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推進和學校“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需發揮傳統運動項目毽球在體育教學中的價值,挖掘毽球的文化育人功能,促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文章以毽球教學為切入點,通過了解毽球特點、文化和功能,來實現小學毽球“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建設和實踐建設,在教會毽球技戰術的同時,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學生優良品質,實現毽球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小學毽球;教學研究
毽球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運動項目,既體現了傳統體育文化特色,又體現中華民族精神。體育課是學校繼承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課程,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向學生傳達民族精神與文化,加強對傳統毽球文化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課程思政”和體育課的協同作用,把精神文明建設和良好的身體素質相結合,在“野蠻其體魄”的同時“文明其精神”。回溯毽球歷史源遠流長,從漢代至今一直流傳,上個世紀被確定為競技運動項目,目前毽球屬于小眾的運動項目,但江浙一帶擁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其中以“太倉毽球”最為出名。毽球因其花費小,受環境影響小,身體素質要求低,可單踢、多踢或隔網對抗等優勢,符合學校開展特色運動項目的條件。
蘇州大學附屬吳江學校課程教學以蘇大“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教學宗旨,與“課程思政”下體育課教學要求不謀而合。學校從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學情、設施和教師基本情況出發,設置符合學生發展的毽球課程,發揮學校“養正氣,做完人”的教育理念。通過毽球技能、毽球文化、體育思想實現三位一體的綜合育人。毽球運動通過學校課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想觀念,提高學生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舉止。
1" 毽球運動特點與功能
毽球運動具有群眾性(無論學生年齡大小都可參與毽球運動)、娛樂性(毽球運動可單人解乏亦可多人團隊協作)、適應性(毽球運動量的大小完全由自己決定)、安全性(毽球因其形狀和材質特點,在單踢、多踢和隔網中不會出現球傷人現象)和實效性(毽球運動可隨時開展,受限制因素少)的特點。小學體育課開設毽球運動體現育人多樣性,符合新時代發揚傳播傳統文化的要求。將毽球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促使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化進步與創新,有利于更好地推進學校育人教育事業的發展。
1.1" 毽球健身功能
課堂上的毽球運動不單單教會學生毽球運動技能,在練習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風貌奠定良好的基礎。學校教學可以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形成運動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扎實的基礎。
1.2" 思想育人功能
毽球分為三類:毽球、花毽、大眾毽球。花毽即花樣具有一定藝術性技巧性,學生在比賽或表演中需展現一定的創造力,通過創造性的技巧表演來贏得高分,有利于學生大膽展示自我,提高自信。大眾毽球即多人毽球,多人在一起圍踢,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與人溝通交流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毽球是具有競技性的隔網運動,學生參與此項運動需要長期的訓練,這磨煉學生的意志力品質,吃苦耐勞精神,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為了勝利堅持、拼搏的精神。
1.3" 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毽球運動還有助于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在比賽中,小學生需要時刻保持良好的狀態和積極的心態,面對比賽中的挑戰和壓力,戰勝困難。每一次進球和成功的傳球都能夠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同時失敗也能激發他們重整旗鼓的勇氣和決心。通過毽球運動,小學生能夠培養樂觀向上的心態,樹立正確的自我評價,增強自信心并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它能夠培養合作精神,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自信心,從而幫助小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發展健康的心理健康。因此,鼓勵小學生參與毽球運動是非常有益的,它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心理健康都有著重要意義。
1.4" 工匠精神與勞動意識培養
毽球運動起點低上手快,但是想要靈活運用,需勤加苦練,日積月累的技戰術訓練、體能訓練,需要學生有堅定的信心,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從容面對失敗和成功的坦然和堅持不懈的恒心,使學生具備工匠精神和態度。
1.5" 美育功能
