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山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當前中職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增強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廣西山歌作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與中職德育教育相結合,不僅能夠豐富德育教育的內涵,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探討將廣西山歌文化融入中職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及實施路徑,旨在通過藝術教育與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中職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1 廣西山歌的德育價值
廣西山歌作為廣西這片土地上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民智慧。其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田間地頭的勞作到家庭瑣事,從抒發個人情感到描繪社會現象,無不涵蓋,既是壯族人民的交流工具,也是當地人民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通過歌曲旋律以及內容表達,足以窺見各個時代壯族人民的生活狀況、勞動狀況以及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廣西山歌背后所傳遞的倫理道德和人文精神,使其具有重要的德育價值。在廣西山歌作品中,能聽到對長輩的尊敬和對晚輩的關愛之情,這種情感的傳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尊老愛幼意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關注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山歌中的歌詞常常表達了對友誼的珍視和對團結的向往。比如歌曲《美麗神奇的地方》中唱道:“有一個美麗神奇的地方,銅鼓聲蕩起遠古情長,壯錦織出秀美希望……”歌曲以深厚真摯的感情謳歌八桂大地的美麗神奇,贊美各族人民的親密團結,體現了團結友愛的精神,有助于學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廣西山歌還蘊含著勤勞勇敢的精神,許多山歌作品都描繪了勞動人民辛勤耕耘、勇敢拼搏的場景,比如經典廣西山歌曲目《山歌好比春江水》中“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灣又多”,體現了柳州人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展現出勇敢的品質[1]。
2 廣西山歌融入中職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2.1 文化背景相契合
從文化背景相契合的角度來看,廣西山歌作為廣西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與當地的文化背景緊密相連。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本地或周邊地區,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無疑會受到本地文化的深刻影響。因此,對廣西山歌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將廣西山歌融入中職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本地文化,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歸屬感。這種文化認同感,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夠增強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祖國的忠誠。
2.2 文化資源很豐富
從教育資源豐富的角度來看,廣西地區擁有豐富的山歌文化資源,包括大量的山歌作品、優秀的山歌歌手和傳承人,為中職德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案例。中職教師可利用這些資源,設計出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和欣賞山歌的過程中,領略其中蘊含的德育價值。通過與山歌歌手和傳承人的交流互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特點,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本地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2.3 德育教育需求
從德育教育需求的角度來看,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接受全面的德育教育,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廣西山歌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勞節儉等,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通過引入山歌,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以山歌《只有山歌敬親人》為例,這首歌描繪了劉三姐機智勇敢、善良正直的形象,傳遞了真善美的價值觀。在中職德育課堂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欣賞這首歌,討論其中蘊含的德育元素,使學生領略到山歌的藝術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3 廣西山歌融入中職德育教育的實踐路徑
3.1 課程設置與教材開發
3.1.1 開設相關課程
中職學校在德育教育中,可創新性地開設與廣西山歌緊密相關的課程,如“廣西山歌藝術賞析與德育價值”和“山歌中的智慧與人生哲理”等。通過這些課程,中職學生能系統地學習和了解廣西山歌的藝術魅力與深厚文化內涵。在“廣西山歌藝術賞析與德育價值”課程中,通過選取廣西山歌的經典作品,例如:山歌《藤纏樹》作為客家文化的藝術載體,在口口相傳中記錄了客家人不斷發展的歷史。男女互訴衷腸、海枯石爛;客家人揮灑汗水、大獲豐收。甚至保家衛國、抗擊侵略。這首民謠以野藤纏樹來暗喻男女間的深情,已到纏綿難分至死不渝的境地。引導學生從音樂、歌詞、情感表達等多個角度進行賞析。通過分析山歌中的情感表達、人物塑造和主題思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山歌中所蘊含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哲理,如保家衛國、珍惜愛情、孝順父母等,讓學生在藝術欣賞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在“山歌中的智慧與人生哲理”課程中,深入挖掘山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如山歌《采茶姐妹上茶山》,歌曲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采茶姑娘一天的活動,歌曲輕快,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歌頌。通過講解山歌中的故事和人物,引導學生理解山歌中的智慧與人生哲理,如勤勞智慧、團結互助、樂觀向上等,讓學生在文化學習中感悟德育的內涵。
3.1.2 編寫教材
