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現實基點,也是德育工作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小學德育工作是一項奠基性的教育工程,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身心成長,還直接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緊密聯系,在新時期的教育教學中占據著愈發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基于生活化視角開展德育是強化小學德育實效、促使小學生實現知行合一、滿足現代社會人才培育要求的有效教育策略。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人物,在開展生活化的小學德育過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小學生的自然天性,選擇貼近小學生真實生活的德育資源與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致力于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質,促使小學生在德育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格,樹立起積極健康的人生理念,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真正落實。
一、生活化視角下開展小學德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活躍德育氛圍
良好的德育效果不是依靠教師單純地“教”直接產生的,而是需要借助“教”這一外在形式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德育氛圍中受到多種德育元素的立體浸潤,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與思想境界,達成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良好教育效果。基于學生的生活視角開展德育,不僅指的是將德育理論知識變得生活化,易于學生的理解與吸收,還強調促進德育與生活實踐的雙向互動,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理狀態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德育生活化實踐活動中。在這樣的德育氛圍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刻地理解課堂中學到的德育理論知識,還能夠激發自身更加深層的道德體驗,將學到的德育知識、形成的道德理念落實到生活實踐中,實現知與行的統一。由此可見,生活化視角下的德育能夠創設出良好的德育學習環境,增強德育效果。
(二)有利于貫徹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主義教育理念的要義是一切為了學生,充分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立足于生活化視角開展德育的過程即可以看作一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等多種要素,設計與實施德育各項活動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模式遵循學生認知與學習的客觀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性相符合,并且與生本主義教育理念有著共同的價值旨歸。在生活化的小學德育中,教師不僅能夠在設計德育活動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狀況與發展需求,還能夠在德育的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熱點話題、實事要聞等,對后續的德育工作作出相應調整,使德育工作的開展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助力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基于生活化視角開展小學德育,能夠落實生本教育理念,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小學德育過程中,教師通常扮演一個高高在上的“傳道者”形象,學生則是“疑惑者”的形象。這樣的師生角色與新課標倡導的改變師生教學地位的理念相違背,不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生活化視角下的小學德育中,教師不僅需要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也需要將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而靈活的德育學習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生活化的德育學習空間中,學生可以基于書本內容,利用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在生活中形成的獨特的情感體驗等,與教師展開積極有效的交流,從而改變被動的學習地位,調動學習積極性。在與學生進行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夠從學生獨特的視角中收獲新的感悟,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生活化視角下開展小學德育的有效路徑
(一)結合生活經驗,增強道德意識
生活經驗指的是在生活場景中通過觀察、感受、領悟等一系列過程逐漸積累形成的印象庫藏與知識總量,能夠更為準確地反映出個人生活閱歷的豐富程度以及認知水平的發展情況。在小學教學中開展基于生活化視角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要站在小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了解小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情況,并在此基礎上緊緊圍繞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德育活動,促使小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更加深入的德育學習,厘清德育理論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
在生活化德育活動的設計環節,班主任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生活經驗。經過生情調研,班主任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社會生活閱歷普遍尚淺,對于外界事物的認知常常停留在表面,難以更為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但是對于學校生活較為熟悉,已經對學校事物形成了基本看法,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學校生活經驗。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借助“守規則要自覺”德育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學校生活中形成的生活體驗進行思考探究,使學生懂得遵守班規與校規,培養學生良好的規則意識。
班主任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規則,這些地方分別有著怎樣的規則。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想到過馬路需要遵守交通規則、在學校需要遵守班規與校規,在超市結賬、食堂打飯時需要遵守排隊的規則。根據學生的這一生活認知,班主任可以創設出“制定班規”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充當起決策者的角色,共同參與制定班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班級制度的建設中。
在制定班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學生分成多個合作小組,并選出每個合作小組的組長,讓各個合作小組的組長為成員分配相應的任務,展開高效的團隊合作。在小組合作中,小組長可以將班規中的多項細則,如課程學習方面、個人生活方面、紀律考勤方面、生活作息方面等,分別委派給相應的小組成員,讓小組成員自主搜集與整理相關的內容信息,將各自負責的細則內容補充完整,最后小組長需要匯總每個成員所整合的信息,逐步完善班級的規則制度。比如,負責“生活作息”這一板塊的小組成員在收集與處理相關信息的過程中,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班規對于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作息習慣的重要意義,并逐漸樹立起積極健康的生活理念。
