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內容分析法、邏輯歸納法,結合當前國家對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整體構建以及體育教育近些年的發展趨勢,通過定位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揭示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理論背景,進而明確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路徑,認識到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重要性,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標;核心素養;體育教學;課程改革
為了貫徹人才培養新理念,針對當前基礎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教育部于2022年4月印發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一文件的出臺將使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邁入一個新的臺階,對于推動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新出版的課程標準從課程性質、課程理念、核心素養等方面對其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闡述,并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各個層面上對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特征做出了清晰的界定,與近幾年來的國家體育教育政策相比較,與義務教育階段小學體育的教學改革趨勢相比較,并與體育學近年來的研究動向相聯系,有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新時期義務教育階段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定位與走向[1]。
1 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定位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充分體現了國家政策,在課程性質、教學內容及實施建議和教材選編分析方面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新課標對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定位,有助于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提高育人水平,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1 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性質定位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學習有機融合的課程,它既是綜合課程,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領域。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具有健身性、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征,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正確認識與定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性質,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實施體育與健康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基礎性注重小學生掌握最基礎的體能與運動技能,形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實踐性著重強調小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一定要確保有足夠的健身時間和適宜運動密度,確保鍛煉效果和健身質量從而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健身性強調小學生在體育練習中必須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和時間,以保持適當的身體功能水平。綜合性強調將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考慮學科邏輯又考慮生活邏輯與學習邏輯,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每門課程抽出總課時的10%,設置“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2],讓學生能夠將跨學科學習內容綜合運用,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推動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1.2 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設置與實施要求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實現三維目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不僅有助于小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還能培養他們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新課標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動作技能形成規律,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專業運動技能、健康教育、體能教育、基本運動技能、跨學科專題學習等五大類,均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小學生可以結合自身體能,自主選擇體育項目和鍛煉方法,提升對體育鍛煉的多元認知,為自主參與體育活動并養成鍛煉的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實施要求上,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要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導向,對課程內容的選擇進行反思,并對原有的課程體系展開調整和重組,將體育與健康兩大維度進行相互滲透,重視與基本運動技能和健康教育專題的融合。除此之外,新課程標準還針對跨學科學習設定了學科多元融合的學習主題,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靈活性和自主的選擇空間。
1.3 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教材選編分析
新課標中“體育與健康 ”課程不僅詳細列出了各學段具體的教學內容,還系統地編排了不同學段的體育課程[3],重申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方向,并對新時代體育與健康教育教材編寫提出了新的計劃和要求。體育與健康教材應在已有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改革與創新,使之適應新課程的需要,編寫出符合新時代的體育與健康教材。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體育學習活動情境,踴躍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建立一個明晰、合理、生動的教學方式,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得到發展。其次,要重視設計跨學科的主題學習活動,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將原本的教材體系從“知識傳授”向“發展能力”轉變,指導小學體育教師們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注重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道德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2 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走向
