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大連金石灘實驗學校走集團化辦學之路,制定“機制共議、資源共享、文化共生、課程共建、整體共贏”的辦學思路,實施“思想引領、價值認同、文化驅動、項目跟進、行動研究”的內涵發展策略,科學實踐“管理互通、規劃共謀、教研一體、質量共進、特色發展”的緊密型集團教育,讓鄉村內的每一名學生都能幸福地成長。
關鍵詞:集團化辦學;“五個共同體”;深度實踐;創新引領
2023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加快縮小校際辦學質量差距。完善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制管理辦法及運行機制,促進校際間管理、教學、教研緊密融合,強化優質帶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加快實現集團內、學區內校際優質均衡,為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奠定基礎。
2014年,大連金普新區東部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成立,現已發展成為一校、四部、三個校區。為充分彰顯緊密型教育集團的體制優勢,集團制定“機制共議、資源共享、文化共生、課程共建、整體共贏”的辦學思路,實施“思想引領、價值認同、文化驅動、項目跟進、行動研究”的內涵發展策略。通過“五個共同體”建設,著力強化“五統一”,即統一辦學目標、統一治學理念、統一課程實施、統一隊伍建設、統一考核評價。集團深入實踐“管理互通、規劃共謀、教研一體、質量共進、特色發展”,提升集團化辦學治理效能。
一、培植教育愿景共同體,優化鄉村集團化辦學的模式與機制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要辦好鄉村教育。鄉村教育振興的基石是明晰鄉村學校的發展愿景,優化鄉村學校的辦學機制,提振鄉村學校的辦學士氣。
(一)思想引領、愿景規劃,集團化辦學有方向
新時代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實踐證明,校長的辦學智慧能夠形成推動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生產力。為助推集團化辦學,金普新區教育局提出了“讓名優校長到農村辦學,讓優質資源走進鄉村學校”的發展理念,最大化發揮區域優秀校長的資源價值。集團成立至今,先后有兩位專家型校長領航集團教育發展,提出了“宇商情懷、美好教育、幸福人生”的辦學思想,確立了“讓鄉村的每一所學校都優質、每一位教師都優雅、每一名學生都優秀”的辦學愿景。實踐證明,一位好校長不僅能辦好一所好學校,更能在引領學校發展的實踐中孵化一批優質的管理團隊,從自身成功的辦學實踐中凝練辦學智慧,在對黨的教育方針、對教育事業的理解中形成思想力,在不斷改革創新教育教學的實踐行動中形成變革力,輻射周邊教育生態,用創新實踐去詮釋、描繪新時代集團化辦學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圖景。
(二)體制創新、制度規范,集團化辦學有保障
在辦學實體由單一學校轉向集團化聯盟的背景下,學校教育走上快車道,內生動力得以激發,開創與時俱進、特色發展、創新引領的可持續發展新局面。集團實行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成立了總校長與校長、執行校長、中層領導的三級行政管理組織,組建了教師成長中心、學生發展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督導評估中心、信息技術中心五大業務部門,縱橫統籌,整體推進,精準施策,初步形成了緊密型教育集團的一體化運行與管理模式。為實現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的管理思想,集團先后制定《集團組織機構建設與崗位職責制度》《集團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大連金石灘學校關于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5個附件》等制度,明確各方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從共治走向善治,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機制牽引和組織保障。
二、樹立教育理念共同體,成就有活力的創新型教師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內涵發展,實現高質量育人目標,關鍵在教師。集團組建后實現“學校人”變為“集團人”,建立集團化辦學師資隊伍的資源優勢。
(一)理念共生、情懷引領,培養有思想、有情懷的教師隊伍
一流的學校需要建設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而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的前提是教師有信仰、有思想、有情懷。集團在建立初期,就著力組織教師開展辦學思想與育人理念大討論。例如,開展“我心中的美好集團、我心目中的美好學校、我心目中的美好老師”專題研討,引領教師通過思想碰撞、智慧共享逐步提高思想覺悟,達成對學校核心價值理念的認同。同時,集團積極營造教師工作“軟環境”文化場,滿足教師的合理訴求,以良好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環境吸引教師,以良好的育人理念和評價方式激勵教師,不斷提升教師自我價值認同的“幸福指數”,喚醒教師的自覺與主體意識,使其做為學、為事、為人示范的“大先生”,引領教師確立“既為經師,更為人師”的精神追求,自覺成為以愛為底色、有情懷的教育人。
(二)文化共建、精神傳承,建設有本領、有擔當的教師隊伍