在這樣的德育中,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制定班規”的探究任務,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規則意識,促使學生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意義,懂得遵守規則、自覺維護規則。
(二)引入生活事例,培育道德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類文明最為精細之處表現在情感里。”誠然,人對某種思想理念的認同往往不是認知所及,而通常是由于情感所致。德育的資源都來自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不僅是各類德育理論知識的來源地,也是德育情感的生發地。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圍繞生活的熱點問題、新聞事例等開展德育,能夠促使學生形成更加真實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深厚的道德情感,提高德育實效。因此,在小學德育中,班主任可以借助具體的生活事例,帶領學生探知生活事例中蘊含的德育知識與道德理念,促使學生逐步生發出更加真切濃厚的道德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在生活化德育實踐中,班主任既可以從身邊取材,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的生活事件作為德育資源,也可以從網絡平臺上取材,選擇社交媒體中傳播得較為廣泛的一些熱點道德事例開展德育。
首先,班主任結合班級中某學生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的道德事例召開表揚學習會,讓該名學生在表揚學習會上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在見義勇為、幫助他人時的內心想法,鼓勵班級其他同學向該名學生學習,促使所有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與道德情感。
其次,班主任還可以將互聯網平臺上引發大眾熱切關注的比較典型的優秀教師人物案例作為德育資源,引導學生了解這些優秀教師的感人事跡,并從事跡中感知優秀教師的寶貴道德品質,助力學生獲得心靈的滌蕩,逐漸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班主任可以先利用信息教學手段播放一段VCR,讓學生觀看人物視頻,了解優秀教師的教育故事。在學生觀看完視頻后,班主任再引用這些教師的話語,如“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后能為社會作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等,引導學生基于對該人物視頻的理解思考以下問題:“你如何看待這一說法?為什么教師付出了自己半生的時間與精力,卻依然覺得很值?是什么樣的信念在支撐著教師?”
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對感人事跡的了解,與其他同學積極地合作探討,踴躍地表達自己對這些教師的教育事跡的相關看法,在與他人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更為深刻與全面地感受教師的精神品質。經過合作討論,學生能夠將各個小組成員的想法匯總,歸納出教師甘于奉獻、無怨無悔、舍己為人、堅韌不拔等道德品質,認識到教師對教育教學事業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及對祖國與人民的無限忠誠。在德育過程中,學生能夠被教師的感人事跡深深打動,激發出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自覺向教師看齊,學習深厚的理想主義情懷與堅定的道德信念。
借助這一案例,學生不但能夠了解教師的人生經歷、主要成就,還能夠通過教育事跡,領悟到教師寶貴的精神品質,提升情感體驗,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認知,能夠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正確的道德抉擇。
(三)開展生活實踐,實現知行合一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生活化視角下的德育強調知與行的有效統一,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生活磨礪”的德育理念轉變成“一日生活皆德育”的實踐方式。在小學德育中,班主任教師應當組織多種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并將這些德育實踐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地融合起來,助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切實改變自身的道德理念與行為方式,促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
在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實踐活動時,班主任既要高度關注社會生活,對社會生活保持良好的敏銳度,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踐興趣,設計出符合學生興趣的趣味化、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德育實踐活動。班主任可以從傳統節日文化中汲取德育資源,設計出豐富多樣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傳統節日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傳統節日的過程中踐行道德理念,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
班主任教師可以設計“探秘傳統節日”“體驗傳統節日文化”“我是小小宣傳員”等主題生活實踐活動。在“探秘傳統節日”生活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傳統節日,如端午節,探究端午節的起源故事、發展歷程、人文風俗、重要意義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通過走訪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的方式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歷史沿革狀況,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父母交流、走訪社區居民,了解端午節的重要習俗、感知端午節的文化意義以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通過這一節日文化探秘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還能夠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在“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生活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想了解的一個傳統節日,如元宵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元宵節的文化體驗活動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對元宵節的理解,選擇元宵節的代表性事物,如舞龍,并從生活中選取制作舞龍的相關材料,與其他同學合作制作出一個舞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創意對制作出的舞龍進行裝飾,增加舞龍的美觀性。隨后,學生還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觀看舞龍表演視頻,學習舞龍的技巧與方法,為其他同學與教師表演舞龍活動,展示自己對元宵節的理解。在文化體驗活動中,學生不僅感受到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的有趣,還能夠學到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技藝,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三、結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只有充分依托生活,教育才能發揮作用,成為真正的教育。”小學德育工作從生活化視角出發,能夠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體現生本教育理念。小學班主任教師在開展德育時,要深深立足于生活視角,將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手段同德育工作巧妙地融合起來,通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圍繞現實生活中的生動事例、借助生活化的實踐平臺等多種方式,開展生活德育一體化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小學生健康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