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周德來
摘 要:近年來,國內冰雪人才的市場需求和供給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作為向社會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要平臺,理應發揮保障支撐作用。通過對國內冰雪市場人才狀況進行審視發現,冰雪市場存在人才缺口與供給同向增大、產業發展及人才覆蓋不均、多元高端化需求日趨顯著等特征;而冰雪人才培養環境則存在學科建設不完善、培養效能不充分,培養模式較粗放、配套保障不到位,就業導向不明確、市場跟蹤有缺失等諸多約束。對此,提出綜合完善培養條件,提高冰雪人才社會地位;以應用性為導向,促進冰雪人才由量向質提升;倡導多行業“+冰雪”,豐富冰雪人才就業去向等措施,以期優化我國冰雪人才的培養環境,滿足冰雪市場日益豐富的需求,更好地助力冰雪強國建設。
關鍵詞:市場需求;人才培養;高校教育;冰雪專業;環境優化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488(2024)03-0062-04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raining Environment for Ice and Snow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Demand
ZHANG Lei1, ZHOU Delai2
(1.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Harbin Far Eas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25, China; 2.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 Harbin Far Eas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market demand for and supply of ice and snow talents in Chi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important platforms for training and supplying talent to society, they should play a pivotal role in supporting and ensuring the industrys needs. An examin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ce and snow market talent reveal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a simultaneous increase in talent gaps and supply, uneven development and talent coverage in the industry, and a growing demand for diversified and high-end skills. However, the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ice and snow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s several constraints. These include inadequat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sufficient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 relatively rough training model, lack of adequate support facilities, unclear employment orientation, and poor market tracking.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measures: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raining conditions, enhanc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ice and snow talents, promoting a shift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in ice and snow talent development through an application-oriented approach, and advocating for “ice and Snow+” across multiple industries to diversify employment prospects. By doing these measures, it can optimize the training environment for ice and snow talents to meet the increasingly diverse needs of the ice and snow market and better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ding ice and snow sports nation.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talent cultivation; higher education; ice and snow professions;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1 引言