為更好地實施廣西山歌融入德育教育的實踐探索,中職學校應組織專業教師和民間藝人共同編寫相關教材。教材編寫過程中,應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既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教材的內容可以包括廣西山歌的歷史、文化、藝術特點以及德育價值等方面的介紹。在編寫過程中,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資料,同時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創新和拓展。例如,在教材中可以加入山歌的歌詞原文、賞析指南、案例分析等內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歌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此外,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故事敘述等應該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通過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山歌作品和相關的歷史故事,并通過生動地敘述和深入地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山歌中所蘊含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哲理。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材編寫的最后階段,還需要注重教材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教材中的知識點應該準確無誤,避免誤導學生。同時,教材的語言表達應該簡潔明了、易于理解,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
3.2 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
3.2.1 情境教學
在廣西山歌融入德育教育的實踐探索中,運用情境教學,通過模擬山歌演唱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和學習山歌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更加深入地理解山歌的文化內涵和德育價值。在中職德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計一些與山歌相關的情境任務,如讓學生扮演山歌中的角色進行表演、讓學生根據山歌的歌詞內容進行創作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和學習山歌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此外,情境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山歌中蘊含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哲理。通過模擬山歌演唱的情境,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歌詞中的含義和背后的故事,從而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道德力量和人生哲理[2]。
3.2.2 互動教學
互動教學是廣西山歌融入德育教育實踐探索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在中職德育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的方法,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就某個與山歌相關的主題進行討論和交流。在討論中,學生們可以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受,也可以聆聽他人的觀點和思考,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歌的文化內涵和德育價值,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歌的演唱技巧和風格特點,讓學生扮演山歌中的角色進行表演,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采用互動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歌的藝術魅力,還能培養他們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3.2.3 信息技術手段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手段也在不斷更新。在廣西山歌融入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網絡等,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山歌教學課件,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山歌的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和學習山歌,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歌的演唱技巧、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等。或利用網絡平臺開設山歌在線課程,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山歌知識,利用社交媒體等渠道,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反饋意見,以便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
3.3 校園文化與活動平臺建設
3.3.1 舉辦活動,搭建展示與交流的平臺
為激發中職學生對廣西山歌的興趣,中職學校應定期舉辦山歌比賽、山歌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藝的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山歌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在比賽和節日的籌備過程中,學校可以組織專業的教師和民間藝人對學生進行輔導和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演唱山歌。同時,比賽和節日的形式也可以多樣化,如設置個人演唱、團隊合唱、山歌創作等不同環節,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力[3]。
3.3.2 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氛圍
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風貌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廣西山歌融入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中職學校可在校園內設置山歌文化墻、建造山歌文化廣場等具有山歌元素的設施,使其成為學生們學習和交流的場所,成為展示學校文化和特色的重要窗口。在山歌文化墻的建設中,通過邀請專業的民間藝人和非遺繼承人進行設計,將廣西山歌的歷史、文化、藝術特點等元素融入其中,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山歌文化。同時,定期更新山歌文化墻的內容,展示學生們的創作成果和學習心得,而山歌文化廣場則可以成為學生們展示才藝和舉辦活動的場所、交流和互動的場所,促進他們之間的友誼和合作。
4 結語
在廣西山歌融入中職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及路徑的研究過程中,不難發現,廣西山歌與中職德育的融合,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育價值,也為中職德育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豐富的實踐資源。通過開設相關課程、編寫教材、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構建校園文化與活動平臺,廣西山歌的德育價值得以充分挖掘和傳承,為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也為中職德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引用
[1] 農菊梅.廣西壯族山歌文化的德育價值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5.
[2] 歐陽慧,蔡湘蕾.新化山歌的教育功能與傳承保護[J].時代報告(奔流),2022(1):52-54.
[3] 盧成觀,覃偉津.以壯族山歌文化為載體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7(3):75 -78.
本文系河池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學科核心素養專項課題(2023JB14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秦錦忠(1990—),男,廣西河池人,本科,就職于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