地點承載著黨奮發向上的歷史,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有的精神形成于某些重大歷史事件,這些事件是黨史中關乎國家存亡、民族命運,成為黨史上的轉折點,如長征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有的精神是與重要會議密切相關的,會議制定的政策方針對黨的事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古田會議精神、遵義會議精神等;有的精神是以重大成就為載體,這些成就為黨和國家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特區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有的精神由共產黨人感人至深的事跡構成,這些共產黨人反映了黨的宗旨、初心和使命,如張思德精神、女排精神等。這些精神看似形成的背景、方式、緣由都不相同,但都生動詮釋了黨的思想理論、性質宗旨、傳統作風。通過紅色書信展示精神成果的事跡、歷史、人物能夠有效提升青年學生的戰略定力,樹立底線思維、夯實精神支柱、加強意識形態建設。
(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學習歷史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12]。《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篩選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紅色家書,通過全新的史料和視角帶領學生回顧那漫長且復雜的史實,認清黨史百年中包含的人民立場。闡明中國共產黨百年探索中,既取得過舉世矚目的成就,也曾付出過沉重的代價,最終推動著黨能夠實現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在教育中借學生一雙馬克思主義的“慧眼”,深刻認識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品味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增進青年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認同和政治認同。
四、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要遵循知識教學、思想教育、行為習慣培養三者之間的統一的教育規律。《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在設計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內容時統籌基本史實與教學時長、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等若干矛盾。具體體現在堅守以下原則:堅持政治性、文化性、故事性與學理性間相統一的原則設計教學大綱;堅持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的原則設計教學內容;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模式,最終實現學生對理論的可視、可感、可悟提升到知情意行的全面融合。
(一)堅持政治性、文化性、故事性與學理性間相統一的原則設計教學大綱
堅持政治性、文化性、故事性和學理性之間相統一的原則是《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教學大綱設計的重要原則,也是“四史”類課程發揮思政育人價值的根本體現。《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在高校的課程設計中屬于思政選修課,在高校的教學體系中這類課程一般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選修一門,這一定位體現了這類課程強烈的政治教育屬性,而“四史”類選修課本身又包含了豐富的文化性、故事性和相應的學理性。這就要求在設計教學大綱時要解決好三者之間的關系。畢竟“四史”類選修課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為了博學生眼球信口開河,更不能為了講故事將歷史碎片化和膚淺化,而是要向學生講清楚過去的忠誠與奉獻,讓他們理解未來要面對的責任與擔當。因此教學大綱的設計要遵循政治性、文化性、故事性、學理性的統一,讓理論性、政治性在文化性和故事性中展開,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走進學生心里。
《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教學大綱要在邏輯構架、內容安排等方面體現出課程內容的學理性、故事性、文化性與育人目標的政治性相統一。在架構上展現出時間線索的邏輯性,在內容上用紅色書信將知識點串聯起來體現文化性、故事性。大綱設計按照黨史的四個分期劃分四個階段,“崢嶸歲月”主要是展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精神成果的書信;“激情年代”主要是展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精神成果的書信;“改革春潮”主要是改革時期的精神成果的書信;“輝煌時代”主要是十八大以后的精神成果的書信。大綱的設計力求打造一門“有知”又“有味”的思政選修課,引導學生弄清楚當今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自己所應擔負的歷史責任,將理論與實踐、知與行有機統一起來,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二)堅持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的原則設計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作用下形成的教育[13]。馬克思認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人,是具有意識地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地追求某種目的的人。”[14]要實現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變為學生自發行為的育人目標,就必須遵循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的雙原則。《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課程的教育對象是新時代背景下的青年學生,設計教學內容要基于“人的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考量如何處理教育者和被教育之間的關系,要將教學的核心素養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相結合,才能實現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相融合。“以人為本”的本質是基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接受知識的能動性,以平易近人的語言和寓教于樂的方式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與時俱進”強調在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網絡成為意識形態主戰場等情況下,利用現代教學管理手段,用“聲、光、電”技術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青年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思想基礎。具體而言在教學內容中堅持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相融合的理念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表達方式,將《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產生的歷史時代、相關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精神成果的豐富內涵、重大意義,與促成精神生根產生的重要人物的書信相融合。在課程設計時要處理好書信和精神成果之間的關系,如果只講精神成果的形成、內涵和重大意義,對青年學生而言會讓其感到“昏昏欲睡”和“老生常談”。在降低課堂吸引力和精彩度的同時也會降低學生對歷史真實細節的探求度和對精神成果的認可度。在課程設計時,利用講授向學生介紹精神成果形成的背景及過程,用書信和視頻帶領學生探尋精神成果中蘊含的豐富價值,用作業來深化學生的理解,實現價值的內化。由此,構建一個“認知—場景—內化”的教學框架,實現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第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覆蓋教、學、考、評等全部環節以求課堂內與課堂外,線下與線上高度融合。發揮網絡優勢充分利用智能平臺豐富課堂形式,搖一搖、投票、討論詞云等形式讓傳統的課堂變得更加豐富、更有趣味,豐富多彩的上課形式也受到同學們的歡迎。以“屏”為橋,利用視頻、音樂、短劇展示書信,帶領學生回到那個“書信慢、戰亂近”“一生只為國家苦,二字兼全忠孝難”的年代,感受寫信人的愛恨情仇,解悟信仰和精神的強大力量。充分利用平臺數據優化課程,提升教學水平,利用智能平臺記錄下孩子們對課堂的評價和建議,查看學生的學習數據,這些數據為老師們改進教學、因材施教提供參考。
