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健身瑜伽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的體育課程,不僅具有身體健康的功能,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精神。文章運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過對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進行分析,闡述高校健身瑜伽課程的評價方法,并提出優化路徑。高校健身瑜伽課程在思政教育中面臨的挑戰包括課程內容的融合、師資隊伍的培養以及學生的參與等方面。文章提出優化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整合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外部教學環境等具體策略,以期提升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性。
關鍵詞:健身瑜伽;課程思政;挑戰;路徑
瑜伽作為一項綜合性的體育運動,越來越受到高校大學生的喜愛,健身瑜伽課程的開設對于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教育部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1]。高校瑜伽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的體育課程,不僅具有促進身體健康的功能,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精神。
1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建設現狀
健身瑜伽(Yoga)起源于古印度,源于外來文化,與中國的思政教育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高校健身瑜伽課程需要做好課程定位,將健身瑜伽的文化元素與課程思政教育相融合,以實現對高校大學生的文化和價值觀塑造。通過對陜西省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及對課程思政相關專家進行訪談可知,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主要面臨以下挑戰:首先,健身瑜伽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克服學科邊界和教學體系的限制;其次,如何將健身瑜伽的思政教育理念和價值觀融入到體育課程,使其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具有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教育內涵;最后,高校健身瑜伽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學生對健身瑜伽的參與度也是挑戰之一。
如何將健身瑜伽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使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既能傳授健身瑜伽技巧和體育健身知識,又能滲透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現階段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挑戰。本文旨在探討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建設所面臨的挑戰,并基于高校健身瑜伽課程評價與效果反饋,提出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優化路徑,為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的提升,以促進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性。
2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內容選擇與設計
2.1 高校健身瑜伽課程內容的選擇缺乏深度和系統性,忽視了健身瑜伽的思想內涵
健身瑜伽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哲學思想。但普通高校的健身瑜伽課程較多注重身體的柔韌性和力量的增強,停留在表面的體式練習,缺乏對健身瑜伽哲學、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探討。此外,健身瑜伽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包括體式、呼吸、心理調節、道德倫理等多個方面[2]。然而,在普通高校的健身瑜伽課程中,往往只注重體式練習,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組成部分。
2.2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中理論與實踐建設的設計比例不平衡
健身瑜伽課程既包含理論知識,如健身瑜伽哲學,也包含項目實踐技巧,如健身瑜伽體式、呼吸法等[3]。在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中,需要平衡理論與實踐的比例,既要傳授健身瑜伽的核心理論,又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實踐。在課程設計中,將健身瑜伽的價值觀、道德規范與思政教育的核心要求相融合,使學生能夠在健身瑜伽實踐中體悟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
3高校健身瑜伽課程評價與效果反饋
3.1評價指標的確定
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需要綜合考慮健身瑜伽技能的掌握程度、思政教育的效果以及學生的自我發展等方面。確定合適的評價指標是一個挑戰,需要對健身瑜伽和思政教育的特點進行深入理解。
3.2評價工具的選擇
選擇合適的評價工具是評價效果的關鍵。傳統的評分表和問卷調查可能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健身瑜伽課程思政中的成長和變化。需要結合健身瑜伽的實踐性和思政教育的思辨性,設計出適合的評價工具。
3.3效果反饋的獲取
由于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特殊性,學生的思想和內心變化往往不容易被直接觀察和測量。如何獲取準確的效果反饋是一個挑戰,需要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觀察學生的行為和態度等方式進行綜合評估。
3.4個體差異的考量
學生在健身瑜伽課程思政中的成長和發展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的需求和適應性不同。如何平衡個體差異,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是一個挑戰。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采取差異化的評價方法。
3.5效果評價的長期性
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需要考慮長期的影響和變化。健身瑜伽和思政教育的影響往往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顯現出來,短期的評價可能無法全面反映課程的效果。因此,如何進行長期的效果評價是一個挑戰,需要采取多種方法和手段進行跟蹤評估。
4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4.1明確高校健身瑜伽課程的核心價值觀
思政建設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需要明確高校健身瑜伽課程的核心價值觀,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期望,例如健康、和諧、自律等[4]。因此研究健身瑜伽的哲學和原則,了解健身瑜伽的基本原則和哲學,包括身心靈的統一、自我覺知、平衡和和諧等。這將為確定核心價值觀提供基礎。其次,考慮目標受眾。高校學生群體有其特定的需求和特點,需要考慮學生的身心健康、壓力管理、學業平衡等方面的需求。核心價值觀應該與學生的需求相契合。然后,進行調研和討論,與學生、教師、健身瑜伽從業者等進行調研和討論,了解他們對健身瑜伽課程的期望和需求。可以組織小組討論、問卷調查或深入訪談等方法,收集意見建議。確定核心價值觀,結合研究和討論的結果,與教師和教學團隊的專業素養相匹配,與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保持一致性與連貫性,確定高校健身瑜伽課程的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可以包括身心健康、自我覺知、平衡與和諧、團隊合作、自我成長等。最終,整合核心價值觀到課程設計,將確定的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健身瑜伽課程的設計中,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估方式等,確保課程能夠傳達和培養核心價值觀。并且持續評估和改進,定期評估健身瑜伽課程的效果和學生反饋,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進,以確保核心價值觀得到有效傳達和培養。
