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學校必須實施素質教育,而藝術教育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認識到高中美術欣賞課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欣賞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拓寬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使其從中獲得思想啟發。然而,部分教師對美術課程資源的理解不夠深入,導致部分地方文化資源被埋沒,沒有被納入美術教育的范疇。隨著美術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要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為美術課堂增添新的色彩。基于此,筆者探討了在高中美術欣賞課中引導學生感受地方文化資源魅力的具體做法,以供參考。
一、地方文化資源概述
地方文化資源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從廣義上來看,它是在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民族成分、風俗習慣和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文化現象。從狹義上看,它是指有較強區域性、特殊性的文化遺產,又被稱為地方特色文化。地方文化資源不是指某一形態的文化現象,而是涉及物質、精神、社會和語言等范疇,并通過多種形態表現出來。一是以物質或物態成果表現出來,如各種服飾、飲食、運輸工具、器物用具、工藝美術品、文物和遺址等。二是以人的行為活動或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如工藝生產活動、禮儀活動、制度法規、風俗習慣、傳統藝術、游戲競技和手工藝技能等。
二、基于地方文化資源的高中美術欣賞教學實踐
(一)整合地方文化資源,開設特色美術課程
江蘇南通有著寶貴的地方文化資源,它們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這片土地的歷史長河。傳統的南通剪紙、南通大布、藍印花布、南通風箏和東皋印派等,都是這片土地上綻放的文化之花。無論是細膩的剪紙,還是質樸的大布,這些傳統工藝品都凝聚著南通人民的智慧與匠心,成為南通的名片。而現代的南通同樣有著別具一格的文化瑰寶,如體育文化、疊石橋文化和南黃海灘涂文化等,都是南通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精神象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在教育領域往往被忽視。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當地教師有必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南通的地方美術資源,認真思考如何將這些地方美術資源巧妙地融入高中美術欣賞課程,如何將基礎知識和實踐結合,如何使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并設計出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的地方特色美術課程,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鄉。
南通剪紙以精工秀美、構圖嚴謹、剛柔相濟的藝術風格,在南方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南通市區及各縣,尤其是如東、如皋、海安等地歷來都有春節來臨前除舊迎新的習俗,即趕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舉家撣塵并擦洗門窗,同時貼掛喜箋,以營造滿屋生輝、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基于此,在教授人教版高中美術必修《美術鑒賞》中的“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南通剪紙這一藝術形式,結合春節貼門箋的習俗,講解門箋的樣式及圖案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剪紙實踐活動,使教學過程更加充滿活力。
學生的學習活動并非消極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主動參與的過程。學生要主動挖掘、探索,充分發揮創造力。美術欣賞更是如此,它不僅是畫布和色彩的交匯,還是畫家和欣賞者的對話。欣賞一幅畫時不僅需要看,還需要感受、理解。只有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們才能與藝術作品產生情感共鳴。而地方特色課程更像一張豐富多彩的地圖,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和感知路徑。通過在地方特色課程中親身體驗和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身邊的世界。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學校只有打開大門,引導學生迎接外面的世界,實施開放型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環境意識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達成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美術創作始終以人與自然、人與地方的互動為畫布,繪出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學生的生活經歷、感受和興趣等都是美術課程的重要資源。教師應引導學生像探險家一樣深入挖掘那些隱藏在生活中的藝術,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另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由傳統通往創新的窗戶。教師要引導學生研究家鄉的傳統美術,讓他們感受這片土地上的藝術靈魂,從而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使他們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自覺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興趣。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但這種興趣應該是內在的、自發的,而不是被強迫的。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中,部分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有必要適當補充地方文化內容,并適時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
例如,在以民間藝術“風箏”為主題的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南通板鷂風箏的特點開展教學。南通哨口板鷂風箏運用了雕、扎、畫、繡等多種工藝,有很強的觀賞性與較高的收藏價值。手工藝人十分重視南通板鷂風箏的哨笛的選擇和排列,鷂面的彩繪也圍繞哨笛而布局,從而形成一個整體。鷂面上的彩繪圖案與大面積排列成行的哨笛相互襯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感,這也是南通板鷂與京津等地風箏流派在彩繪方面的顯著區別。基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南通風箏手工藝人的工作室和藝術作坊,了解他們的創作思路、生活狀況、藝術作品的誕生過程及歷史內涵。同時,教師可以邀請手工藝人走進課堂,讓他們講解南通哨口板鷂風箏的制作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放風箏,使其保持心情愉悅,與自然進行美好對話。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還可以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滋養其身心。
在講解與地方文化相關的課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收集相關資料,增強學生對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意識和傳承責任感。地方文化資源的鮮活性和現實性決定了課程實施方式的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在地方文化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主動探究式、實踐式的,而不是被動接受式的。教師可以一改過去的講授式教學,讓學生走出校園,探究真實的社會問題,讓他們在動態、開放和富有探究意味的活動中獲得更多知識與經驗。
(三)改變教學觀念,與學生平等交流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生探索和創新的領路人。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做依賴教材和參考資料的教書匠,而要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研究。在教授美術欣賞課程時,教師要深入研究當地的文化特色和資源,引導學生共同開發并利用這些資源,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教學情境,使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和拓展性。教師還要尋找美術教育與人文活動、地方文化活動的結合點,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推動當前的美術課程改革。
在開發地方課程資源時,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教師不僅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尋找、開發課程資源,還需要打破學科的固有邊界,與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將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合,這無疑對教師的專業視野和跨學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學生建立平等交流的師生關系。在討論問題時,教師不能用權威壓制學生,而要與學生平等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觀點和想法。
除了地方文化資源,學生自身對社會的觀察、對生活的體驗都能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疑問、交流也是新的課程資源。教師應該將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成果作為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亮點表現和有價值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正面反饋,并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或思考過程分享給全班學生,引導學生集體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教師應該持續關注學生的思考和探索過程,以便及時發現學生的成長和變化,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
結語
教師不僅要成為帶領學生欣賞藝術的引路人,還要與學生一起深入藝術的世界,共同感受和探討。只有這樣,美術欣賞課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與教師共同感受美、領悟美的殿堂。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地方課程資源,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以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