(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模式
理想信念不只是理論,也不僅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更是從歷史中謀求繼續發展的力量。對理論、精神、歷史的學習最終的落腳點不僅僅是“記住”,更重要的是要在青年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時成為鼓舞他們砥礪前行的不竭力量。這就要求對學生的考核既要有基本理論、知識、概念的識記,也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5]《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創新授課方式、豐富理論載體、適應青年學生,把透徹的理論講透徹,鮮活的思想講鮮活。考核的目的在于推動理論落地走心,深化黨的精神成果往深里走往實里走,還要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雙重聯動,強化學生的體驗感,融入青年學生的思想深處,在日常生活中增強理論的沖擊力和感染力。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即能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還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養中價值引領和政治引領的目標。關注學生提交作品的完成度、表達形式和自我反饋,讓學生在考核中可以實現自我檢驗、自我評價,進而促進理想信念方面的自我發展。例如在《紅色書信中的百年信仰》中有一項考核是讓學生任選一封書信進行二次創作,即依據信的內容剪輯視頻并配上朗誦。這樣的形式給了學生表達觀點、訴說想法、吐露感悟的機會,在搜索視頻素材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設計視頻給視頻配音的過程中,讓青年學生主動完成探究理論、深挖歷史、感受思想的教學目標,以“潤物無聲,日用不覺”的方式,增強了青年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紅色文化的認同。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 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2021-05-12)[2024-06-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 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3〕〔4〕〔5〕〔7〕張丁.我心永向黨家書里的百年信仰[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1:182-199+62-72.
〔6〕李霞,曾長秋.論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實,2011(5):95-98.
〔8〕本書編寫組.百年紅色家書品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2.
〔9〕顏曉峰.薪火相傳——立黨興黨強黨的豐厚精神滋養[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2:30-32.
〔10〕龐立生.大歷史觀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意蘊[J].思想理論教育,2022(12):12-18.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6-38.
〔1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2-63.
〔13〕張驥,申文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在我國思想宣傳領域面臨的挑戰與實現方式探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1):163-168.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5-86.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責任編輯 王大奎)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entennial Belief in Red Letters"
Yintenila, ZHANG Zhimei, YU Xianghua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viewpoints of previous scholar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histories of the histories of the Party, New 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piritual core contained in red letters, such as patriotism, ideals and beliefs, and mission responsibility. Explore and refine the entry points, knowledge points, and integration points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histories of the Party, New 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a focus on Revolutionary's Family Letter and party history. This serve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educational goals and content of the Hundred Year Faith in the Revolutionary's Family Letter. Classroom design that accurately grasps the reality's landing point, finely sets the way of interpretation, and uses Revolutionary's Family Letter ?as carriers to contrast history with reality, arousing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ideological resonance among students. Th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covers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learning, examination, evaluation, etc., in order to achieve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within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offline and online, and thereby enhance students'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emotional identity.
Keywords: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Revolutionary's Family Letter; Cours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