新課標在教學模式、課程內容等方面進行了調整與深化,面對義務教育新課標,我們要建立起真正以人為本、以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新型的教育和培養人的模式[4]。教師應該把握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體育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有效地組織和實施體育教學活動,逐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2.1 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改進方向
2.1.1 設計整體性的體育教學大單元
傳統型的體育課教學就是以課本內容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只關注自己是否將教學內容教授完,是否每個環節都走完,沒有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做不到以學生學習為主體。而新課標提倡大單元教學,就是指完整的、相對集中的一項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的教學時間至少為18個課時,需要校內和校外教學的有機結合以促進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和練習來掌握所學的運動技能。新標準的實施強調改變體育教學內容零散呈現方式,突出內容的針對性和完整性,使學校和教師有更大的自由度來重構教學內容。在體育教學中,無論是單節課的內容還是單元的內容都是由若干個教學單元組成的,每一個教學單元都有相對獨立的目標和任務,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評價標準。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改變以往以零散的內容編排為主體,以零散內容的簡單組合為主體來組織教學的局面。為此,就需要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和整合,在每一堂課中都要明確教學目標、學練方法和評價標準,把各個教學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和分析。教師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時,應依據課標要求,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為綱,分析教材內容,以大概念為導向,將大概念分解為小概念,圍繞“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學”三個維度開展設計。從培養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出發,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運動技能發展的規律性,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構建和重組,提高學生學習的流向性。以《足球》大單元教學為例,授課對象是小學四年級學生,經過幾年的體育課堂學習以及課外體育鍛煉,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足球基礎,球性球感較好,能夠在課堂中進行游戲、比賽。結合學生水平特點,圍繞著運球、傳球、射門的組合練習以及小范圍內的戰術配合來展開教學,力求學生在整個大單元的學習下能真正會踢比賽,同時發展身體素質和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首先通過1課時了解足球的相關知識,并在特定的時候運用,積極探索挖掘各大足球聯賽,培養優良的體育精神。其次通過1課時來了解足球的裁判知識,運用足球裁判知識來進行課堂裁判工作,遵守規則并享受比賽的樂趣。緊接著運用6個課時進行運球游戲的學練,明確游戲與方法并能運用運球技術,快速完成直線運球并能即停即起,能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失敗情緒。隨后用2個課時使學生通過多種運球游戲的訓練,發展學生運球的突破能力,在面對防守隊員能做出變向完成突破,通過競爭來體驗足球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其次利用6個課時進行組合動作練習和二過一局部配合練習,通過運球傳球射門綜合游戲的訓練和情境游戲的訓練,能掌握局部戰術練習的方法與技巧,發展學生足球戰術素養,并能夠多次利用撞墻二過一技術順利完成過障礙物練習。最后通過2個課時來進行1v1、3v3以及5v5比賽來進行考核。學生們在比賽中利用組合動作,幫助隊伍得分,發展學生的靈敏和耐力素質。
2.1.2 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教學模式
小學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涉及的范圍很廣,從多視角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既要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也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很多老師在進行體育教學的時候,先進行簡單的講解,再將技巧動作展示給學生,對模仿、再現及機械性訓練加以強調,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處于被動,缺乏對標準動作的自主探究、無法將團隊性體育項目的合作互學充分地激發出來,讓體育學習的過程變成了一個學生不需要開動大腦的肢體動作模仿的過程,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而新課標不僅將“教會、勤練、常賽”作為課程理念,更是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要依據學生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5]。也就是說,核心素養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培養,是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過程,不同課程內容的側重點不一樣,因此可選擇不同的體育教學模式[6]。
由此可見,體育教學模式是基于一定理論指導下設計出來的一種具體教學行為,它可以通過“教、學、練、賽”等多種形式來體現,學生通過“教與學”來掌握技能,通過“練與賽”來增強體質,通過“賽與練”來完善自我。此外,貫徹“教會、勤練、常賽”要堅持課內外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們能夠進行充分的練習,并通過各種展示或比賽對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鞏固和運用。例如,以三年級籃球課的前兩課時為例,主要以運球、傳球、投球等進攻技術為主要教學內容,同時結合防守的基本姿勢和移動。三年級學生注意力不穩定,缺乏持久性,容易接受將運動項目與游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他們各方面的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對籃球的理解也是深淺不一,教學中既要照顧全面,還要注意對學生動作規范的培養,每節課設計小比賽,學期末設計小賽季,通過學練形成扎實的基本功,使所有學生都能在運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順利掌握和運用所學技術,提升對籃球運動的樂趣,并形成團隊協助的能力。
2.2 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師教學的提升路徑
2.2.1 充分了解學生,提升教學實效