近年來冰雪產業在我國各地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國內冰雪人才的市場需求和供給矛盾也日益突出。面對這一狀況,高校作為向社會培養和輸送高質量人才的重要平臺,有必要積極發揮自身教育支撐作用,為我國冰雪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1]。相比于傳統學科或大類行業,冰雪專業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周期較長、成長路徑較窄,高校在建立冰雪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行觀察和嘗試,至今大體形成了本科與專科分向、理論與實操并舉的培養模式。這一普遍的模式雖然具有合理化成因,但面對國內冰雪市場日益豐富且高漲的需求,高校積極探索冰雪人才培養環境的優化措施,扎實推進冰雪領域產教融合的實踐,仍然具有與時俱進的意義。
2 國內冰雪市場人才需求與培養環境審視
2.1 冰雪市場人才需求的特征
2.1.1 人才缺口與供給同向增大
《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的目標指出,到2025年中國冰雪產業總規模達到1萬億元[2]。以此推算,到“十四五”末期,冰雪體育產業規模將占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的1/5,冰雪從業人員數量約有60萬的缺口有待補齊。另一方面,依托北京冬奧會的聚合效應,國內各類冰雪人才供給也有了顯著提升。根據《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體育遺產報告(2022)》[3]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冰雪運動注冊運動員為5 111名,2020年,冰雪運動注冊運動員達到11 365名,數量增幅達123%。與此同時,冰雪運動裁判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截至2020年,全國冰上運動項目國家級裁判員增至357名,國際級裁判員數量增至106名,雪上運動項目國家級裁判員數量增至523名,國際級裁判員數量增至25名。在冰雪運動社會體育指導員方面,截至2020年,北京市累計培訓冰雪運動社會體育指導員約2.3萬人,河北省通過構建省、市、縣三級協會體系,累計培訓冰雪運動社會體育指導員2萬余人。
2.1.2 產業發展及人才覆蓋不均
從國內冰雪產業發展格局來看,在總體面貌向好的同時也展現出一定的梯隊性和不均衡性。東北地區坐擁得天獨厚的氣候和資源條件,無疑具有最好的冰雪產業發展基礎。與此相比,新疆阿勒泰地區依托經濟發展、京津冀地區依托北京冬奧會、內蒙古東部地區依托“十四冬會”等機遇,均在冰雪產業上展現出各自的后發優勢。南方地區冰雪自然條件有限,目前以開發室內冰雪場館和冰雪仿真設備為主要替代方式,大量游客也以“南客北來”的方式參與體驗冰雪運動。與全國各地旺盛的冰雪產業發展需求相對,目前,中國冰雪體育人才培養優勢主要集中在寒地區域,南方許多地區需要借助人才引進實現產業運營推廣[4];冰雪人才培養機制相對松散,人才培養平臺、保障制度、等級評估仍然缺乏;高校對于冰雪復合型人才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學內容創新性不足,專業設置相對狹窄,冰雪產業管理、營銷、服務型人才短缺。上述綜合原因致使我國冰雪體育人才服務未能充分滿足冰雪體育事業的發展需求,經常需要高薪聘請國外的冰雪人才進行助力,造成冰雪產業發展遲緩。
2.1.3 多元高端化需求日趨顯著
隨著大眾冰雪運動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冰雪運動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專業化、復雜化趨向[5]。冰雪產業跨界融合特征明顯,目前冰雪消費正從單一的運動向度假、游樂、休閑等多元化方向轉變,溫泉、美食、民俗活動等成為越來越多冰雪景區和場館的標配,并以“冰雪+”的形式拓寬冰雪產業的邊界。同時,這一形式在創造更多產業價值的同時,也能夠提供眾多門類的職業崗位,有效緩解社會就業問題。然而,其中有兩個隱性特點需要注意:一是“冰雪+”雖然衍生出豐富的就業崗位,但并非所有的崗位都適合于或可以從高校進行人才培養,不少崗位仍然需要人才基于一定的社會經驗或工作閱歷才能勝任;二是“冰雪+”中既有如司機、主播等具有普適性的崗位,也有如體能訓練師、雪道設計師等頗具專業性的崗位,這便為高校實施冰雪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選擇,即可以通過聚焦高端化、專業化的人才培養,來更有針對性地助力和加速冰雪產業發展。
2.2 冰雪人才培養環境的約束
2.2.1 學科建設不完善,培養效能不充分
冰雪運動專業是一門在中國普通高等學校開設的本科專業,屬于教育學類。學生需要在校接受四年制的教育,從常規上講,畢業時學生將具備冰雪運動教學與指導、冰雪運動損傷防護、冰雪運動產業經營與營銷、冰雪場地管理與設備維護等方面的技能[6-7]。但冰雪運動專業除開設時間較晚以外,也與國內很多專業一樣存在共通的短板,例如:課程設置比較僵化、課程內容偏理論化、重視專業輕視通識、教學內容過時滯后、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實踐環節比重不足等,明顯暴露出學科建設的不完善,制約了高校冰雪人才的培養。而從人才構成方面來看,中國體育人才中,冰雪體育人才占比不超過5%,特別是在冰雪體育人才組成結構、培訓體系、產業研發及創新能力上均存在明顯不足。高學歷冰雪體育人才培養規模有限,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冰雪體育人才效能亟待提升。
2.2.2 培養模式較粗放,配套保障不到位
