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需求也不斷發生變化。然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教學資源有限及家長參與度不足等問題,給語文的培優補差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阻礙。小學六年級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階段,也是培養語文能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培優補差工作。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從而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小學六年級語文培優補差的實踐策略
(一)培優實踐策略
1.開展拓展閱讀和經典賞析教學。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教師應重視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使其通過閱讀增長見識、拓寬知識視野。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做好閱讀推廣,引導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賞析。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名著導讀活動,引導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經典名著,并組織閱讀分享會,鼓勵學生在會上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這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溝通能力。
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賞析,分析文本的語言、結構、主題等,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故宮博物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對故宮的細膩描寫,從中感受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與敬畏之心。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使用類似的語言風格描述自己熟悉的建筑景點,通過寫作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加強寫作訓練與技巧指導。為了加強對學生的寫作技能訓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堅持寫日記或周記,以此培養他們用文字記錄生活的習慣,進而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指導學生嘗試仿寫、續寫和改寫等,使他們在練習中掌握各種寫作風格和技巧。
首先,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結構,包括開頭、中間和結尾三個部分,使其學會合理安排寫作段落和層次。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和生動性的重要性,使其學會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以增強文章表現力。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一些精彩的詞句、段落或篇章,以便在寫作中借鑒。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寫作中表達情感。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家鄉的風俗”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描述家鄉的風俗習慣、特色食品和傳統節日等,并鼓勵他們融入個人情感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強調修改和潤色的重要性,并教授修改、潤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刪減多余內容、合理調整句子結構、增加生動描述等,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提高語文綜合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關鍵在于幫助他們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首先,充分利用課堂互動、口語實踐、模仿與跟讀等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其次,定期舉辦口語實踐活動,如辯論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等,以此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公眾演講能力,并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再次,結合教材內容開展課文朗讀、詩歌朗誦等活動,讓學生在模仿跟讀中掌握標準發音、語調和語速,增強口語表達的準確性。最后,定期組織綜合性學習活動,如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報告撰寫等,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二)補差實踐策略
1.鞏固強化基礎知識。在鞏固和強化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針對識字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從教材的生字表入手,制訂每日識字計劃,使學生每日都能學習生字,并通過默寫和組詞練習不斷提高識字能力。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草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并運用描述草原的相關詞語,如“遼闊”“一望無際”等,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針對語法知識掌握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語法要點進行細致講解,并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練習。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狼牙山五壯士》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涉及動作描寫的句式結構和語法知識,如“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一個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等。此外,教師要通過句型轉換、造句等練習,使學生深入領會并掌握不同句型的實際運用技巧和變化特點,如通過造句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并列句、條件句、因果句和轉折句等句式類型的運用方法,幫助學生夯實句型基礎知識。
2.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相結合。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特別是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的學生,應給予重點關注與指導,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幫助他們鞏固、強化基礎知識。具體而言,學習新課文前,教師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預習生字詞。課后階段,教師可以布置適量練習作業,幫助學生有效鞏固所學知識。課后輔導環節,教師可以針對未完全掌握基礎知識的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例如,針對識字困難的學生,可安排固定時間進行生字詞默寫與講解;針對語法知識薄弱的學生,可提供額外語法練習與講解等。此外,教師要鼓勵家長關注學生的課后學習情況,如督促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練習,及時向教師反饋學生在家的學習表現等。這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在課后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推動學生語文學習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的習慣,并引導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例如,教授新課文前,可以引導學生預習新課文的生字詞和課文內容;課后階段,可以引導學生復習所學知識,并完成相應作業;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促使學生在課堂互動與合作學習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為了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需在課文閱讀中引導學生把握中心思想和關鍵信息。在生字詞的記憶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聯想記憶法、口訣記憶法等提高記憶效率。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拓寬閱讀范圍和寫作空間,通過閱讀優秀課外書籍和文章,提高閱讀量,并在寫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文字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小學六年級語文培優補差實踐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
(一)面臨的挑戰
1.個體差異大,教學難度大。在小學六年級學生群體中,學生之間的語文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這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挑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兼顧優秀學生和基礎薄弱學生的學習需求,以確保他們能夠跟上教學進度。同時,由于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學習風格和興趣喜好,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需作出相應調整,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其各項能力得到均衡提高。這些教學挑戰使培優補差實踐工作的實施具有一定難度。
2.教學資源有限,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然而由于容量有限,教材內容難以全面覆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與領域。同時,由于教學資源有限,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此外,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和普及的當下,部分農村地區學校的教學資源仍然匱乏,部分教師未能充分運用各類信息資源開展語文教學工作,這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
3.家長參與度不高,家校合作有待加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家長應參與家校協同育人,以發揮家校協同效應,增強教學效果。然而,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語文學習不夠重視,無法充分理解學校的教學方式和目標。這一問題的產生主要與家校溝通渠道不暢,家長無法及時了解孩子的實際學習狀況有關。另外,部分家長因時間和精力有限,無法關注和積極參與孩子的語文學習,從而無法有效輔導孩子的語文課程。
(二)應對措施
1.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培訓活動,邀請語文教育領域的專家或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授課,分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實踐經驗,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教學理念的更新。在培訓活動中,應著重指導教師如何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制訂教學計劃,以切實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此外,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語文教師需提高自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善于運用多媒體和網絡等教學資源,切實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2.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針對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教師應對現有教材、教輔資源等進行深度融合,以充分發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運用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線上課程等多元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語文學習資源。此外,通過與其他學校、圖書館等機構建立協同合作關系,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
3.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加強家校合作的關鍵在于構建便捷、高效的家校溝通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家長會、家訪、電話和微信群等多種方式,以形成緊密的家校聯系,使家長能及時掌握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同時,通過開展家庭教育知識講座,家長可以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以便在家中有效輔導孩子的語文學習。此外,通過組織親子閱讀、作文比賽等家校合作活動,邀請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可以使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提高對孩子語文學習的關注度和認同度。
結語
小學語文六年級培優補差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培優補差的教學實踐中,應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工作,充分整合各類教學資源,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應加強家校間的溝通、交流,通過發揮家校合力的優勢,推動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廣西省百色市平果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