對于學生而言,體育學習的目的不再只是掌握內容,而是獲得學習成就,使學生學習方式從“內容學習”轉向“成就生成”[7]。因而在進行基本的體育與健康教學中,需要全面認識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便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指導。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以便對其進行全面的評估。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以便為其選擇正確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此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和能力等因素以便為其提供最適合自己的體育教育。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體質,讓他們的身體和他們的各項功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小學體育老師應該對學生全面了解,把握他們的成長的普遍規律,這樣才能使體育教育更加科學。
首先,教師應做到教學目標“生活化”。體育教師應該去選擇那些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并同學生的具體生活相聯系的教學內容,做到課內課外教學的有機結合[8]。通過選擇一些和學生生活存在密切聯系的、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采用案例分析和討論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們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理論知識的興趣,引導他們思考、分析,最終在老師的指導下獲得相應的解決方法。其次,教師應將體育課堂游戲化。游戲是學生喜歡的活動,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帶動學生參與到體育游戲中,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把游戲活動與體育課堂教學相融合,通過比賽和競爭,讓學生在有效參與中獲得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受益,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從而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
2.2.2 提升教師核心素養,促進課程專業發展
體育教師素養和能力決定著體育教師的學科地位,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關系到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高質量的體育教師必須具備一些核心的、主要的和關鍵的要素,這與核心素養所強調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等要素不謀而合[9]。
小學體育教師要樹立“立德樹人”“健身育人”的理念,體育教師除了具有普通教師應有的師德素養外,還肩負著對學生體育品格進行特殊教育的職責和任務。所以,體育教師無論是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還是平時的體育競賽中,都要表現出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要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正確勝負觀等體育素質。體育教師要以身作則,發揮自身模范作用,引導并培育學生的體育行為和品德,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僅可以享受樂趣,還能增強體質、健全人格,真正達到以體育人、以體強心的目的。因此,體育道德素質應該是體育教師應該具備的首要素質。
小學體育教師需要具備跨學科的教學理念。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精通體育領域的知識,還要了解其他學科的內容,如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這樣,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才能將各個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體育教師應具備跨學科的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與體育課程相結合,使學生對運動有更深入地理解。教師還應掌握如何將各個學科的知識點融入體育實踐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體育教師應注重跨學科的團隊協作,實現跨學科融合教育,需要各個學科的教師共同參與和努力。體育教師要善于與其他學科教師溝通交流,共同探討教學策略,共享教學資源,以實現教學目標的最佳整合。以小學四年級《原地單手側向投擲》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抓住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比賽、游戲,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愛國教育為主題進行了體育育人的目標,通過學習投擲的練習,創設投彈擊毀敵人堡壘的情景,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
3結語
新課標視域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是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產物,對新時代體育與健康課程高質量發展將起到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應積極貫徹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其主導及樞紐作用,從教學思想的更新到教學方式的轉變,實現小學體育的創新發展,真正做到“健身育人”,為建設“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而努力,我們應當堅信體育課程改革的美好希望和光明未來,在教學實踐中多加反思與總結,積極尋求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學習交流和培訓不斷提升自身素養以適應當今社會對小學體育教師的新要求,切實提高體育學科的話語權,使其回歸應有的地位和價值,力爭為“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貢獻體育學科力量[10]。
參考文獻
[1]黃甜甜.新課標視域下義務教育階段漢字教學的定位和走向[J].語文建設,2022(14):20-24.
[2]張民生.學習新課標,實施新課改,實現新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4):20-21.
[3]崔俊利.新課程標準的變化及思考[J].山西教育(管理),2022(9):19.
[4]余文森.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建立與義務教育新課標相適應的新型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22(5):17-2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楊宗友,夏思永.多重課程實施模式中體育核心素養培育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5): 111-115.
[7]尹志華,孟涵,孫銘珠,等.新課標背景下體育與健康課程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思維原則與實踐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3):253-262.
[8]郭建昆,曹淑忠.淺談新課標下的體育教學改革[J].教育導刊,2007(1):41-42.
[9]尹志華,田恒行.新時代體育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養提升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20(7):33-36.
[10]彭慶文,于天然.《〈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時代意義、內容特征和踐行路徑——兼論新時代學校體育的走向[J].體育學研究,2021,35(4):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