從我國冰雪運動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建設軌跡上來看,其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是伴隨著北京冬奧會籌辦契機和大范圍激增式的社會需求,具有較強的應運而生、隨行就市的特點。在此背景下,冰雪運動專業學科框架雖然能夠迅速得到搭建,但培養體系中的很多必要保障卻無法有效得到匹配和跟進,導致整體培養模式較為粗放。此處以冰雪運動強國俄羅斯在該專業培養目標上的情況進行對比[8]:第一,我國體育高校對于冰雪運動人才的培養目標較為單一,重在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而俄羅斯體育高校不僅教授專業的冰雪運動技能,而且注重學生全面知識體系與科研能力的養成。第二,除體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體育高校的核心學科外,我國不同體育高校重在突出自身個別的特色課程,課程范疇既不豐富也不統一;而俄羅斯體育高校的專業課則分為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其中,必修模塊涵蓋了本專業領域內的理論知識和科研方法,選修模塊內容更加豐富,包括人文素養類、有專業理論類、專業技能類,給予學生更多選擇的可能。第三,我國體育高校對于冰雪運動專業“唯分數論”的評價模式過于單一,缺少以能力為主導的多元化課程評價機制;而俄羅斯體育高校更加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除了傳統考試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演講、小論文、課堂口頭報告等形式來展示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進步。
2.2.3 就業導向不明確,市場跟蹤有缺失
盡管大范圍的人才培養有助于冰雪運動在我國的普及發展,擴大冰雪產業的市場規模,但目前冰雪運動相關專業的就業方向依然不是十分明確,就業環境尚需進一步完善。其中,許多冰雪運動專業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和發展路徑比較模糊,對教學指導、運營管理、賽事組織、裝備銷售等領域的工作特點認知不足,導致畢業后難以找到合適的就業方向。同時,由于針對冰雪運動專業的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不夠完善,致使很多畢業生在進入職場后,難以獲得系統的培養和有效的職業技能提升機會[9]。國內冰雪運動行業也缺乏統一的職業認證體系,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也同樣難以衡量求職者的實際能力和水平。此外,當前國內冰雪領域的一大現實短板是缺乏行業要素的相關統計,一方面,業內疏于對冰雪運動市場需求的數據收集和系統分析,如冰雪賽事需求量、消費者偏好等動態數據均難以研查,導致高校無法有效預測和應對市場變化開展人才培養。另一方面,高校也缺少對冰雪運動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跟蹤調研和及時反饋,無法準確了解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行業分布,使得高校難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培養方案。
3 我國冰雪人才培養環境的優化措施
3.1 綜合完善培養條件,提高冰雪人才社會地位
為了更好地向冰雪市場提供人才供給,高校應當加強對冰雪人才培養的重視和投入力度,保持教學環境的正向開源狀態。例如:豐富冰雪運動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確保學生能夠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技能[10];從國內外引進高水平的冰雪運動專家和教練員,培養和提升現有冰雪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投資建設或積極開放冰雪運動場館,為提供學生實踐訓練的優質場所;配備齊全的冰雪運動裝備和訓練器具,保障學生能夠安全、便捷地參與活動;為冰雪運動教師和學生設置專項表彰和獎學金,以此激勵師生投身冰雪運動、爭取突出表現等。從更宏觀的視角來說,政府應出臺支持冰雪人才發展的有利政策,如項目關照、創業扶持、科研經費資助等,以此提升冰雪人才的社會地位。媒體平臺應加大對冰雪運動健康益處和文化內涵的宣傳,積極報道冰雪人才的成長經歷和貢獻成就,借助于樹立榜樣人物促進社會大眾對冰雪運動的認同和尊重,以此提升冰雪人才的受重視程度。
3.2 以應用性為導向,促進冰雪人才由量向質提升
當前,隨著國內冰雪產業日漸興盛,為適應產業發展的多層次需求,一些高校正在探索復合型冰雪產業人才培養模式[11]。這種由數量向質量、由理論向應用人才培養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符合我國冰雪產業升級發展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調整人才培養的對接內容,找準人才流動的對接區域[12-13],采取多種途徑提升高校對于冰雪人才的培養層次。例如:橫向開展跨學科合作,進行綜合性的冰雪運動研究和教育;設立冰雪主題科研項目,鼓勵、資助學生和教師進行冰雪運動技術、訓練方法和運動醫學等方面的研究;邀請冰雪運動專家來校講學和指導,提升高校冰雪運動的教學和訓練水平;引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手段,推動冰雪運動教學的創新和優化;定期舉辦高校冰雪賽事及冰雪公益活動,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學生的社會互動,同時提升社會各界對于校園冰雪運動的關注度。
3.3 倡導多行業“+冰雪”,豐富冰雪人才就業去向