在毽球比賽中,運動員們通過優雅的動作和精準的控制,展現出獨特的運動美感。小學生通過觀察和模仿,能夠培養對毽球動作的欣賞和理解。他們能夠感受到舞動毽球的美妙之處,提高對優美姿態和動作的敏感度。通過欣賞和理解美,小學生能夠培養審美眼光和藝術鑒賞力,進一步拓寬對美的認知和感知。在毽球比賽中,小學生們必須與隊友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完成比賽任務。他們需要通過有效的溝通和協作來達成共同目標,體現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能夠學會傾聽和理解他人,逐漸掌握團隊協作的技巧。通過共同努力和合作,他們能夠創造出美妙的毽球表演,體現出團隊合作的美感和力量。毽球運動具備一定的美育功能。通過培養審美意識、情感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小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和體驗美的力量。毽球的美育功能有助于豐富小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審美情趣和個性發展,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并提升他們對美的感知與欣賞能力。
2" 小學“課程思政”背景下毽球課程教學實踐路徑
在開設的毽球課程教學中貫徹“養正氣,做完人”的學校宗旨,以“抱樸,勤力,自勝”為教學目標,以“基于素養導向,促學業質量提升”為主題,緊扣“素養導向”“質量提升”兩個關鍵詞,就單元整體教學、教學研修方式變革、教學常規管理及夯實教師基本功等方面,發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全面育人功能,實現身體素質與學生培養的雙效作用。
2.1" 小學毽球“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建設
2.1.1" 知識技能目標
毽球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體育項目,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對毽球歷史和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體育理論和實踐課的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我國毽球的發展現狀和發展特點,結合毽球的技術、規則,了解毽球學習的原理和規律,便于我們在實戰中合理地運用技術和規則來贏得比賽勝利。
2.1.2" 思政育人目標
(1)通過體育課對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毽球的起源發展,動作技術特點以及健心健身的益處。符合弘揚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思想理念。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文化自信。
(2)毽球是一項團體運動,參與毽球運動,可以培養小學生團隊合作和協作的意識。在比賽中,小學生需要與隊友共同配合,相互傳球、接球,共同為達成比賽目標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和意識能夠幫助他們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與信任隊友,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隊精神,提高集體榮譽感,增強歸屬感。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毽球運動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對學生的一種考驗。通過日積月累的身體素質訓練和專項技術訓練,在提高身體素質和完善技戰術的同時,也不斷地磨練著學生意志品質,培養學生拼搏、吃苦精神,不斷追求技術優化、動作熟練、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
(4)將有效的課堂管理、興趣化的教學過程、相對性的學習評價協調統一,通過創造性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毽球的學習熱情,幫助后進生克服畏難、消極的思想,讓學生保持精力充沛的精神狀態和技戰術學習收效。通過課堂管理潤物無聲地培養學生遵紀職守、拼搏奉獻、誠信的道德素養。
(5)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前自我整隊,課中自行進行準備活動,體育器材的搬取和分發,隊列隊形的整理,游戲比賽中自我管理遵守規則,課后學生回收器材,自覺遵守場地衛生,鍛煉學生主人翁意識、自覺勞動意識、遵守規則意識和優秀的行為規范等良好的品質。
(6)在課堂中技術學練環節和展示環節,學生通過優秀的技術展示與競賽表演,給學生足夠的展示機會,提高自信;在課余時間練習毽球能緩解學習壓力,使身心放松,增進友誼,提高師生、生生之間關系,健全人格調整學生心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7)在毽球訓練中除專項的技戰術練習,還要輔以運動健康和健康技能的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意識和習慣,塑造良好的身體形態,突出學生朝氣蓬勃,活潑開朗的精神風貌,提高學生對健康體態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2.2" 小學“課程思政”毽球課程育人實踐建設
建設“點、線、面”統籌化的教學訓練模式。以體育課上教學為出發點進行教學,通過課外社團活動教學為連接線,將課內課外教學訓練相結合,家校融合構建成全方位、可持續化的毽球教學,體現毽球健身健心的育人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育人中心,社團毽球活動為輔助,家校社協調統一共建“課程思政”毽球育人體系。
以傳統毽球文化內涵為思政育人大方向,發揮學生課堂主體性作用,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宗旨,將毽球運動作為學生終身體育的出發點。毽球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角,通過技能鞏固、優生展示、體能游戲等教學環節,傳遞核心價值觀、健身健心思想,在游戲教學和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思想品德進行升華。
