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頒布后,突破傳統教育觀念,在學生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語文教學實踐的中軸。在語文學科的所有內容中,閱讀作為內向輸入,扮演著奠定核心素養根基的角色,因此,在農村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需要遵循四點原則。一是擇優原則。考慮到閱讀材料參差不齊,學生的辨別能力較弱,教師需要為學生甄選優質課外讀物。二是趣味原則。基于對學生情緒認知的判斷,學生只有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才能從閱讀中感受樂趣,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奠定基礎。三是有序原則。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閱讀體系。四是時效性原則。閱讀必須兼顧質量和速度,學生才能充分發展閱讀思維,提高綜合能力。基于以上原則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課外閱讀的效果。
一、營造良好閱讀環境,提供課外閱讀條件
環境與人是互相影響、互相創造的關系。要想讓學生獲得較好的課外閱讀效果,教師就要為他們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考慮到學生的活動范圍,教室是除家庭之外學生最常待的地方,教師可以在教室中設立圖書角,配備一定數量的課外閱讀物,并以綠植等裝飾物加以點綴,從視覺上給予學生舒適感。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共同參與圖書角的布置,如從家中帶來喜歡的圖書或自己喜愛的裝飾物放置于圖書角,將與讀書有關的名言警句張貼在圖書角上方的墻壁上等。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布置圖書角,教師能夠加強學生與圖書角之間的情感聯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圖書角成為班級的“閑置擺設”。
此外,針對學生渴望被認可與贊賞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讀書之星”的胸章,每月根據學生的閱讀量、佳句積累程度、聽說讀寫表現等指標,評選出班級內的讀書之星并頒發胸章。通過這一方式,教師可以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閱讀積極性。
二、精心選擇課外閱讀內容,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內涵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這與課外閱讀目標是一致的。因此,新課標成為指導課外閱讀的首選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材圍繞新課標編寫,課外閱讀則進一步延伸了教材的內容,這為教師推薦適合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一方面,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推薦相關讀物。語文教材涵蓋了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家國情懷和自然科學等多個主題。其中,精選的課文既具有文學價值又具有思想深度,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教材中的經典著作,如《城南舊事》《昆蟲記》《繁星》《春水》《呼蘭河傳》等,引導學生閱讀這些課外讀物,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
另一方面,教師在向學生推薦讀物時應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教師應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充分考慮每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并根據新課標準的閱讀與鑒賞目標推薦書目。比如:對于識字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向他們推薦圖文結合的書目,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讀物內容;對于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向他們推薦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讀物,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對于熱愛幻想、向往未來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推薦科幻類圖書,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想象力。通過這種方法,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為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多種方式指導閱讀,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新課標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同時,新課標對各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在部分偏遠農村地區,雖然教育條件與過去相比已得到了較大改善,但與發達地區城鎮學校相比,仍存在資源不足的問題,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有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以彌補客觀條件的不足。
首先,部分農村地區的學生較少接觸課外讀物的機會,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成為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者與監督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制訂個性化的閱讀計劃,遵循“長期規劃,短期安排”的原則,設定每一個學習階段的課外閱讀量、每天的閱讀時長以及分階段檢查閱讀效果的方法等內容。在初期,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進行閱讀,等到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被激發后,再讓學生按照計劃開始閱讀。同時,在制訂閱讀計劃時,教師應適當考慮學生不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并將其引入閱讀計劃,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在學生實施閱讀計劃時,教師可以陪伴學生閱讀一段時間,與學生共讀一本書,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并與學生共同討論,從而增強學生閱讀的自信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多種策略,運用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閱讀方法;通讀整本書,了解主要內容,關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重視序言、目錄等在整本書閱讀中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讀物類型的不同,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比如:對于中長篇小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略讀的方法,了解故事情節,體會主人公的感情;對于與教材緊密相關的讀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精讀的方法,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制作讀書卡、摘抄好詞佳句、記錄閱讀心得等方式,增強閱讀效果。
最后,隨著年級的逐步升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會逐步增加。有經驗的教師會在課外閱讀指導的初期著重引導學生從課外閱讀體裁等角度進行分類。例如,第一學段的課外閱讀以童話類讀物為主,第二學段的課外閱讀增加了科普讀物,第三學段的課外閱讀引入了中長篇小說和詩歌。由于在課外閱讀初期,教師就引導學生根據體裁制作了閱讀卡,學生的閱讀思維會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而發展,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因此,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教師應遵循有序原則,使各個學段相互銜接,開闊學生的視野。
此外,隨著學生視野的開闊和農村教育條件的逐步改善,農村學生有機會接觸到除紙質書外的其他類型讀物,如電子書、有聲書等。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接觸和了解這些類型的圖書資源,打破紙質讀物的局限性。這樣一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從而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組織閱讀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呂叔湘先生說:“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若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皆得益于課外。”這句話不僅強調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還啟發教師不要用單一的方式去理解課外閱讀,而是要將課外閱讀與語文要素、生活相結合,以增強課外閱讀的效果。同時,新課標提出,教師要“設計、組織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師生共讀、同伴共讀,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建立讀書共同體,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閱讀經驗”。因此,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組織閱讀實踐活動,以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首先,教師可以將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根據課外讀物的內容進行寫作。例如,在學生閱讀了《蘋果樹上的外婆》《草原上的小木屋》《秘密花園》等讀物后,教師可以要求他們以親情為主題進行寫作,以提高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在學生閱讀了《城南舊事》《草房子》等讀物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童年為主題進行寫作,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等。這種方式既能檢驗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掌握程度,又能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學生只有把真實的情感融入其中,才能被視為真正參與了閱讀。此外,在讀寫結合活動中,當學生在寫作中暴露出問題時,教師需要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如推薦的讀物是否適合學生閱讀、是否需要重新制訂閱讀計劃等。
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以農村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并在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后開展文學改編、自主創作等活動,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以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為例,這部小說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會被故事內容所吸引,還會對書中描繪的農村生活場景產生共鳴。筆者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選取這部小說中的某一個情節進行文學改編,并以舞臺劇的形式呈現。由于學生對創作改編并不了解,筆者在鼓勵學生大膽創作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悉心指導,營造了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閱讀氛圍,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創作能力。此外,筆者引導學生參考現有影視作品的改編劇本,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多樣性,激發他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同時,對于那些受到作品啟發而嘗試創作小說的學生,筆者應予以更多關注,鼓勵他們在班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予以積極的評價。
最后,在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后,部分學生會在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方面產生一些理解方面的問題。對此,教師可以開展舞臺劇表演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內容,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象的表演,并為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還能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結語
在農村學校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從營造閱讀環境、選擇閱讀內容、科學運用指導方式和開展實踐活動四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做出靈活的調整,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受益,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清水縣永清鎮馬溝小學)