要實現冰雪市場與冰雪人才的雙向奔赴、對位適應,就要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同時發力,營造活躍的社會氛圍和行業氣象。在需求側,不僅要深入推行“冰雪+”的概念和相關舉措,還要積極倡導多行業“+冰雪”,構筑健全而穩固的冰雪產業鏈條。推進冰雪崗位在全社會的覆蓋,有助于從整體上使冰雪人才發揮更多功用,滿足冰雪市場對于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在強化冰雪人才社會需求側的同時,對于高校供給側的完善也同樣重要,要通過豐富冰雪人才的就業去向,拓寬就業出口,以此促進行業人才的擴增和集聚。首先,高校內部要為學生做好職業咨詢和規劃服務,可以通過開設相關課程或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冰雪運動相關職業的多樣性和發展路徑。其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強培養,如與冰雪運動企業、俱樂部等合作辦學,開設定向培養班[14],建立校企聯合培養項目,共同制定培養方案,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需求緊密結合[15]。最后,可以跟蹤關注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為其提供創業指導、繼續教育、職業培訓等有力支持,幫助他們在冰雪運動領域實現長期發展。
4 結束語
當前,冰雪產業在我國方興未艾,冰雪市場對于各類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在此背景下,理性分析和審視高校冰雪人才培養的整體環境,對于創新高校冰雪專業培養模式、優化高校冰雪人才培養路徑具有啟發性的價值和指導性的意義。只有把握好冰雪市場的需求特征,才能統籌協調開展科學化育人和供給,進一步直面高校培養環境中的諸多約束,對位破解實現冰雪人才的高質量培養。更好地助力后冬奧時代冰雪強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徐詩枧,閆靜,徐雪芹,等.體教融合視域下高校冰雪運動高質量人才培養的路徑思考[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管理分會.2023年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管理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處,2023:2.
[2] 國家體育總局.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EB/OL].(2016-11-02)[2023-12-04].https://www.sport.gov.cn/n10503/c773657/content.html.
[3]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北京體育大學.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體育遺產報告(2022)[R].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22:40-45.
[4] 孫玉龍,董建明.后奧運時期河北省冰雪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策略[J].體育科技,2023,44(6):5-7.
[5] 孫占峰,關世民.社會需求與專業發展:應用型冰雪運動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3,45(4):65-69.
[6] 楊永生,李兆鵬,楊陽.冬季體育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匹配分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5):33-41,60.
[7] 顏彤丹,楊慧馨,穆亮,等.2022年冬奧會冰雪體育人才需求與培養路徑研究[J].冰雪運動,2021,43(4):16-19.
[8] 高天宇,楊小帆,張賀.中俄冰雪運動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對比與啟示[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運動訓練學分會)(三),2023:3.
[9] 劉慶.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231-233.
[10] 馬德,張天陽,劉哲劍,等.冰雪體育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推進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3(9):41-47.
[11] 刁鈺子,高文岳,喬洪偉,等.體教融合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冰雪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冰雪運動,2023,45(2):60-63,68.
[12] 朱佳濱,姚小林.新時代我國冰雪體育人才培養對接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8,36(4):6-10.
[13] 郭程程.新時代我國冰雪體育人才培養的統籌與完善[J].冰雪運動,2023,45(2):42-45.
[14] 呂嬋,闞軍常,吳曉華.我國冰雪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0(10):1-7,39.
[15] 姜曉艷,安鐵民.冰雪專業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基地的研究與實踐:以遼寧職業學院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11):67-6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