把“課程思政”作為育人導向,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德育,通過有效的課堂管理、興趣化的教學過程、相對性的學習評價協調統一,完善毽球“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設置一定比賽和游戲,在過程中順其自然地給學生普及規則意識、責任擔當、敢于拼搏不怕失敗的精神,讓“課程思政”的教育種子潤物無聲地種在學生的心里。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毽球作為一項傳統運動項目,具有我國傳統民族特色和特有的人文精神,也符合新時代體育激烈對抗、不斷進取的精神。通過課堂上對毽球技戰術教學,讓學生從健身健心到民族文化與精神都獲取滋潤。在新時代思想影響下,體育課在育人上,需不斷完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育教學,對傳統體育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為現在體育課程的新發展提供給養,引導學生形成文化自信,繼承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3.1.2" 以“課程思政”為教育背景,課堂教學從課程設計、教學進度、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多樣化、管理模式和評價方法上始終貫徹以人為本,實現育人健身、健心、工匠精神、美育教育等潤物無聲地貫徹到毽球技戰術教學中。
3.2" 建議
3.2.1" 建設特色學校運動項目,專門開設毽球課程,合理規劃課程安排,將技戰術貫徹到每一節課中,教師傳授動作,學生利用課上課間等多種練習形式加強重難點的學習,打下良好基本功,為后期技戰術運用和比賽奠定基礎。后期學生自主自發比賽通過實踐教學來運用技戰術。從“課程思政”育人上,學生通過“學、練、賽、評”加強學生交流并培養團結協作、敢于拼搏精神,發展了學生組織能力和實際上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遵守規則、公平公正的道德意識。
3.2.2" 提高教師專業化技能,加強培訓,積極尋求適合我校的毽球教學模式、教學資源。教師是毽球文化、毽球技術、毽球思想的傳承者與傳播者,是提高毽球教學的保障,是健身健心育人的關鍵。在新課改教學目標下,要建立符合本校實際教學情況的教學體系,完善人才的培養模式。“課程思政”背景下,要不斷創新教法學法,滿足不同運動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對毽球的熱愛和文化自豪感。教學上多采用合作學習,潤物無聲地培養學生合作共贏、拼搏上進和公平公正的精神。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從課堂常規、鞏固練習、優生展示和比賽游戲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幫助學生建立遵守規則秩序、認真訓練、勇立潮頭、奮楫爭先的時代精神。
3.2.3" 成立專門的毽球社團,定期在學校開展校園表演活動和毽球比賽,提高毽球在學校的普及度和認可度來吸引學生的興趣。通過毽球文化藝術節、毽球知識大比拼等活動向學生展示傳統文化歷史和蘊含的民族精神,讓毽球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社團的成立可以促進學生技戰術水平的提高,推廣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的活動,促進校園毽球活動的發展,讓毽球真的走進學生,走進大眾,而不是傳統的“踢毽子”的膚淺認識了解,讓學生能全面認識到毽球及其文化的內涵,培養文化自信,傳承毽球運動,深化愛國情操。
毽球運動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傳遞,其獨有的特性使其便于在小學開展,在“課程思政”影響下,在運動技術、文化內涵、思想道德三位一體的融合加持下毽球活動更具有培育學生的優勢。在毽球的課堂教學上處處包含著傳統文化思想、體育運動思想道德育人方法、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和美育元素,需勇于創新民族體育思政育人的教育體系,讓體育、大眾體育、民族傳統體育與“課程思想”相向而行,共同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宇,鄭冠杰.從被動適應到主動探索: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的未來向度[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3,39(4):110-118.
[2]曹英,張瀏涵.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內涵、現實問題與破解路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3,22(7):57-61.
[3]王小會.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體育思政課程建設路徑研究[J].體育世界,2023(7):25-27.
[4]姜偉偉.“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研究——以毽球運動為例[J].體育科技,2022,43(2):119-121.
[5]丁家海,朱麗紅.課程思政理念下普通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同向育人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武術),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2022年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墻報交流摘要匯編.[出版者不詳],2022:2.
[6]李艷茹,李赟靖.毽球運動與學校體育深度融合的價值與路徑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2(10):92-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