4.2 設計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根據核心價值觀與不同的高校健身瑜伽課程的特點和需求,增加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健身瑜伽元素,制定健身瑜伽課程的具體目標。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方面,通過健身瑜伽的實踐,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使其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在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意識方面,通過健身瑜伽的體位、呼吸和冥想等練習,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他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識和重視。在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通過健身瑜伽的修煉,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能力,使其能夠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行為和思維。在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方面,通過健身瑜伽的合作體位和團隊練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團隊活動并與他人合作。在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方面,通過健身瑜伽的文化傳承和精神內涵,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通過健身瑜伽的創新實踐和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使其具備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的能力。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方面,通過健身瑜伽的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其能夠關心社會問題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4.3整合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根據健身瑜伽的知識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理論和實踐運用兩大框架[3]。其中,健身瑜伽的哲學與文化、健身瑜伽文化的傳承與社會發展和健身瑜伽運動中的常見損傷與預防屬于基礎理論,實踐應用包括健身瑜伽中的身體健康與自我管理、健身瑜伽中的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和健身瑜伽的編排與組織的技能學習,以及人際關系與社會責任和價值觀與人生意義的主題活動,以上部分教學過程都可以分別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具體如表1所示。
與此同時,根據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和形式。結合思政教育的內容與目標,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價值觀等問題。通過采用靈活多樣的課程形式,如課堂講解、實踐演練、小組討論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對瑜伽與思政教育的關系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例如,通過講解瑜伽的哲學基礎,引導學生思考瑜伽與人生、社會的關系。通過為學生提供展示機會,組織瑜伽比賽、表演和講座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增強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認同感。
4.4創設良好的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外部教學環境
健身瑜伽作為一種身心綜合的鍛煉方式,不僅注重身體的鍛煉,還注重身心的和諧統一,偶爾以小組形式進行,需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遵守紀律,保持專注和自律。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以提供舒適的場地和氛圍,有序的教學管理和規范的教學秩序,合適的教學設施和器材,美觀的場地和裝飾,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放松身心,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給學生藝術的享受,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審美情趣,對于課程思政具有重要意義。
4.4.1完善教學設施
首先,對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教學需求進行分析。了解學生人數、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的需求,確定所需教學設施的類型和數量。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制定教學設施的預算規劃。考慮到設備的購買費用、維護費用以及后期升級和更新的費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預算。根據預算規劃,選擇適合的教學設備。考慮設備的品牌、性能、耐用性、安全性等因素,選擇質量可靠、功能齊全的設備。根據教學設施的類型和數量,合理布置健身瑜伽教室的場地。確保教室的空間寬敞、通風良好、光線充足,同時配備適當的儲物柜、鏡子、音響設備等。加強對教學設施的安全管理。定期檢查設備的使用狀況,及時修理和更換老化或損壞的設備,保障師生的安全。同時為教師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指導,使其熟練掌握教學設施的使用方法和維護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4.4.2教材選取合適
開展教材調研,了解現階段高校健身瑜伽教材資源,包括國內外的教材、教輔材料、期刊論文等。根據教材的編寫者、出版社、被引用次數等指標,評估教材的質量和權威性。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教材,可以考慮綜合性的教材,涵蓋健身瑜伽理論、實踐方法、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根據教學需求,可以進行教材定制,編寫符合課程要求的教材。可以邀請專業健身瑜伽教師、思政教育專家參與編寫,保證教材的專業性和思政性。并定期對教材進行更新和評估,及時調整教材內容,保證教學效果和教材的時效性。
4.4.3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招聘廣告、校園招聘會等,吸引具有健身瑜伽專業背景和思政教育經驗的優秀人才。為新招聘的健身瑜伽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包括健身瑜伽理論知識、教學技巧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培訓,使新聘教師能夠勝任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通過邀請健身瑜伽專業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從業者來校進行講座、研討和培訓,提升健身瑜伽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思政教育素養。組建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由具有豐富健身瑜伽教學經驗和思政教育背景的教師擔任團隊負責人,帶領團隊成員共同開展健身瑜伽課程教學工作,開展課程思政健身瑜伽課程教學。開展持續性的教師學習,建立教師持續學習和職業發展機制,鼓勵教師參加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培訓班和健身瑜伽專業交流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4.4.4評價與反饋
建立科學合理的健身瑜伽課程評價與反饋路徑,通過口頭反饋、專家評估、課程評價表、課程評估會議、問卷調查和課程反饋平臺等方式,定期了解學生對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評價和反饋意見,討論和評價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思政教育的實施情況,為改進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提供參考和依據,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5 結論
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的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高校健身瑜伽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克服學科邊界和教學體系的限制。現階段,我國高校健身瑜伽課程存在教學內容的選擇缺乏深度和系統性、健身瑜伽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比例不均衡等問題。為加強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本文提出明確高校健身瑜伽課程的核心價值觀、設計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教育目標、整合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外部教學環境等具體建設路徑,旨在促進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性,培養具有健康身心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譚琳.“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健身瑜伽課程教學改革路徑的探索與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8):163-166+170.
[2]郭莉莉,閆俊萍,郝百旺.不同年級醫學研究生精神心理癥狀與壓力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研究,2022,36(9):1637-1640.
[3]周娜娜.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健身瑜伽教學路徑探究[J].運動精品,2021,40(4):43-44+46.
[4]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6-06.
[5]楊希娟.高校武術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探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