集團核心校大連金石灘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學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校園文化、“高尚本真、豐厚靈動”的課堂文化、“自強不息、金石花開、天人合一”的集團精神,無不展現集團融合共生發展的勃發力,激勵著全體教師賡續百年教育初心,共創學校美好未來。
三、構筑協同育人共同體,深度實踐助力集團教育特色發展
共建科學的“五育融合”課程體系,是集團實現教育辦學目標的重要舉措。集團確立“多維課程奠基學生多元發展”的課程理念,提出“國家課程規范化、地方課程整合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的課程開發與實施思路。
(一)課程共建、“五育融合”,豐富集團化辦學新內涵
我國基礎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質量發展賦予教育時代性的新特征就是更加注重“育人”“終身””智能”“融合”。為此,集團圍繞“‘五育融合’視域下的主題課程開發與實踐”這一課題,開發系列團本課程和校本課程,形成系統的主題式立體化集團課程群。其中包括德育之“升旗·研學·勵志”主題系列課程、智育之“綜合實踐”主題系列課程、體育之“更快、更高、更強”主題系列課程、美育之“藝術點亮人生”主題系列課程、勞育之“航天育種創客實踐”主題系列課程等。集團在明確課程目標的前提下,引領各校部共同開發與建設,共同分享與實施。
(二)行動研究、研學訓教,搭建平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系統化、常態化的教學科研是提升教師業務能力的重要路徑。集團教研建設實施一盤棋,各學部在研訓上穩扎穩打,通過開放式教研活動、項目式教研活動、主題式教研活動等形式,探索“以研促學、以研促教、以研促訓”的“研—學—訓—教”一體化教師成長模式。小學部的“金石有約”主題研訓、初中部的“三固定一自主”集體備課、龍山校區的“相約星期三”主題研訓等活動,讓教研成為一種常態,讓研究成為教師的一種樂趣。這些學校以“課題、課程、課堂”三課建設為載體,在備課、觀課、磨課、研課、評課的活動中,搭建“專業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校本研訓平臺,有力地促進教師自我學習、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助推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專業精神。
四、構建發展共同體,搭建資源共享“新高地”
集團統籌調配核心校與各學部的各類教育資源,拓寬優質資源共享渠道,讓教育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實現運行模式高效化,從而推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落地。
(一)資源共享、運行有序,促進共享資源使用效能最大化
校園內所有的教學場所,如航天育種植物生態園、校史館、未來教室、美術室、音樂室、籃球場、羽毛球場、體育館、校園電視臺等,均配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及錄播系統,教育教學空間可以有序共享;集團實行共同網絡辦公,開放教研平臺上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大大提高了各類教育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
(二)項目跟進、師資流動,啟動集團內優秀師資共享再分配
集團建立共享機制,形成集群優勢。集團小學校際間部分教師流動,合理交叉調配任課。同時,在人力資源調配上,集團把教學崗位與管理崗位統籌合并,減少行政人員比例,將有限的編制資源充實到一線教育教學崗位。這不僅優化了師資配置,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五、打造辦學共同體,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和生成點
(一)文化驅動、和美與共,再造集團辦學高位均衡發展的新引擎
在推進特色發展中,集團確立了核心文化,包括:“為成就幸福公民而奠基”的辦學宗旨,“宇商教育,美好教育、幸福人生”的辦學思想,“高位均衡、高質發展、創新引領”的發展定位,“守得住、容得下、看得遠”的發展哲學,“倡百家、融一家、成自家”的做事哲學,“做一個有擔當的中國人”的校訓,“大愛、大智、大勇、大雅、大誠”的校風,“守根固本、和諧共生、多元發展”的發展策略,“植根、育和、融時空”的德育策略,“思、疑、釋、拓、創”的教學策略。
(二)整體共贏、榮辱與共,提升集團的社會美譽度
集團化辦學讓學校教育更美好。集團先后獲得首批中美“千校攜手”項目學校、全國航天特色學校、全國氣象教育特色學校、全國綠色校園教育培訓示范基地、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普博覽示范基地、遼寧省文明校園、遼寧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校、遼寧省基礎教育科研先進單位、遼寧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
2024年,大連市入選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這給學校集團化辦學帶來了新機遇。未來,集團將不斷創新教育實踐模式,走深高質量集團化辦學特色之路,探索“生態型、智慧型、創新型”集團發展的新理路,為實現集團化辦學發展、辦人民滿意的家門口好學校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爽.教育強國背景下指向構建育人新載體的集團化辦學[J].人民教育,2024(1).
[2]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3).
(責任編輯:趙昆倫)
作者簡介:汪振義,大連金石灘實驗學校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